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孩子凉热摸手脚?你真的错了

  久久健康网编者按: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时候,家长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摸一下孩子手脚发凉,就赶快给孩子多穿一些衣服。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是让孩子捂太多,尤其是婴儿,很容易因此出现痱子、热疹等问题。事实上孩子手脚发凉是最正常的现象,如果他们的手脚发热,这反而证明穿的过多了。

  为什么孩子和成人的情况不一样?这要从人作为恒温动物的基础来谈起。

  人类是恒温动物,也就是说只要外界温度的变化别太离谱,我们都可以靠身体温度调节功能,保持体温基本恒定在某个数值附近。恒温动物的劣势就是一旦气温变得太高或者太低,身体温度调节机能失效,则会面临甚至失去生命的窘境。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为了维持体温和活动能力,一方面需要靠避寒、衣服、脂肪、皮毛来保持热量,一方面需要靠增加产生的热量,弥补失去的更多热量。人体热量的产生的方法有好几种,平时大部分热量来自基础代谢,也就是人体正常生存,比如呼吸、心跳等等所产生的热量,静止时候,这部分热量可以占到约80%。而需要额外增加热量抵御寒冷的时候,加大运动量,通过分泌激素增加产热量,或者打个寒战,这都是人体最常用增加热量的方法。小朋友正处在人生中成长最快速,新陈代谢最快的阶段。无论是从心跳还是呼吸频率上,都接近成人的两倍。而热量是和新陈代谢速度相关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小朋友不怕冷,只怕捂。因为孩子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一旦捂太多,热量散发不出去,轻则出汗长痱子,重则出现中暑或者其他热病。那为什么小朋友产生了那么多热量,居然还手脚发凉呢?我们看一下这个表:

  从这个表中,我们除了了解到孩子的心跳呼吸比成人快以外,还能看到另外一个数字变化,那就是血压,表格中的数字是收缩压(高压)的区间。小朋友的血压比成人低很多,大部分高压只有80左右。因为小朋友心脏力量弱,血压低,所以血液到不了手脚部分,这才是手脚发凉的原因。那手脚发凉对身体有害么?答案是:只要不是导致冻伤那种级别的寒冷,都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需要再提出的一点是:手脚发凉是动物很自然的抵御寒冷的方法,散热的速度取决于人体和环境的温度差,手脚越热,散热越快,在冬天手脚太热反而会更快的失去热量,这和保暖反而是相反的。大部分恒温动物都会在寒冷环境下,减少皮肤等部分的血液供给,把宝贵的热量留给心肺等核心器官,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夏天,孩子手脚体温低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是因为孩子本身心脏力量弱,血压低所导致的,和孩子冷不冷没有直接的关系。了解孩子的冷热情况,应该摸孩子的后背或者前胸这些躯干部位:温热但没出汗,就是最恰当的。而当孩子手脚发热的时候,这反而意味着你给孩子穿多了,应该适度减少衣服。

孩子的纯真你扼杀了吗?六大错误的教育方法你犯了吗?

孩子的纯真你扼杀了吗?六大错误的教育方法你犯了吗?教育宝宝,有很多你“想当然”的做法事实上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很离谱,正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扼杀了孩子最深的纯真。以下6个场景,就折射出了6大教育“硬伤”。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出来的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点评: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不要替孩子长脸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点评: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点评: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别替孩子看世界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 ,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妞妞一周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点评: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而是要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资深教师翁娟的诚恳建议,能让有不同“涂鸦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当你递出这个东西时,你亲手扼杀了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份子,孩子用平板玩游戏看电视,走到餐厅里也常常可以看到小孩在玩手机,玩平板,而最近的一项调查就发现,孩子们盯着萤幕的时间每天竟多达6.5个小时!1当你递出这个东西时,你亲手扼杀了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

根据外媒报导,一项新报告指出,小孩眼睛盯着萤幕的时间在最近20年间大大增加。现在5-16岁的孩子每天平均要看萤幕6.5小时,而在1995年的时候,孩子只看萤幕3小时。

研究中所说的萤幕不只是电脑,也包括了手机萤幕、平板、电视、游戏机等各种电子产品的萤幕。

这份报告每年都会调查2千名小孩,小孩的年纪从5岁到16岁都有。结果发现,十几岁的女生每天平均看着萤幕7.5小时,比较下来,1995年的时候,她们只看了3.5小时的电视。

年纪小的孩子情况比较好,1995年的时候,5-10岁的孩子平均看2.5小时的电视。而到了2015年,他们看萤幕的时间几乎翻了一倍,接近5个小时!

没错!现在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见到“电子保姆”带大的孩子,他们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手上都要有一样电子设备,而一位从事心理工作多年爸爸也觉得到了必须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了,因为他不想让孩子因为有了手机而失去了解世界的兴趣。

2必须随时掌握孩子使用手机的状况

手机真的很方便。你没看大人小孩多么爱不释手,随身相伴。然而,当孩子在使用手机时,他到底是在做什么?玩什么?

关于掌握孩子手机使用的情况,父母是不能偷懒的。而且手机无所不在,所以“围堵”只会激起孩子更多的想像,更大更强的欲望。

当你给孩子手机时,你就要开始仔细留意孩子的反应。开心、兴奋、紧张、陶醉其中当然都有。

但是请留意他的反应强度,如果已经明显越线,这时,逐渐将手机转移,就有它的必要性。

当然你也开始面临一种挑战,要让孩子“缴械”时,他可能有的情绪反应。

当然,取走手机多少要有别的事物来代替,让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有效转移,以免情绪激动、彻底崩坏。这一点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特别敏感。转移漂亮,一切顺利自在。

3别让孩子把萤幕当成全世界

我一直很留意,可别让孩子有了手机,就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兴趣。

特别是这看的到、听的到、摸的到、闻的到、尝的到、体验得到的现实世界。孩子仍然需要与生活周遭这真实世界彼此互动、相联结。

手机本身没有好坏。但关于孩子接触手机,我有自己的一套坚持:

使用前与使用后,孩子的态度要一致。

使用前与使用后,孩子的情绪要一致。

使用前与使用后,孩子的作息要一致。

使用前与使用后,孩子的学业表现要一致。

使用前与使用后,对于周遭事物的关注要一致。

如果使用之后,却变了。那很抱歉,我会认为手机,至少现在对孩子来说,就是“不好的东西”,他还没有本钱使用它。

手机不坏。但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倒很容易变坏。当你递手机给孩子时,请思考一下,别让孩子有了手机,而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兴趣。

本文Hash:7c25dc0b9907266725b7decc9f8ed72748a4622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