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走路不稳 准妈妈一定不要着急

  宝宝要人扶是怕跌倒

  为什么宝宝明明会走路但是却要人扶着走路呢?白医生说,这是宝宝对这项新学技能没信心,或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跌倒所造成的。

  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是有过程的,从扶着东西慢慢地站起来,到扶着东西移动,再到迈出第一步,对宝宝来说都不容易,需要学习。有的宝宝在还没掌握好平衡的技巧时,就尝试着往前冲,结果很容易就跌倒,跌倒的次数多了,宝宝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人扶着走了。

  此时,父母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自己走路,或摔开宝宝的手,这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更难自己走路。父母可以适当地以一些玩具引孩子走过去拿,并且在刚开始的时候所设的距离不要太远,当孩子成功地走出第一步后,再慢慢拉开距离。让孩子重建独自走路的自信。

  宝宝学会走路时间有差异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救援”准备。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又或者他走路的时间已经远远落在其他同龄孩子后面,那就一定要带他去看专科医生了。

  (编辑:苗皓)

宝宝爱动并不一定是多动 妈妈不要乱扣帽子

  北美的学龄儿童中,有3%到7%的人被诊断患有多动症,在中国这个比例为4.31%到5.83%。果真有这么多的多动症孩子吗?最新一期《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就对儿童多动症的常见诊断提出严重质疑。

  年龄越小扣多动症帽子的几率越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3.7943万名6到12岁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年龄最小的孩子被定性为多动症的比例最高。

  珍妮·加兰德(JaneGarland)是负责此项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她指出,许多孩子的多动症很可能只是发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仅仅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不如那些年长近一岁的孩子守规矩,便认定为多动症并使用药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同一年级中,晚几个月出生的孩子表现相对不成熟,但人们却用对待较大孩子的标准看待他们,这使他们比较容易被误诊为多动症。

  多动症为何容易被滥用

  上海市儿童医学发展中心章依文教授告诉记者,许多被家长、老师认定为多动症的儿童,有大半在经过系列科学综合评价后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

  造成这种多动症被滥用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夸大的宣传,第二是老师的误解。班级里多一个“坐不定”的学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麻烦,但如果该学生被确诊为“多动症”,那他的成绩再差老师也不用负责了。“美国有关调查就发现,教师倾向于滥用多动症标签以推卸教育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沈晓明教授说。

  “没有经过明确鉴定,千万不能乱给孩子扣‘多动症’的帽子。”章依文教授说。此外,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孩子常常会为了“证实”大人的评价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也就是说,有些孩子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喜欢多动未必是多动症

  章依文教授说,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幼儿园的儿童注意力只能集中10分钟左右,一年级小学生也只能集中10~15分钟,这些年龄段的孩子一节课上有几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做小动作都是正常的。

  “所以,喜欢多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多动症。”章依文教授说,心情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表现为多动,比如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在一个平均智力很高的学校里,他就会因为学习跟不上而出现多动症的表面症状。

  母婴频道专家提醒:儿童多动症是否存在,医学界本来就没有定论。而需要注意的是,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会遭到老师和家长区别对待,这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会产生消极影响。

  (编辑:苗皓)

宝宝爱动并不一定是多动 妈妈不要乱扣帽子

  北美的学龄儿童中,有3%到7%的人被诊断患有多动症,在中国这个比例为4.31%到5.83%。果真有这么多的多动症孩子吗?最新一期《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就对儿童多动症的常见诊断提出严重质疑。

  年龄越小扣多动症帽子的几率越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3.7943万名6到12岁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年龄最小的孩子被定性为多动症的比例最高。

  珍妮·加兰德(JaneGarland)是负责此项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她指出,许多孩子的多动症很可能只是发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仅仅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不如那些年长近一岁的孩子守规矩,便认定为多动症并使用药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同一年级中,晚几个月出生的孩子表现相对不成熟,但人们却用对待较大孩子的标准看待他们,这使他们比较容易被误诊为多动症。

  多动症为何容易被滥用

  上海市儿童医学发展中心章依文教授告诉记者,许多被家长、老师认定为多动症的儿童,有大半在经过系列科学综合评价后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

  造成这种多动症被滥用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夸大的宣传,第二是老师的误解。班级里多一个“坐不定”的学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麻烦,但如果该学生被确诊为“多动症”,那他的成绩再差老师也不用负责了。“美国有关调查就发现,教师倾向于滥用多动症标签以推卸教育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沈晓明教授说。

  “没有经过明确鉴定,千万不能乱给孩子扣‘多动症’的帽子。”章依文教授说。此外,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孩子常常会为了“证实”大人的评价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也就是说,有些孩子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喜欢多动未必是多动症

  章依文教授说,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幼儿园的儿童注意力只能集中10分钟左右,一年级小学生也只能集中10~15分钟,这些年龄段的孩子一节课上有几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做小动作都是正常的。

  “所以,喜欢多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多动症。”章依文教授说,心情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表现为多动,比如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在一个平均智力很高的学校里,他就会因为学习跟不上而出现多动症的表面症状。

  母婴频道专家提醒:儿童多动症是否存在,医学界本来就没有定论。而需要注意的是,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会遭到老师和家长区别对待,这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会产生消极影响。

  (编辑:苗皓)

本文Hash:a33475b9d78f442de619ea78328d75380053d12e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