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减少致使情感支持弱化
在儿童初级社会化的过程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家庭这一初级群体,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亲子之间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由于留守学龄前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
众所周知,学龄前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而留守学龄前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幼儿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这些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情绪、行为发展的异常,例如有的缺乏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退缩、感情淡漠,患上“爱的麻痹症”;有的则过度活跃、过分在意别人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另外,从家长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来看,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多的儿童跟与家长接触少的儿童相比较,前者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后者少,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缺失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度相关。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一年半载才偶尔回家1~2次,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父爱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缺乏两者任何一方都会使孩子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和障碍。所以,这种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虽然这种教养方式是暂时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儿童成人之后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尤其关键时期。
抚养人淡薄的保护意识致使孩子面临生理和心理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所以他们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易产生各种安全问题。
生理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远离亲情的照顾,所以当他们的身体出现病变时,通常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加之他们一般是隔代抚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又往往偏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因此,常常会出现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现象。
心理安全问题
家庭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的“本体安全感”就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基本信任”,它是当孩子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孩子对周围人产生的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作为“看护者”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形成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留守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感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吉登斯曾说:“在正常的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看护者身上的信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的情感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这种保护使得个人在面 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有希望和勇气。”但对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保护。
本文Hash:9741d8565d6922496defef3b4d4a09d2c9b3e3e2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