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34赏识孩子的自强

摘要:细节34赏识孩子的自强,一天晚上,爸爸发现小翔的胳膊上有一块淤血,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他的同学要小翔替他打扫卫生,小翔不想替他打扫,就被同学扭了两把……听到这种情况,爸爸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学校。他在学校了解到的..

一天晚上,爸爸发现小翔的胳膊上有一块淤血,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他的同学要小翔替他打扫卫生,小翔不想替他打扫,就被同学扭了两把……听到这种情况,爸爸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学校。

他在学校了解到的情况有些令人担忧:小翔在班里无论是学习、值日、还是文体活动都比同学们慢半拍,还经常闹一些笑话。同学们拿他开玩笑,他也总是把头一缩,不懂得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一来,同学就忽略了他的感受,对他变得无所顾忌了,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拿他出气。

小翔的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儿子之所以被欺负,与家庭教育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小翔是家里的三代单传,父母和家人对他十分关爱,几乎把他生活中的一切全包了下来,没想到大人们“全包式”的抚养,影响了小翔自尊自强性格的建立。

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事情、困难都替孩子解决,很容易使孩子失去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

孩子的自尊心不强,胆怯柔弱、缺乏信心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父母多给孩子一些赏识、鼓励、引导、锻炼,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成长为自尊、自强、自信的人。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弱小的,而应该从小就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力量。应该为孩子创造恰当的机会,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赏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培养孩子的自强。

俄罗斯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相信它会对父母们有所启发。

一家人到森林中去度假,有爸爸、母亲、五年级的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

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似乎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似乎她也不怕淋雨。

萨沙问道:“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你,你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那么,为什么我保护不了任何人呢?”萨沙问道,“这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萨沙朝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自豪地说。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四五岁的孩子虽然是非常弱小的,但就像文章中的萨沙那样,他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人。这就是孩子的自强。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过分地照顾甚至溺爱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视做自身的一个附属物,而没有把孩子看作人格上完全独立的一个人。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培养孩子的自强意识,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强作为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中培养出来的。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孩子难免要面对各种与人竞争的场面,如果没有参与的勇气而且长期采用回避的方式,孩子的自强很难建立。因此,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一些竞赛类活动。开始时可以在家里玩一些要分出胜负但又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剪刀石头布、下跳棋或飞行棋等。父母要引导孩子凭兴趣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孩子赏识和鼓励,激发孩子进一步参与的兴趣。然后要逐步鼓励孩子参与到社区、学校及社会上其他竞赛活动中,从而培养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参与意识和良好心态。

不管什么情况,要相信孩子并不是弱小和怯懦的,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和时间,让孩子独自面对挑战,让孩子在挑战中逐步认识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自强的人。

当孩子受别人欺负和侮辱时,要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反抗。你可以说:“他欺负你是不对的,你应该和他说明!”

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认为孩子是弱小的而无法面对困难,而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挑战。告诉孩子:“你的力量很强大,相信你一定行!”

关键字:胆怯克服自强

细节36赏识孩子的创新

摘要:细节36赏识孩子的创新,一天,徐徐和几个小伙伴在家里玩,妈妈给他们每人一盒牛奶。孩子们喝完后,都把空盒子扔到了垃圾桶里,而徐徐却没有扔掉。他很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个盒子像不像一只船?”“怎么像一只船呢..

一天,徐徐和几个小伙伴在家里玩,妈妈给他们每人一盒牛奶。孩子们喝完后,都把空盒子扔到了垃圾桶里,而徐徐却没有扔掉。他很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个盒子像不像一只船?”

“怎么像一只船呢?”妈妈问徐徐。

“如果把盒子剪去一半,再糊上纸不就成了一只船吗?”徐徐天真地对妈妈说。

“好啊,那你先去把盒子洗干净了,咱们来一起做船好不好?”妈妈很高兴地说道。

一会,徐徐把盒子洗干净了,妈妈给他拿来剪刀和胶水,几个小伙伴都围在旁边,看着徐徐做船。徐徐做得很认真,一只很简陋但也像模像样的船做成了。徐徐很高兴,其他的孩子也都大受鼓舞,纷纷说:“阿姨,我能做成飞机!”“阿姨,我能做汽车!”

“好啊,那你们就找一些纸盒子来,大家一起做,看谁做得最好!”

过了一会,孩子们把做好的东西都摆在了桌子上,都仰着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徐徐妈妈。妈妈赞扬了他们每个人,并告诉孩子们:“平时只要多动脑筋,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每一件物品都可以变成工艺品。”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念头,这些想法也许看起来很荒唐,甚至不着边际,但这是孩子创造性的体现,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绝好机会。父母应该赏识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怪念头是在胡闹,而阻止和训斥孩子:“这么脏,快扔了!”“别胡闹了,这样不行!”就会把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让孩子不敢再有这些奇怪的念头,更不敢创新了。

因此,应该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给予赏识和鼓励。当孩子产生新奇的想法时,告诉孩子:“来,把你的想法详细说说!”当孩子做的事物超出常规时,对他说:“你真不简单,做出了这么有创造性的东西!”这样才能鼓励孩子敢于幻想,敢于创新。世间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有了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的。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鼓励他们付诸实践。

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可能会因为无意中的一点小错误而发现人生更美丽的景色。如果能提醒他们拓宽思维、发挥创造性,也许能发现和创造出更令人惊奇的美丽,还能够让孩子对发现世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饱满的热情。

萌萌非常喜欢画国画,但是她经常会为一些小小的失误而苦恼。比如有时候会在下笔的时候掌握不好,积下一大团墨;而有的时候又因为收笔的时候手不稳,留下一个小尾巴。

一次,萌萌正在画荷花。这时,一个亲戚到她家来拜访,看到萌萌在画画,就很有兴趣地站在旁边看。

“萌萌画得真不错!”亲戚一边看,一边夸奖她。

也许是因为受到夸奖太激动了,也许是因为有陌生人在场有点紧张,在最后收笔的时候,萌萌没有握紧笔,在绿色的荷叶上留下了一块大大的墨迹。萌萌难过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这时候,一直在旁边观看的亲戚微笑着对萌萌说:“那张画只是有一点点墨,完全可以补救一下啊。”

“怎么补救啊,还是重画吧。”萌萌摇摇头说。

“可以补救的。你再想想,湖里除了荷花,还有什么会在荷叶上?”

萌萌听了这话,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拿起笔 来,在刚才滴墨的地方,描描画画了一番。

等画完了,大家一看,她在荷叶上画了一只墨绿色的小青蛙,真是绝妙极了!大家都为萌萌鼓起掌来,萌萌也破涕为笑,激动地对亲戚说:“谢谢您!”

后来,萌萌对画画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创新性和想像力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挖掘。父母不要总是等孩子自己做出什么创举,然后再去赏识;而应该善于发现,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阻力的时候,运用你的想像力,给孩子适当的指导,让孩子用更巧妙、更具创造性的方法化解意外和阻力。

当孩子告诉你他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时,不要因为这个想法太奇怪而拒绝和嘲笑孩子,而应该认真听听他的想法。可以告诉他:“不错,把你的想法详细和我说说好吗?”

当孩子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做出一件不被大众认可的作品时,父母应该赏识并鼓励孩子的作品,并引导他继续思考。你可以说:“你的创意棒极了,也许再仔细想想,会有更好的创意!”

当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出现阻力和意外时,父母应多指导孩子拓展思维。可以对他说:“发挥你的想像力,一定可以有好办法。”

关键字:创新奇怪鼓励

细节9:父母应赏识孩子的大胆怀疑

摘要:细节9:父母应赏识孩子的大胆怀疑,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到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断成两截也可以活下去,并可能分别再生长出完整的蚯蚓。小女孩很好奇,一定要弄个明白。于是,她挖来蚯蚓断开两段,放在窗台..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到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断成两截也可以活下去,并可能分别再生长出完整的蚯蚓。

小女孩很好奇,一定要弄个明白。

于是,她挖来蚯蚓断开两段,放在窗台上养起来。母亲发现后非常生气,狠狠打了她一

巴掌,并把蚯蚓扔出窗外。

对这个故事,教育部一位领导同志曾经沉重地说:“这位母亲完全没有想到,她这一巴掌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觉得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一个女科学家。”

怀疑就是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某个结论不轻易认同,更不随声附和。如果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怀疑,家长一定要珍惜他们的这种意识,而不能强迫他们认同自己的观点。

孩子的怀疑是可贵的,他们的怀疑完全有可能结出科学的硕果。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写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却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了。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竟然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称,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很偶然地发现一只没了翅膀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便觉得很奇怪,然后就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发声的真正器官。

正如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聂利发现蜜蜂发声器官的过程本身并不曲折,而关键在于聂利具有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权威提出挑战的精神。正是聂利身上的这种“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具有价值。

要赏识和鼓励孩子的怀疑意识,因为怀疑才能产生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轻信别人和书本,要勇于怀疑,在怀疑中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

不久前,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让法国的小学生和中国的小学生同时完成下面这道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超过90%的法国小学生对这个题目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回答是对的。而中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竟然只有10%!

这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很惊讶,两国小学生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他通过对中国这80%小学生的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平时教育我们,只有对问题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话,就连一分也得不到。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总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可能没办法做,也不可能没有答案。”

由此可见孩子的怀疑精神是多么的重要!而作为父母,应该好好珍惜孩子的怀疑,而不是横加干涉,浇灭孩子怀疑的火种。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非常好。

一天晚上,小路拿着语文书从房间里走出来,对妈妈说 “我觉得书上有一个字写错了。”

“是吗?哪个字,让妈妈看看。”

小路指着书上一个“他”字对妈妈说:“这个字不对。”

“为什么不对呢?”妈妈问小路。

“因为‘他’指的是小蝌蚪,小蝌蚪是动物,应该用这个‘它’。”小路一边说,一边在妈妈的手心里写了一个“它”字。

“噢,你的怀疑很有道理,让妈妈看看。”妈妈把书拿过来,仔细看了一下课文,然后对小路说:“在正常情况下,小蝌蚪是应该用‘它’,但是课文中是把它当成一个找妈妈的小朋友来写的,这是童话里常用的方法,所以就用了‘他’,明白了吗?”

“噢,在课文里小蝌蚪是妈妈的孩子,是和我一样的小朋友,所以用了‘他’,对吗?”

“嗯,小路真聪明!”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里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改变过去给孩子填鸭式灌输的消极模式,改变孩子被动的地位,鼓励孩子怀疑事物,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赏识孩子,就要允许孩子怀疑,培养孩子善于怀疑的习惯。

当孩子对事物产生并表现出自己的怀疑时,不要认为这是可笑和荒谬的,而应该对孩子说:“你的怀疑很有道理,再说得详细点。”

当孩子怀疑而试图去验证某件事情时,你可以说:“孩子,我们支持你。”

关键字:怀疑教育心理学赏识教育家教指导

本文Hash:79a98e8de68e9cd1838bcb785016ffc98ca63af5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