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需要规划吗?

摘要:孩子的未来需要规划吗?,孩子出生之时,每个家长都怀揣理想,满心希望孩子能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那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希望和梦想啊。记得在本报策划组织的亲子同乐游的专家讲座上,曾经有一位专家问家长们:你们能想象得出你们孩子10年..

孩子出生之时,每个家长都怀揣理想,满心希望孩子能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那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希望和梦想啊。记得在本报策划组织的亲子同乐游的专家讲座上,曾经有一位专家问家长们:你们能想象得出你们孩子10年或者20年后的样子吗?家长们都沉默了,的确,谁能够预知未来,谁能够掌控人生?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他们有无限可能。而人生中的那一个个决定,该由谁最终抉择?

有一种类型的家长,是彻底的“自由”派,他们愿意给孩子最大的空间,让孩子自由生长,在他们眼中,野草是快乐的,但是,当他们看到周围的家长都在忙着为孩子未来打算的时候,看到某家的孩子又过了钢琴八级的时候,他们还能坐怀不乱、神情自若吗?“自由”也是需要胆量和眼光的。

规划有“底线”和“上线”

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规划有很多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生长”也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未来考虑和教育方式。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来理解“规划”。在我看来,孩子的发展肯定是要“规划”的,那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呢,哪些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掌控的。我们可以去关注孩子发展的“底线”,一些最为基本的、核心的要素,如他们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等,而不一定是他们的职业、学历、所要取得的成就等,这是孩子发展的“上线”,如果是一棵健康的树,我们有必要去干涉他的生长吗?

我孩子还小,但是没有对孩子“上线”的规划,但希望她能够身体健康,有较好的习惯,能够与周围的人较为融洽地相处。至于其他的方面,我没有规划,我想也规划不了。

当家长们怀着极大的希望为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问题接蹱而至:真是气人,花了这么多钱给他买的钢琴,还没弹出名堂,他又不喜欢了。真是个没有耐心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吗?当我们决定为孩子付出的时候,该抱一个什么样的希望呢?他能从中得到快乐,并在某个阶段有所收获是不是家长最大的满足?是我们能够掌

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强强妈妈(教育工作者):每个家长对孩子都会有期望,期望他善良、快乐、长大能自食其力……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孩子不一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身上会慢慢突现出一些潜质、一些智慧的萌芽。我个人认为如果想当一个不累、聪明的家长,就要像园丁培育花朵一样,去关注这颗种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对他的兴趣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强强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喜欢吃糖,希望成为一个卖糖的人。后来,他又梦想成为一个国际象棋大师,我们就送他去少年宫学下棋,比较可喜的是,孩子很能安静下来,的确,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师”,至少有那么点点气质,后来他获得了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看起来这是一条挺光明的路,但是后来,他发现,周围聪明的人太多了,这条路枯燥也很艰辛,于是当“大师”的梦想渐渐淡去,这个梦想也离我们而去,有些让人遗憾,但是尊重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后来,他又迷上了魔术,我们也给予了热情的支持,有关魔术的电视节目我们都要提醒他看。那年,著名的魔术师David来到成 都演出,门票价格不菲,我们带他去看了,还给他找了许多关于魔术的外文资料,一起翻译、学习魔术。强强本是个偏内向的孩子,但是因为他会许多魔术游戏,尤其是扑克牌游戏,会把有的变没,没的变有,小朋友对他都刮目相看,比他大的孩子也都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大家都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但最终,这只成为了他的爱好。读中学之后,他又迷上了电脑,想要当一个编程员,在这方面,他也获得了一些成绩。这些奖项不是最重要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给我们的家庭,以及他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乐趣。而且他的成长并没有跟正规的教育产生冲突,相反,非常默契。

我们一路上都是他最有力和最忠实的支持者,并没有觉得当一个卖糖的有多么没出息,或者当象棋大师有多么不可能,而当魔术师有多么可笑,当编程员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情……在我们满怀希望的同时,也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轨迹。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爱他所爱,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结果是大家都很轻松和愉快。

一位老专家说过,孩子有发展的权利。是的,他们很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有多天真,都要聆听并尊重他们。当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代替他们做决定吗?在成人世界流行一句话:只有自己做的决定才会无怨无悔。这个法则适合孩子吗?

“喜欢”是坚持的唯一理由

李小露(省直机关实验婴儿园园长):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有一些希望是很自然的,但是最好只是“希望”而已,当我们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无形中限制了孩子成长和发展。

最初送女儿学游泳,是想让她多一种生存和自救的本领。老师觉得她条件不错,希望她能进一步学习。女儿自己也愿意学,我们也就支持她。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进入游泳学校。那时是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遇到比赛文化课还得停下来。说实在的,这对孩子和大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谁就能担保她的未来?初中的时候,女儿遇到了专业队选拔,她很顺利地进入了专业队,对文化课的冲击很大。训练也是很辛苦的。每个做家长的都会心疼,都会为孩子捏把汗。我对女儿说:“你一定要想好,要么尽快回到学校,要么继续吃苦。”无论她做什么选择我们都会支持她的。最终女儿选择了运动,在花样游泳队发展。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这一路上我们做的只是给她一个选择的权利并支持她的选择,给她需要的力量。2004年,女儿参加了雅典奥运会,比这个结果让我们觉得更骄傲的是,女儿她自己觉得很快乐。

当初,如果女儿自己不喜欢,我们也不会让她坚持,坚持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到底值不值得,需要权衡。有些孩子能够朝着家长规划的目标前进,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失败的例子更多。让孩子快乐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我们的一个原则。

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早期教育,早教研究者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如同掌握了孩子打开光明未来的胜利之门。于是,孩子的规划也与早教有关。

“早教”就是我的规划

周月月(《妈咪宝贝》编辑):

孩子的人生是需要规划的。但是只要有一个粗略的规划就好了,不用太细致。早期教育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个规律就是我认为的规划。3岁之前,我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积累直接经验。这个时期,不要去心痛家里的东西被破坏,也不要太担心小孩子的安全。偶尔摔着碰着不要紧的。而3-6岁是学习方法培养的基础时期,不在乎学到什么具体的东 西,只要学会方法会灵活运用就好了。

早期教育我家是有系统的进行,主要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快乐。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他自己选择了兴趣班,我也给他报了名,但是外面的就算了。人活一辈子也就这几年无忧无虑的日子,不想给他太多的负担。在这期间,我会观察儿子,会分阶段调整引导的方式和重点。

我们的早期教育在儿子天宝身上初见成效,幼儿园老师一直说天宝的脑子好使,婆婆说天宝的观察力很强(不知道将来能不能用在学习上)。他现在自己看动画片、英语教学的木偶剧,都能自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会学以致用。在孩子成长期间,我和他相处得不错,我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快乐。本报记者王琳

孩子的性格真的需要改变吗?

很多父母希望通过各种训练,改变孩子的性格。那么,孩子的性格通过训练可以改变吗?内向真的是成功的绊脚石吗?

内向的孩子也能成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很多人说:“性格决定成败”,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通过各种努力,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完美,以求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家长的美好愿望无可厚非,但这里我们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性格”。事实上,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性格”,基本上包括了心理学上的“气质”和“性格”两个概念。气质是指个体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在发生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它决定于生物学因素,也就是说,它来自遗传,是稳定的,不易改变。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个典型类型。我们常说的活泼好动、思维灵活的外向性格多是指多血质和胆汁质,而安静沉稳,不善交往的内向性格多是指黏液质和抑郁质。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比如勤奋、慷慨、诚实、礼貌、遵守时间和规则等,它是环境的产物,是人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人的性格尤其是小孩子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进行适当改善的。不过,我们所说的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它受遗传影响,不易改变。其次,性格有优劣之分吗?很多人认为,“性格决定成败”,认为这个“性格”有—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是符合这个模式的性格,都可以获得成功。事实不是这样的。不同的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拥有一份好工作,内向的人拥有同样的机会。比如做教师,要求善于沟通;科研工作者,就要求性格沉稳,能沉下心去。“性格决定成败”说的是能否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第一,我认为家长需要搞清楚“成功”的定义。从早期的“哈佛女孩”开始,到书店里随处可见的成功学书籍,成功的热潮激荡着家长的心,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带着孩子往那个叫做“成功”的路上奔跑。追求成功并没有错,错在这些人篡改了成功的定义。期盼孩子各个方面都优秀,当然不错,可是现实中,总要有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每个人总有自己不擅长的方面。笔者认为,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寻找一条适合他的路努力行走,未必不是一种成功的生活。

第二,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帮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他认识自我、确认自我价值、形成自信的时期,他需要鼓励和肯定。如果在这个期间里,孩子总是被否定、批评、呵斥,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他的自我评价会很低,可能导致他的情绪和自信心下降。在这样的低自我评价中成长,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势必要受到影响。

第三,给孩子一定的机会,但不是定目标。针对内向、木讷的孩子,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适当的改善,但切勿给他太大的压力。

指纹真的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

  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安静地看书,我忍不住夸奖了两句。他母亲非常得意地从皮包中抽出一份报告,说:“你看,他以后要得两个博士呢!”我听了异常惊讶,我在神经心理学这个领域工作30年了,还没有听说有哪一种报告可以预测一个孩子未来可以得几个博士的。这个母亲见我不相信,便把报告塞给我看:“这是最新的指纹检测,计算机做的呢!”

  我一看,原来是一种类似性向测验的报告,里面描写性格的语句模棱两可,语焉不详,但是推论未来的部分却写得很肯定、很大胆。

  一个幼儿园年龄大小的孩子,一切尚在发展中,这个测验是根据什么来作此推论呢?一问之下,更不可思议了。原来是测孩子的指纹,将十个指头的指纹输入计算机后,计算机依指纹来判定脑纹,再来推测孩子的性向与聪明智慧。这真是令人惊讶极了,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东西,竟然成了生命共同体。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未来,以及前途是否光明等感到忧心;于是花钱去预测孩子的性向、才能、体质、脑容量,甚至还相信可以测出孩子的压力指数,预测这孩子以后会不会得忧郁症,该送孩子去补英文还是补数学……好像这个脑波仪很神寄,可以马上知道孩子的大脑现在怎么工作,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人的心智是个非常复杂的行为,目前的脑波研究还没有办法从大脑所收集的电波来预测孩子的性格、能力,等等。不可能像广告中说的,贴上四个电极就可以得出这些预测来。孩子的未来更是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一个脑波仪是没有这么大的法力可以做到铁口直断的。

  有些做指纹测试的从业者宣称他们的理论来自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史培利的研究,这一点也是不正确的。查遍所有史培利的论文,他从来没有说过脑纹图谱这同事。

  史培利教授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也是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得主,他在神经科学上的地位无人置疑,用他的名字来打商业招牌是个很聪明的做法。但他已于1994年过世了,所以不能出来为自己辩护;若是他知道他在学术界崇高的名誉被人拿来做商业骗人广告,大概会在坟墓中打喷嚏。

  史培利从来没有说左右脑波跟人格特质有关,我们要再重复一遍:脑波仪只能收集大脑巾神经细胞活动的情形,人的心智是个非常复杂的行为,不可能只贴了四个电极就能得出一大堆的解释、预测。

  目前在大脑科学或神经科学的研究上,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指纹测脑纹”。在科学上,当一个人宜称他的发现有某个预测能力时,他必须负举证的责任。也就是说,他必须证明目前他用皮纹预测菜种性向的孩子,长大后,个性定型时,性向测验的结果的确如他所说的,他的预测才成立。没有这些证据,连“伪”科学都谈不上。

  我们的指纹是每个人所独有,每个人不一样;我们的大脑也是每个人所独有,每个人不一样。但是两者的相似处到此为止。在神经发展学上,这两个发展不同期,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指纹不能预测脑纹。

本文Hash:08636b5f12c97859339cb09a8b95bde095549fd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