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给小儿滥用药物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及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敏感,主诉不明确,容易造成医生判断失误或漏诊,因而易引发药源性疾病,而如果滥用药物则更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滥用抗菌药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问题非常普遍。首先,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现象非常普遍,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据统计,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者高达99%。90年代统计,我国已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并以每年2万~4万递增,主要原因是抗菌药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另外,对儿科的感染性腹泻,也存在不恰当地用抗菌药治疗的情况,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既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导致了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

  喹诺酮类抗菌药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达60%~70%,而且该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的软骨组织损伤。美国医学文献已明确提示:18岁以下的患者,妊娠、哺乳妇女不作推荐;国内的某些专著和药品说明书中也同样提示禁用于幼儿或未成年人。然而,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8岁以下的患儿及孕妇中使用较为普遍,且用量偏大。

  此外,给新生儿应用氯霉素极不恰当,由于新生儿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力差以及肾脏排泄功能低下使氯霉素在体内蓄积,出现呕吐、厌食、腹胀、面色苍白、发绀、血管性虚脱,以及循环、呼吸衰竭等灰婴综合征。此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过多或用药时间过久易致毒性作用。如新生儿局部应用新霉素滴耳液过多或过久可致耳聋。

  滥用解热镇痛药

  新生儿使用含阿司匹林的制剂时,由于新生儿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迟缓,药物吸收慢,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给发热儿童使用阿司匹林与Reye’s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Reye’s综合症是一种急性脑部疾病,并与肝脏的脂肪变化有关,可继发于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在英国,16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为3%~7%,其中病死率为50%,即使幸存,一部分人也留下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对乙酰氨基酚属乙酰苯氨类药物,也是非甾体抗炎药之一,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药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吸收在肝肾进行I相反应,即主要在CYP2E1、CYP2A6、CYP3A4、CYPlA2等催化下,氧化成对乙酰氨基苯二酚和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NABQI),NABQL具有剧烈的肝肾毒性。当长期或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时,则因代谢产生的NABQI数量多,不能被体内有限的谷胱甘肽和胱氨酸完全结合而导致严重的肝肾毒性,导致包括肝肾衰竭、肝性脑病、酸中毒、脑水肿、昏迷、低血糖、低血压,甚至死亡。据调查,在使用非处方药的患儿中,有1/3是超过推荐剂量使用;有些临床医生对药物的复方制剂了解不够,致使相同成分药物重复使用,造成药物使用过量。特别是对3岁以下小儿及新生儿,因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如过量使用,极易出现肝功能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滥用糖皮质激素

  儿科处方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比较多见,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多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应用。其中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各种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疾病多数使用氨基比林和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引起负氮平衡,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反而会使病程延长。使用过多还可引起胃肠出血、高血糖、股骨头坏死、感染失控等。长期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小儿突然停用,还会使病情反跳性加重,致使激素依赖,造成恶性循环。因而,小儿应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确有用药指征时才使用。

  滥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服用这类药物应根据身体需要,若滥用和长期过量使用则会产生毒副反应。

  一些家长及部分临床医生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小儿超大剂量服用。例如微量元素锌,因具保护细胞和组织的完整性,调节炎症细胞功能,被临床作为营养不良的强化治疗药,但当浓度达15 毫克/每升,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杀灭真菌的能力。在防治佝偻病时若使用维生素D制剂过多,既口服浓鱼肝油丸,又肌注维生素D,会使体内维生素A、D浓度过高,小儿会出现周身不适、胃肠反应、头痛、骨及关节压痛、高钙血症等慢性中毒症状。

  预防重在把握用药原则

  尤其由于小儿的年龄、体重逐年增加,体质强弱各不相同,用药的适宜剂量也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肥胖儿童比例增高,根据血药浓度测定发现,传统的按体质量计算剂量的方法,往往血药浓度过高,因此必须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同时,还要注意延长间隔时间,切不可给药次数过多、过频。在疗效不好或怀疑过量时,应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儿童营养药 家长别滥用!

  激素类药物

  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会使儿童发育迟缓,可引起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还会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再吸收。

  抗生素类药物

  服用氯霉素或磺胺等广谱抗生素的儿童,可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发生维生素K缺乏,出现鼻出血、皮下瘀血点等;服用新霉素能引起肠粘膜细胞的缺损,使胰酯酶下降,从而阻碍脂肪、乳糖、蔗糖、维生素B12、钙、铁等的消化吸收;口服四环素可使维生素B2的排出量增加。

  抗结核药

  常用的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可减少体内维生素B6的含量,使儿童易发生周围神经炎;对氨基水杨酸钠能阻滞肠道摄取脂肪、维生素B12,异烟肼与对氨基水杨酸钠均可妨碍对酸的吸收,导致儿童运动红细胞性贫血症。

  镇静药

  某些镇静药、镇痛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扑痫酮、保泰松、吲哚美辛及糖皮质激素等,可阻碍维生素D、钙、磷、维生素K的吸收及利用,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导致儿童佝偻病。阿司匹林是儿童的常用药物,它可使人体对维生素C的利用率大幅降低,增加维生素C在尿中的排泄,导致维生素C缺乏症。

上一篇

1/2

下一页

别给孩子乱用药 细数家长常见的用药误区

  只要是亲身照顾宝宝的爸爸妈妈,几乎都会跟各种各样的药品打交道,包括治感冒的、治发烧的、治腹泻的等等,家长如果能够学习一些用药知识,将会对照顾生病的宝宝带来极大的便利。在这里列举出一些容易被疏忽的用药知识,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1.害怕副作用,硬是不让孩子用药。

  比起随便给孩子吃药,现在无条件排斥药物的年轻父母恐怕更多。如果不小心混进一个妈妈群,你会发现大家都在侃侃而谈自己是如何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治好了宝宝的病,但是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害怕副作用不给生病的孩子吃药,病情延误造成的后果将更糟糕。比如孩子都发烧到39℃了,你还在那里物理降温,万一突然高热惊厥更严重,怎能因为小小副作用而完全放弃药物。

  2.自己开处方,擅自给孩子吃药。

  不要乱给孩子吃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在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容易病急乱投药。比如小编有个邻居家的婴儿腹泻好多天都没好,什么蒙脱石、妈咪爱都不顶用,突然想起黄连素能治拉肚子就给喂了。黄连素对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有良好的止痛、止泻功效,对痢疾患者效果明显,对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作用,但是对病毒感染无效。婴儿腹泻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常见的轮状病毒感染黄连素显然是无效的。如果不是医生,建议大家还是老老实实上医院,不要擅自给孩子开处方。

  3.擅自停药或减少药量,无利反有害。

  本着能少吃药就少吃药的原则,很多家长都会尽量避免少吃药,尤其是在使用一些抗生素的时候。崔玉涛医生告诉我们,不要滥用药物,但也不能擅自减少药量,也不要一感觉好点了就马上停药,这样将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复发。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更要注意,否则有可能使未杀死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形成超级细菌。39育儿小编建议大家服用药物一定要尊医瞩,不能擅自调整剂量。

  4.别用牛奶送服药品,会阻碍人体吸收。

  很多宝宝不爱吃药,家长为了让宝宝顺利吃药,经常会想出一些小招数,比如有的家长会将药混在牛奶中给宝宝喝,或是吃一口药喝一口奶,但是吃药时喝牛奶会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这是因为牛奶与药物同服,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5.盲目拒绝抗生素,当心小病变大病。

  著名儿科药师冀连梅说,抗生素是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一直强调不能滥用抗生素,但并不是反对使用。当病情需要时,不能盲目拒绝,应该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当孩子患普通感冒时,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当感冒后再次转入严重症状比如恶心、高烧、胸痛等就可能出现了细菌感染的并发症,此时就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Hash:cd163b7817e3ef20936d788c092f181f4de1b301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