宝宝太早学步易致罗圈腿

宝宝从会翻身到会爬,会站立,开始有迈步行走的强烈欲望,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太快让宝宝走路,后患无穷。提醒家长:不要过早让宝宝学步,以免导致罗圈腿!什么是罗圈腿?罗圈腿,一般也称为0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判断宝宝是否有罗圈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罗圈腿多与缺钙、走路早有关专家说,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可能是遗传造成的罗圈腿,绝大部分罗圈腿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引起:1、生理现象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膝内翻到正常,再转变为膝外翻再到正常的过程。一般来说,新生儿是膝内翻,也就是所说的罗圈腿,至2岁时接近正常;2岁后逐渐成轻微的外翻,至10岁再恢复正常。2、过早走路过早走路导致罗圈腿是因为幼儿腿部骨骼钙化不够,腿骨较软,过早走路容易导致膝关节变形内翻或外翻,形成罗圈腿或X形腿。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tips:一般情况下,9~10个月的宝宝逐步学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3、缺钙缺钙有2种可能:(1)身体缺乏维生素D导致幼儿患佝偻病,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吸收,缺乏可能导致缺钙;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2)可能是幼儿在0~2岁期间生长发育非常快,骨骼需要的钙量较大,幼儿钙量不足导致缺钙。孩子有罗圈腿应该如何应对?错误做法:我国民间有个传统习惯,常给刚出生的孩子用夹被、棉被裹得紧紧的,外面还要捆绑上两三道绳带,看上去好似一个行李卷,说是为了预防“罗圈腿”。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孩子的生理要求,也预防不了“罗圈腿”。如果让孩子像棍儿一样直挺挺地躺在“蜡烛包”里,不仅妨碍孩子的自由活动,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非常不可取。正确做法:孩子2岁前: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可适当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同时督促他积极进行运动,改善肌肉张力,让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孩子2岁后:罗圈腿越早矫正越好,孩子2岁以后如果发现罗圈腿可以接受骨科专家治疗,一般会采用矫形支架来矫正。一般来说,孩子5岁前是黄金矫正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还处在儿童发展期,孩子与父母接触机会多,孩子佩戴矫形支架可以得到父母的监督。5岁以上,孩子往往难以主动配合矫形支架的治疗。如果孩子在5岁前没能完全矫正罗圈腿,可以选择在孩子成年后进行手术矫正。家长如何预防宝宝发展成O型腿1、定期体检医生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腿型是否出现病理的改变。一般一岁以内的孩子,每月保健一次,一岁后3个月保健一次。2、适当地补充维生素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补钙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其实维生素D是促进钙、磷吸收贮存,也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当然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3、避免让孩子过早地学站学走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越早会走路越好。所以在孩子2、3个月的时候就扶着孩子站了。其实不是的,孩子过早学习站立,下肢过早负重会影响孩子腿部的发育,孩子会更容易出现O型腿。而且孩子月龄太小,对腿部的控制不好,站立的姿势不对,会进一步影响孩子脊柱的发育。一般来说, 孩子会爬之后,可以自己抓着东西站起来了,才让孩子学站学走。4、避免让孩子使用学步车由于学步车的构造会给孩子一些不适当的支撑,让孩子不能以正常的姿势学走路。而且学步车也会妨碍家长观察孩子学走路的姿势。小结:家长发现孩子有O型腿的情况,建议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下,确定孩子是否是生理性的,如果不是,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这样宝宝才能拥有漂亮的腿型。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能忽视体检的重要性。只有定期给孩子体检,及时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推荐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好方法

宝宝学步越早越好吗?

宝宝学步太早,小心“O形腿”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如何能帮助宝宝顺利地完成学步?随着商店里各种学步车的热销和宝宝学步年龄的提前,有关专家提醒年青家长:帮助孩子学步不能拨苗助长。

片段回放:我们家妞妞已经12个月了,每次把她抱出学步车想让她独立行走时,她的胆子就变得特别小,连站都不敢。我该如何帮助她啊?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主任医师金星明教授说,其实妞妞和大部分宝宝一样,肌肉、骨骼、平衡和协调能力都成长得很好,而上述问题是父母训练宝宝走路时过分依赖学步车导致的。宝宝学步时,千万不能过分依赖学步车。因为使用学步车时,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就会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

此外,学步车会让宝宝失去对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锻炼。

中山大学附属一院风湿免疫科杨岫岩教授提醒说,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孩子学步越早越好,宝宝的发育有快有慢,也有一部分宝宝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育会较慢,父母不要看到别的同龄孩子学步,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学步慢,让宝宝通过学步车学步也许会拨苗助长,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导致以后长大变成“O形腿。”

专家建议爸爸妈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宝宝学习走路的特点,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使宝宝的“第一次”独立行走更顺利:应该多陪伴宝宝进行独立的训练,培养自己和宝宝的勇气;要做足必要的安全措施,爸爸妈妈更应该在宝宝身后保护,尽量避免磕碰;在帮助宝宝练习走路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来引导宝宝,激发宝宝独立行走的兴趣。

当然,全方位的营养是宝宝大动作发育中最重要的生理基础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6-12个月的宝宝,建议每天应首先保证600ml-800ml的奶量,而对于1-3岁的宝宝,可继续给予母乳喂养直到2岁(24月龄),或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液态奶的幼儿配方奶粉,但是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此外,宝宝还需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钙质、胡萝卜素和核苷酸等,帮助宝宝生长发育、骨骼强健、增强免疫力。当然,爸爸妈妈一定要为宝宝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而优质可靠的奶源、全面均衡的营养是尤其重要的。

宝宝学步父母应注意6点

一、不能操之过急

有些爸妈看见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能够走路,恨不得自家的宝贝立马健步如飞,以显示自己的宝宝体魄强健,聪明过人。于是便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卖力地训练起来。其实,开步不宜过早。因为宝宝身躯各个部分的骨骼都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双脚什么时候能直立、开步,是有个体差异的。国内外专家都认为,有的宝宝10个月就能走了,有的满周岁了还走不好,都属正常现象,完全用不着担心。一周岁之前的婴儿期是宝宝感觉调整的阶段,这种调整过程的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划一的标准。所以,对于宝宝何时能开步走,应该耐心地等待,顺其自然。专家们反倒建议,与其急着教宝宝早点学会走路,倒不如让宝宝多多练习爬行。专家说,爬行能够有效训练宝宝的大脑。调查数据显示,爬行少或者爬行不足或者没有经历爬行的宝宝,等到宝宝活动中的身体上半部和下半部会不自觉地对抗,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比如视觉和听觉的不协调,视觉和动作的不协调,听觉和动作的不协调等。

到一岁左右时,可有意识地让他和比他略为大一点的小孩一起走走玩玩。宝宝会通过观察,揣摩和模仿,学习 路。

二、不要不让走

操之过急不行,一点不作为也不行。假如宝宝已经有迈步的强烈愿望,而爸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是认为宝宝还太小,不给他们走路的机会。

那么,不光宝宝腿脚的肌肉得不到锻炼,脑子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于健康成长没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人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大脑这个指挥中心指挥的,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因为他们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还缺乏有效连接。而这种连接(神经元长出触须,向邻近的神经元伸去并互相缠绕)需要依靠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碰、舌头品尝、鼻子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逐步实现。缠绕越多,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越发达,大脑功能越强。大脑传导网络的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提高是随着宝宝的运动按顺序一步步发展的,我们不能消极等待。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些进入小学后的宝宝表现出来的情绪不稳定,固执、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等,与婴儿期缺乏有效自主活动有一定关系。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宝宝自己走。

宝宝学步太早,小心“O形腿”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如何能帮助宝宝顺利地完成学步?随着商店里各种学步车的热销和宝宝学步年龄的提前,有关专家提醒年青家长:帮助孩子学步不能拨苗助长。

片段回放:我们家妞妞已经12个月了,每次把她抱出学步车想让她独立行走时,她的胆子就变得特别小,连站都不敢。我该如何帮助她啊?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主任医师金星明教授说,其实妞妞和大部分宝宝一样,肌肉、骨骼、平衡和协调能力都成长得很好,而上述问题是父母训练宝宝走路时过分依赖学步车导致的。宝宝学步时,千万不能过分依赖学步车。因为使用学步车时,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就会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

此外,学步车会让宝宝失去对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锻炼。

中山大学附属一院风湿免疫科杨岫岩教授提醒说,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孩子学步越早越好,宝宝的发育有快有慢,也有一部分宝宝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育会较慢,父母不要看到别的同龄孩子学步,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学步慢,让宝宝通过学步车学步也许会拨苗助长,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导致以后长大变成“O形腿。”

专家建议爸爸妈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宝宝学习走路的特点,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使宝宝的“第一次”独立行走更顺利:应该多陪伴宝宝进行独立的训练,培养自己和宝宝的勇气;要做足必要的安全措施,爸爸妈妈更应该在宝宝身后保护,尽量避免磕碰;在帮助宝宝练习走路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来引导宝宝,激发宝宝独立行走的兴趣。

当然,全方位的营养是宝宝大动作发育中最重要的生理基础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6-12个月的宝宝,建议每天应首先保证600ml-800ml的奶量,而对于1-3岁的宝宝,可继续给予母乳喂养直到2岁(24月龄),或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液态奶的幼儿配方奶粉,但是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此外,宝宝还需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钙质、胡萝卜素和核苷酸等,帮助宝宝生长发育、骨骼强健、增强免疫力。当然,爸爸妈妈一定要为宝宝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而优质可靠的奶源、全面均衡的营养是尤其重要的。

宝宝学步父母应注意6点

一、不能操之过急

有些爸妈看见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能够走路,恨不得自家的宝贝立马健步如飞,以显示自己的宝宝体魄强健,聪明过人。于是便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卖力地训练起来。其实,开步不宜过早。因为宝宝身躯各个部分的骨骼都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双脚什么时候能直立、开步,是有个体差异的。国内外专家都认为,有的宝宝10个月就能走了,有的满周岁了还走不好,都属正常现象,完全用不着担心。一周岁之前的婴儿期是宝宝感觉调整的阶段,这种调整过程的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划一的标准。所以,对于宝宝何时能开步走,应该耐心地等待,顺其自然。专家们反倒建议,与其急着教宝宝早点学会走路,倒不如让宝宝多多练习爬行。专家说,爬行能够有效训练宝宝的大脑。调查数据显示,爬行少或者爬行不足或者没有经历爬行的宝宝,等到宝宝活动中的身体上半部和下半部会不自觉地对抗,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比如视觉和听觉的不协调,视觉和动作的不协调,听觉和动作的不协调等。

到一岁左右时,可有意识地让他和比他略为大一点的小孩一起走走玩玩。宝宝会通过观察,揣摩和模仿,学习 路。

二、不要不让走

操之过急不行,一点不作为也不行。假如宝宝已经有迈步的强烈愿望,而爸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是认为宝宝还太小,不给他们走路的机会。

那么,不光宝宝腿脚的肌肉得不到锻炼,脑子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于健康成长没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人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大脑这个指挥中心指挥的,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因为他们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还缺乏有效连接。而这种连接(神经元长出触须,向邻近的神经元伸去并互相缠绕)需要依靠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碰、舌头品尝、鼻子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逐步实现。缠绕越多,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越发达,大脑功能越强。大脑传导网络的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提高是随着宝宝的运动按顺序一步步发展的,我们不能消极等待。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些进入小学后的宝宝表现出来的情绪不稳定,固执、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等,与婴儿期缺乏有效自主活动有一定关系。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宝宝自己走。

本文Hash:98bf6c8797879835d07ad5b64525bb6fb6cf6472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