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攀比?

摘要:谁在攀比?,又到了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间,报名处挤满了家长,而最热闹的地方就要数“特小班”的报名点了。“特小班”是这个幼儿园今年新设立的特色班,它的“小”其实并不是召收的孩子年龄特小,而是指每班的孩子人数..

又到了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间,报名处挤满了家长,而最热闹的地方就要数“特小班”的报名点了。

“特小班”是这个幼儿园今年新设立的特色班,它的“小”其实并不是召收的孩子年龄特小,而是指每班的孩子人数特别少。按计划,“特小班”每班只招收15名孩子,它在教学设备和所教课程等方面和普通班完全相同,但收费却是普通班的3倍!最初,对于“特小班”能否招收到孩子,许多老师都抱怀疑态度,但是,事实出人意料——不到半天,“特小班”便已爆满,甚至许多已经为孩子报了普通班的家长也要求将孩子送到“特小班”。一时间,幼儿园的“特小班”现象成了妈妈族的热门话题。

说实话,“特小班”人数较少,老师给孩子的关注当然会更多些,但其他方面较普通班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它却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特小班”为何如此受欢迎?幼儿园专门在“特小班”孩子的家长和打算把孩子送到“特小班”的家长中做了一次民意测验。当然,家长们为孩子报“特小班”各有各的理由,但总结测验的结果时,发现一个惊人的问题:家长们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刻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过其他孩子的一种心理状态。尽管许多家长不承认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存在攀比心理,但事实上,育儿过程中的攀比现象真比比皆是。

养育孩子,生活中处处有“攀比”

镜头回放一:丁丁的好朋友牛牛到丁丁家作客,牛牛的手腕上戴着爸爸出差时从外国带回的儿童手表。“牛牛,你的小手表真漂亮!”丁丁羡慕地说。“那是当然了,这是进口的呢!”牛牛骄傲地将手一扬。正在边上忙着招待小客人的丁丁妈心里一下子涌起一股酸酸的感觉。牛牛刚一走,她便拉着丁丁爸到街上去替丁丁选购小手表,可挑来挑去就是挑不到比牛牛更漂亮的小手表。星期天刚一到,丁丁妈便逼着丁丁爸专程去省城为丁丁买回了一只很酷的小手表。

丁丁妈(银行职员):我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有了好吃的好玩的,我就羡慕得要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我心里也渴望得到,但我从来也没有向爸妈提过,因为就是提了也没有用。现在我们有了这样的经济能力,我可再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我小时候的委屈了。别的孩子有了小手表,我们丁丁不仅也要有,而且我们要比别人的好。

点评:对孩子们的衣着、食品、玩具、生活用品等方面进行攀比,是年轻家长们育儿过程中攀比的最常见的形式。其主要表现为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得要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也要想方设法办到,使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家长们的物质攀比,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有的是由于自己小时候物质缺乏,现在对孩子产生的补偿心理;还有的是出于对自己良好生存状况的一种炫耀,希望通过孩子来体现自己生活条件的优越等。正是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育儿物质竞赛”中。

镜头回放二:放暑假了,可以不用每天早早起床去幼儿园了,5岁的聪聪高兴极了。可刚在家里玩了两天,爸爸就为他报名参加钢琴兴趣班,因为隔壁王阿姨 家的天天报名参加了电子琴兴趣班。还没学到两天,爸爸又为聪聪报名参加绘画班,因为聪聪爸发现天天同时还报了绘画班的。现在,聪聪每天上午要去学钢琴,下午又得到另外一个学校学绘画,晚上还要到有钢琴的大姨家练琴,小小人儿整天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聪聪爸(私营企业主):等聪聪的钢琴课和绘画课学完之后,我准备再将聪聪送去学电脑,和周围其他的孩子相比,聪聪只报两个兴趣班是有点少了。我们这一代年轻父母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都非常重视,我周围没有谁不愿在孩子身上“智力投资”的,我们当然也不能落后了,眼前的落后就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不负责任。我想,“智力投资”就好比是做一门稳赚不亏的买卖,投入越多,将来的产出就越大。

点评:对孩子教育投入上的攀比,是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攀比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兴趣班、特长班正是这种攀比的直接原因和后果。而各种贵族学校、贵族幼儿园、准贵族班的开办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教育、舍得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投资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一味的攀比,则是对重视早教的曲解。造成攀比的原因主要是家长们缺乏正确的育儿思想,无法对教育孩子的目标及方式等作恰当的定位,所以只好随大流;同时,部分家长急功近利,有的甚至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仅仅等同于金钱的投入,认为只要多花钱孩子就能成才,而忽略了孩子成才所必备的其他因素,比如父母的关心和引导等等。

镜头回放三:笑笑4岁半了,是个可爱的宝宝。那天,妈妈和笑笑在公园里遇到了老同学,笑笑叫她“李阿姨”。李阿姨正好也带着自己刚满4岁的女儿晴晴,两人自然而然将话题落到了孩子身上。“晴晴,讲个故事给阿姨和小哥哥听听!”李阿姨笑咪咪地对晴晴说。晴晴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一个丑小鸭的故事,晴晴出色的表演引得许多路人忍不住停下来观看,还有些人为晴晴鼓掌加油呢。晴晴的故事终于讲完了,笑笑妈对笑笑说:“你也唱首歌给阿姨和妹妹听听吧!”看着妈妈使劲鼓励他的样子,笑笑只好唱了起来,可才唱了一句,就忘了下面的歌词,笑笑不好意思的样子引得路人一阵大笑。笑笑妈满脸通红,讪讪地和晴晴妈打了一个招呼,领着笑笑离开了。

笑笑妈(产科医生):笑笑今天真是让我丢尽了脸,回来就被我狠狠打了一顿。晴晴比他还小半岁呢,可人家讲故事头头是道,而他连一首歌也唱不好,整天就知道吃和玩!想当年我和晴晴妈做同学的时候,我可是每一样都比她强!现在我的孩子却比人家的孩子差了许多,这叫我的脸往哪里搁呢?我现在都有些怕见晴晴妈了,唉,谁叫自己生的孩子不争气呢?!

点评: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是又一重要的“攀比”形式。有时候,这种攀比是将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家长会感到惭愧,然后回家“扬鞭奋蹄”;有时候,也可以是将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其他孩子的短处相比较的情况,家长会替孩子骄傲,甚至延伸出虚荣心。

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本身是没有意志的,他们仅仅是爸爸妈妈可以任意操纵的小木偶;还有一些家长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他们便肩负着实现父母们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张扬父母个性的使命。因此,当以上两类家长遇到其他孩子时,他们总会忍不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一番比较。这种攀比实质上是缘于家长自身的虚荣心和好胜心。

谁在为家长的攀比付出代 ?

育儿生活中的攀比是家长们的事,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攀比,家长都得为此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家长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但是,许多父母未曾想到的是,真正付出的代价的却是处在攀比中的孩子们。

代价之一:小小的人儿学会了攀比。

远的不说,就说在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丁点儿的孩子竟然也学会比吃、比穿、比谁家电子琴的牌子好!其实,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妈妈们在攀比,在谈论,孩子当然很快就学会了。

为什么&怎么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当家长们在较着劲儿“比赛”的时候,就为孩子作了“最好”示范。所以,“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一点没错。

代价之二: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失落。

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诸如被家长责难、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而这种比较经常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为什么&怎么办:事实上,由于先天条件及后天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潜质。养育孩子,只有尊重规律和科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育儿过程中的攀比实质上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此种做法忽视了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兴趣爱好、身体发育状况、后天成长环境等个体差异,而一味以家长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这不但违背了成长的规律,而且也会使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公式化,最终必然会限制个性的发展。

代价之三:攀比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

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得多,他们为了取悦父母,往往会去揣摩家长的想法,小小年纪便产生较强的得失心。为了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更好,而一旦别的孩子超过自己时,他们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为什么&怎么办:爱攀比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当孩子不如人意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有的还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甚至取消孩子优越的物质待遇,想想看,这些会给小小的孩子造成多大的精神压力啊!

一位明智的妈妈不会是爱攀比的妈妈,更不会是随意对孩子下结论的妈妈。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让孩子在优点面前虚心,在缺点面前有信心,在出现真正的问题和不足时先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恰当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孩子进步,才会让孩子重新找回欢乐的童年!

文/梁晓玲

孩子“攀比”谁之过?

从孩子或孩子家长嘴里,我们不难听到,孩子间的相互攀比。孩子们有时候会比谁穿的衣服好看,有时候会比谁的玩具好玩,有时候会比谁的爸爸更有钱。潜在的“攀比”背后,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玲玲从幼儿园回家之后,总是不开心,问她为什么,玲玲总是摇摇头。2月28日,幼儿园放学前,妈妈照例开着宝来轿车去接玲玲。玲玲坐上车,嘴噘得很高,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您能换一辆奔驰轿车来接我吗?那样我会很有‘面子’的。我同学爸爸、妈妈都开着好车,您开的这个车,在我班里是最破的。”

玲玲妈妈沉默了。

记者日前走访北京市多家幼儿园,与前去接小朋友放学的家长攀谈,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都会在幼儿园里互相攀比,回家后,为满足虚荣心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我班里有家长买辆奥迪车,爸爸,您什么时候买一辆呢?”、“我班有几个小朋友的爸爸好有钱,家都住特别高档的楼盘”、“妈妈,我班有同学去过海南了,放假我也想去海南”……

现象:“斗富”在幼儿园普遍存在

26岁的张郝在北京市朝阳区颇具实力的凯博智能全纳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据她介绍,该园每月学费、伙食费共计在5000元左右,“在这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里条件都是十分优越的。”张郝总结说。

张郝所带班级的孩子都是四五岁,上班两年来,她经常听到孩子之间攀比的话题:家住哪个城区;多大房;假期去哪里玩;玩具在哪里买的;父母做什么生意的,赚多少钱;父母开什么车来接;妈妈用什么化妆品,都是他们比较的事情。

在北京市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儿园门外,记者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小朋友A:最近我爸爸车里有一股味道。

小朋友B:那就换一辆车呗,我老爸新买辆Q5。

小朋友A:你真傻,这个味道就是新车的味道,我老爸买的是S600,车里的味道一定比你爸车里的味道好闻。

小朋友B:为什么啊?

小朋友A:因为我爸的车比你爸的车贵,所以车里面的味道就比你爸车里的味道好闻。

此种攀比不仅仅在高档幼儿园里出现,在一般中档幼儿园里也比比皆是。

记者在东城区的和平里一区幼儿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谈到现在的孩子之间经常互相攀比的情况时,王女士的脸上写满了忧愁,她给记者讲述一件辛酸的往事。

由于自己跟丈夫工作比较忙,接送儿子磊磊在幼儿园的上学、放学的事情就交给了孩子的爷爷。一天,磊磊跟同班的小朋友比玩具,看谁的最好。放学后,磊磊同学的家长开车来接,而磊磊爷爷却骑着自行车来接。磊磊同学爬上车后,拿出一个跑车模型,对磊磊大喊道:“你看,这都是从日本带回来的,你有吗?穷光蛋。”

这个得意的孩子虽被家长呵斥“不要欺负别人”,但他仍洋洋得意,还做起鬼脸。

磊磊当场大哭不止,并死活不上爷爷的自行车。回家后,磊磊闷闷不乐,说什么也不上幼儿园了,为此还生了场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攀比、斗富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孩子身上,而是十分普遍,只不过攀比的对象不同罢了。

东城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攀比现象在一些幼儿园时常发生,作为一名老师,当她不经意听到孩子们在互相攀比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感觉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失去了这个年龄原有的童真。

无奈:穷家长们“打肿脸充胖子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道苦了多少穷家长。

为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宋先生把大部分积蓄都花在他女儿朵朵身上。他不仅咬牙把朵朵送进一所每月收费5000元的双语幼儿园,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形体班等。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这句话,宋先生半年后得到了印证。上了半个学期的幼儿园,宋先生感觉到孩子的明显进步,说话间有时夹杂英语单词,不用说,双语教育起了作用。

经过半年多的钢琴培训,朵朵也能磕磕绊绊地弹出比较简单的乐曲,“爸爸,今天我在班上给同学弹了首曲子,大家可羡慕我了。”朵朵兴奋地告诉爸爸。

喜悦之余,宋先生也感到很无奈。

为了给女儿交高昂的学费,宋先生一个月近8000元的工资几乎全投进去了。夫妻俩只能靠着宋先生妻子一个月近6000元的工资生活。

最近一个月,宋先生明显感觉到跟女儿谈话的时候,朵朵经常会说到别的小朋友家里情况:谁家有两个保姆、谁家有两辆汽车、哪个小朋友给灾区捐款一千元、哪个小朋友跟父母出国玩了……

宋先生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很勉强地笑笑,把话题岔过去。

由于朵朵练琴的地方离家比较远,每次去练琴宋先生只能骑电动自行车送朵朵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朵朵进步飞快,老师也夸朵朵很有天赋,宋先生夫妻俩很欣慰。

但是朵朵明显感觉到其他小朋友有意疏远她。一天,练琴的一位小朋友悄悄地问朵朵,为什么不让你爸爸开车送你呢?来琴行练琴的小朋友都是父母开车来的,父母不开车接送,小朋友看不起的。

朵朵回家后不再要求去练琴了,除非宋先生买辆车,自己才去练琴。

为了孩子,宋先生跟妻子东拼西凑,凑足10万元,买了一辆日本某品牌省油的车。“平时不开,只是送孩子时才开。”宋先生无奈地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穷孩子和富孩子从穿的衣物、玩的玩具到交通工具、居住环境,都有很大差别,孩子从小就开始有了潜在的“阶层意识”。况且孩子从三四岁起彼此就有相当的交流,议论起各自家里的情况口无遮拦。

宋先生是众多穷爸爸的代表之一,他和很多家长都担心: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穷,会不会丧失对未来的自信心?

反思:谁教会了孩子们“攀比”?

记者通过近期的采访,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

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一位幼儿园园长指出,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这位园长建议,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在家中经常有类似和同事、朋友攀比的倾向,那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会在无形中养成这种攀比心理。”

此外,目前有些幼儿园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作风不端正,对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特别关注,对他们百般照顾,而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较冷淡,不理不睬。作为老师,同 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

另外,记者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在一些学费比较贵、门槛比较高的幼儿园中,这种现象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一些普通幼儿园,家庭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成了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导火索。

声音:“拼爹”折射出人生理想的错位

天真的孩子在校园里应该接受文化知识的浇灌,接受真理正义的熏陶,接受心灵的洗礼,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为自己走上社会干事创业打好基础。

爹是当官的、有钱的,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但把自己一生都交给爹,都靠钱,实在让人有些担心。

学生应该比学习、比成绩、比体魄、比德行。这样比的结果是大家都争先恐后勤奋努力学习,学到真本事,拿到好成绩,才是安生立命之根本。拿爹说事,靠钱买未来,折射出下一代人生理想的错位,是把当权和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本来当官也没错,当官能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社会造福,为老百姓办更多的事情,但毕竟能当官的人不多,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当官的。再说,当官不容易,当个好官更难,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不是谁都能当的。学生羡慕当官,比爹官位,说明内心深处已经播下了要当官的理想种子。无疑,这是人生理想的错位。

是谁教会幼儿园孩子学攀比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苦了多少穷家长。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攀比,这股攀比风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最近一段时间,玲玲从幼儿园回家之后,总是不开心。幼儿园放学前,妈妈照例开着宝来轿车去接玲玲。玲玲坐上车,嘴噘得很高,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您能换一辆奔驰轿车来接我吗?那样我会很有‘面子’的。”玲玲妈妈沉默了。在走访多家幼儿园,与前去接小朋友放学的家长攀谈,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都会在幼儿园里互相攀比,回家后,为满足虚荣心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如何让幼儿园孩子远离攀比风“攀比”“斗富”在幼儿园普遍存在在一家幼儿园门外,记者听到这样一段对话:小朋友A:最近我爸爸车里有一股味道。小朋友B:那就换一辆车呗,我老爸新买辆Q5。小朋友A:你真傻,这个味道就是新车的味道,我老爸买的是S600,车里的味道一定比你爸车里的味道好闻。小朋友B:为什么啊?小朋友A:因为我爸的车比你爸的车贵,所以车里面的味道就比你爸车里的味道好闻。此种攀比不仅仅在高档幼儿园里出现,在一般中档幼儿园里也比比皆是。在另一家幼儿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谈到现在的孩子之间经常互相攀比的情况时,王女士的脸上写满了忧愁,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件辛酸的往事。由于自己跟丈夫工作比较忙,接儿子磊磊在幼儿园的上学、放学的事情就交给了孩子的爷爷。一天,磊磊跟同班的小朋友比玩具,看谁的最好。放学后,磊磊同学的家长开车来接,而磊磊爷爷却骑着自行车来接。磊磊同学爬上车后,拿出一个跑车模型,对磊磊大喊道:“你看,这都是从日本带回来的,你有吗?穷光蛋。”这个得意的孩子虽被家长呵斥“不要欺负别人”,但他仍洋洋得意,还做起鬼脸。磊磊当场大哭不止,并死活不上爷爷的自行车。回家后,磊磊闷闷不乐,说什么也不上幼儿园了,为此还生了场病。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攀比、斗富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孩子身上,而是十分普遍,只不过攀比的对象不同罢了。东城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攀比现象在一些幼儿园时常发生,作为一名老师,当她不经意听到孩子们在互相攀比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感觉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失去了这个年龄原有的童真。穷家长们“打肿脸充胖子”不知道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苦了多少穷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宋先生把大部分积蓄都花在他女儿朵朵身上。他不仅咬牙把朵朵送进一所每月收费5000元的双语幼儿园,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形体班等。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这句话,宋先生半年后得到了印证。上了半个学期的幼儿园,宋先生感觉到孩子的明显进步,说话间有时夹杂英语单词,不用说,双语教育起了作用。经过半年多的钢琴培训,朵朵也能磕磕绊绊地弹出比较简单的乐曲,“爸爸,今天我在班上给同学弹了首曲子,大家可羡慕我了。”朵朵兴奋地告诉爸爸。喜悦之余,宋先生也感到很无奈。为了给女儿交高昂的学费,宋先生一个月近8000元的工资几乎全投进去了。夫妻俩只能靠着宋先生妻子一个月近6000元的工资生活。最近一个月,宋先生明显感觉到跟女儿谈话的时候,朵朵经常会说到别的小朋友家里情况:谁家有两个保姆、谁家有两辆汽车、哪个小朋友给灾区捐款一千元、哪个小朋友跟父母出国玩了……宋先生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很勉强地笑笑,把话题岔过去。由于朵朵练琴的地方离家比较远,每次去练琴宋先生只能骑电动自 车送朵朵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朵朵进步飞快,老师也夸朵朵很有天赋,宋先生夫妻俩很欣慰。但是朵朵明显感觉到其他小朋友有意疏远她。一天,练琴的一位小朋友悄悄地问朵朵,为什么不让你爸爸开车送你呢?来琴行练琴的小朋友都是父母开车来的,父母不开车接送,小朋友看不起的。朵朵回家后不再要求去练琴了,除非宋先生买辆车,自己才去练琴。为了孩子,宋先生跟妻子东拼西凑,凑足10万元,买了一辆日本某品牌省油的车。“平时不开,只是送孩子时才开。”宋先生无奈地说。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穷孩子和富孩子从穿的衣物、玩的玩具到交通工具、居住环境,都有很大差别,孩子从小就开始有了潜在的“阶层意识”。况且孩子从三四岁起彼此就有相当的交流,议论起各自家里的情况口无遮拦。宋先生是众多穷爸爸的代表之一,他和很多家长都担心: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穷,会不会丧失对未来的自信心?是谁教会幼儿园孩子攀比是谁教会了孩子们“攀比”?记者通过近期的采访,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一位幼儿园园长指出,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位园长建议,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在家中经常有类似和同事、朋友攀比的倾向,那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会在无形中养成这种攀比心理。”此外,目前有些幼儿园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作风不端正,对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特别关注,对他们百般照顾,而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较冷淡,不理不睬。作为老师,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小编总结:现今幼儿园有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一些学费比较贵、门槛比较高的幼儿园中,家庭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成了孩子攀比现象发生的主要导火索,面对从小形成的攀比风,家长是否应该深思呢。

本文Hash:12482f05dc1082fa4dde042983ab503861eb4903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