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懂得安全

摘要:让孩子懂得安全,小缓的妈妈在做饭,让小缓一个人在客厅里玩。一不小心,小缓撞倒了热水瓶。还好瓶里只有一点点水,没有烫到小缓,但小缓还是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小缓的妈妈出来一看,不但不哄女儿,反而把女儿训了一顿,说..

小缓的妈妈在做饭,让小缓一个人在客厅里玩。一不小心,小缓撞倒了热水瓶。还好瓶里只有一点点水,没有烫到小缓,但小缓还是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小缓的妈妈出来一看,不但不哄女儿,反而把女儿训了一顿,说小缓真是不中用,净给自己添乱。然后把热水瓶收拾好就又做饭去了,扔下小缓一个人在客厅里哭。

过了几天,小缓家所在小区的一户人家发生了一起火灾,许多消防队员和群众奋力扑救才把火扑灭,但那户人家的很多东西已经在这次大火中化为灰烬。失火原因是这户人家的小孩一个人在家,不小心点燃了火,但他又不懂得打电话给爸妈,也不知道打119,只知道一个人跑到外面不停地哭,后来还是别人问他,他才说出家里失火了,可这时火势已经很大了。

晚上,小缓和爸妈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小缓的爸爸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对小缓说,以后不要在家玩火。

2岁的小男孩哈里在屋里不停地跑来跑去,突然,他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白色的药瓶,好奇的他伸手就去拿。可是由于他个子太小,怎么也够不着,于是,他就搬来一把椅子,爬到椅子上后,他终于拿到了药瓶。

过了一会儿,小哈里的妈妈看到了儿子手中的药瓶。此时,小哈里不知已经把药瓶盖打开,他正好奇地看着里面的白色小药丸,并且还用舌头舔了一下,可能是觉得有点苦,就又放到了药瓶里。当小哈里想要拿另一颗药丸的时候,妈妈来到了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儿子,这是药,小孩子是不能拿来玩的,并且也是不能随便吃的。在妈妈的一番教导下,小哈里自己把药瓶盖合上,然后又爬到椅子上把药瓶放上去。妈妈微笑着鼓励儿子做得好。等小哈里去玩以后,妈妈又找了个更高、更安全的地方将药瓶放了起来。

国内的一些父母总是不准孩子玩火,不准孩子拿药瓶,不准孩子随便吃药——这也不准孩子做,那也不准孩子做,却不告诉孩子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不告诉孩子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而小孩子的叛逆心理是很强的,父母越不让做的事他越是想去做。结果,屡屡发生孩子因为不注意安全而引发的事故。

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多父母总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怎样避免发生事故,如果遇到事情,应该采取怎样的救援措施,怎样打电话告诉父母或者通知有关部门。

孩子还小,安全意识比较差,自我保护能力也差。当危险逼近时,孩子还一无所知,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必需的,可以首先从教会孩子认识安全标志着手。

在日常生活中,安全标志随处可见,家长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看看在什么地方有安全标志。应该告诉孩子,红色的标志是禁止,黄色的标志是警告,以及标志上的图案是什么意思,要告诉人们什么。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按安全标志的要求去做,以免发生危险。在生活中教孩子认识安全标志,会让孩子有比较深刻的记忆,比只是给孩子看图案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还有家里常用的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的物品,如消毒液、洁厕灵等,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它们的危害性,一味地藏起来不是最佳的办法。同时,不是饮料的液体千万不 装在饮料瓶子里,以免给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误食,从而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关键字:生活教育家教

如何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如何培育复制采集信息的自觉性

天天3岁,男孩子,妈妈是专职妈妈。

在和妈妈沟通的过程,我们和妈妈商量是否可以让孩子单独留下,和其他小朋友单独待一会儿。天天妈妈考虑了一下,跑过去和天天商量好一阵,才回来说,他同意了,我们离开一会儿。

在离开的路上,天天妈妈说这是第一次离开孩子,除了孩子上幼儿园。所以,今天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感太强,又是一个男孩子,快让自己受不了。

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天天妈妈每天都能感受得到,孩子上幼儿园非常不开心,每天送天天上幼儿园也非常困难,老师说天天在幼儿园很听话但对老师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总是闷闷不乐的。可是天天一看见妈妈来,就异常活跃,喜欢把摆在柜子上的学具统统推到地上,然后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回家以后,天天就一刻不离开妈妈,妈妈走那里,他就走那里;妈妈干什么,他就想掺和干什么……。

天天妈妈认为孩子出了问题。

天天喜欢和依恋妈妈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看到当天天离开妈妈的时候,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变的非常拘谨,无法完成自觉的、独自的在离开妈妈的环境中自如愉悦的进行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活动。

为了未来孩子逻辑思维编织长度能够尽可能地延伸,从孩子1岁开始,就应当刻意地培育孩子在基本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中和“生动类信息环境”中独自进行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等等。这种“独自”进行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我们通常称之为“独处”。也就是说,应当在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在独处时间内形成自觉的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使用适当并且良好的培育方法,可以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觉地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时间从几分钟逐步延长到20分钟至30分钟。作为父母应如何实现对孩子自觉的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也就是“独处”进行培育呢?我们将对比进行阐述:

妈妈:孩子(3岁男孩子),妈妈出去一下,和阿姨在家玩一会儿好吗?

孩子:不,你去那里?我也要去。

妈妈:妈妈出去办一些事情,不方便带你去。

孩子:不,我要去,我不要一个人在家里。

妈妈:不是有阿姨陪你吗?

孩子:不。不要阿姨,要妈妈!(孩子大哭)

妈妈:你要是这样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孩子:不,我要妈妈!妈妈不要离开我!(孩子哭的更伤心了……)

妈妈往往看到孩子如此伤心而不忍独自离去,就顺从孩子,带上孩子一起出门,或者干脆取消外出活动。

我们建议的培育方式:

年龄较小的孩子——

首先要在孩子熟悉能够获得“安全感”的信息环境下进行,比如孩子家中;

提供给孩子“独采信息源”或“替代独采信息源”的听觉信息,使其获得安全依赖。

方法1:用录音机录下生活中当妈妈和宝宝在一起时随意说过的话。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声音来实现“感觉妈妈在”的依赖。在这种依赖的情景下,实现孩子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安全需要的前提,从而有效淡化“危险”,使孩子对环境产生依赖。

播放的时候注意: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方向放置录音机进行播放。不要让孩子在听取录音机里面妈妈的声音的时候看见录音机。

方法2:合理调换陪伴者

父母可以挑选合适的陪伴者替代自己,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点,在陪伴者到来的一段时间(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确认具体时间长短)父母要有意识的创造自己与陪伴 和睦共处的时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对陪伴者的信赖,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在孩子获得完全的安全感后,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在独处时间内形成自觉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培育可以开始了。

如果孩子已经超过2岁,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

妈妈:孩子,妈妈在厨房给你做好吃的,你在这里自己玩一小会好吗?

孩子:不,我害怕,妈妈陪我好吗?

妈妈:好,那我可以上一下厕所吗?保证马上回来。

孩子:好。

(妈妈一边入厕,一边跟孩子说话)

一段时间后。

妈妈:哈哈,你搭的积木城堡真不错,我去趟厨房给宝贝削点水果奖励你一下好吗?(逗留时间久一些,这期间还可以时不时出来和孩子聊几句)

尝试几次后。

妈妈:孩子我要工作一会儿就在书房,如果需要妈妈就叫妈妈,或者你过来找我好吗?

孩子:不。我要你在这里陪我。

妈妈:你看我在跟网上几个阿姨说话,这样,我跟他们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给我几分钟先陪你玩几分钟。

孩子:好。他们同意了吗?

妈妈:同意了,不过只有5分钟时间。

孩子:5分钟?

妈妈:对,你看这是钟表,当这个指针走到这里的时候,时间就到了,我就必须回来工作了,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妈妈就不能陪你玩了。

孩子:好。

妈妈陪孩子玩的过程中合理的提醒时间……。

这样有目的培育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逐步建立起在信息环境中的自觉地采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培育期间,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并且不要以“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或“不听话,妈妈就走了!”等等这些容易让孩子内心产生恐慌的语言进行指导。另外,在孩子实现“独处”之后,父母对“机械类信息”的提供一定要适度(如电视、光盘、计算机等等),尽可能实现“生动类信息”与“机械类信息”平衡。

总之,为了孩子未来逻辑思维能力良好延长性以及逻辑思维自觉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能力形成,父母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在“基本生存信息环境内”和“生动类信息环境”内独处自觉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培育。

拓展采集信息的环境

我们知道,孩子此时对广泛存在的任何种类和范畴的信息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然而孩子在收集、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又通常表现得非常谨慎和小心。正因为如此,孩子出生1岁后,父母应当对孩子开始进行适当的环境转换和适应的培育。帮助孩子在拥有安全感的同时适当的进入到各个不同的信息环境中,使孩子能够尽可能多的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到不同种类和范畴的信息,从而实现孩子未来逻辑思维能力良好扩展和延伸。

父母提问:

有空带孩子去哪里比较合适呢?

我们说带孩子去看山、看水、超市、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博物馆等等生动类信息环境都是好去处,除了能够帮助孩子信息的采集,还可以对性格、自控自抑能力、社会沟通、主动思维能力等等诸多能力进行培育。

父母应该注意,这一切的活动都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我们这里提到的“安全”除了人身安全,更多的是让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比如最初去是由妈妈陪伴去的,而且妈妈不要离开孩子,不要肆意的鼓励孩子离开自己参与活动、游戏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当孩子认为安全能够保证的情况下,他一定会做出积极主动地反映的。

反之,如果孩子在这个培育过程中没有足够和充分的安全感,就会丧失原本强烈的对广泛客观存在信息的好奇,那 我们不仅不能实现培育的目的,而且会导致孩子对某些种类和范畴的信息形成采集、储存和交换的障碍,甚至,形成对某些范畴和种类信息的采集、储存和交换的强烈拒绝和厌弃。

所以父母在这个培育过程中一定要时刻陪伴着孩子,使孩子在充分完全的安全感中,积极地对更多种类和范畴的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和交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育目的进行刻意引导。

怎样让孩子吃得更安全健康

怎样才能让孩子吃得更安全、更健康?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儿童正餐外的食品费用已成家庭的重要开支。但从“大头娃娃”到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再到果冻噎死婴儿,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高度警惕,与此同时大量进食垃圾食品也使得儿童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健康饮食从早餐开始

如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都特别疼爱。可是现在的孩子都不好好吃饭,甚至不会吃饭。据有关调查发现,有50%的儿童早餐安排不科学,一般都是牛奶加鸡蛋。营养专家认为,营养质量好的早餐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和蔬菜水果四大部分。研究表明,进食能量充足、配比均衡早餐的学生,在数字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及身体耐力等方面,均优于早餐质量差的学生。

常吃零食致使营养不良

儿童对食物的选择一般都偏于感性,觉得某些食品外型好看、色泽鲜艳或是口感比较好就会选择。正因如此,一些商家就投其所好大量生产形状奇特、颜色明亮的食品,殊不知这些食品往往是添加了过多的色素或是其他有害物质不仅导致肥胖还会危及生命。疼爱孩子,但不要一味迁就孩子,不要让孩子多吃零食。长期吃小食品除了会影响食欲外,还会摄入过量的食品添加剂,有关专家指出,很多小食品,属于“五高一多”食品,即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多味精。孩子经常吃这些东西,不愿吃蔬菜、正餐而导致营养不良,还会诱发肥胖等病症。建议孩子吃东西尽量要全面,不要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盲目滋补破坏营养平衡

很多家长看着孩子不好好吃饭,怕孩子营养不足,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想办法给孩子买补品。其实,这样对孩子更不好。因为,补品不能替代食品,各种营养成分吸收利用都有协同作用,盲目补充某些保健品,可能破坏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再说,补品中除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之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这些成分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如激素会造成儿童性早熟。天然、新鲜、营养均衡的食物,才是儿童食品的最佳选择。

莫把“饮品”当“乳品”

目前,在市场上,有些生产企业在商品名称上玩“文字游戏”,实际是价格较便宜的含乳饮料,却在外包装的显著位置用突出字体标上“牛奶”、“纯牛奶”、“酸牛奶”字样,而在不起眼的地方用很小的淡化字体标着“饮料”或“饮品”字样,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甚至使消费者受骗,把含乳饮料当成牛奶饮用。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乳制品时,首先要正规品牌的产品,像伊利、光明等;其次,一定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和配料表,分清是含乳饮料还是牛奶;再次,要辨清生产日期、保存条件及保质期。

告别儿童食品消费的四大误区

儿童食品是块大市场。目前的儿童食品存在不少误区,值得引起关注。

误区之一高热量为主,营养成分单一。膨化食品,因其口味鲜美而受儿童喜爱。这些高热量的食品,大多无法达到综合性营养指标的要求,经常食用会影响儿童的正常食欲,引起平衡失调。

误区之二食品中的添加剂未引起重视。“三精”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国家规定标准的,好多上柜的儿童食品也确实符合有关标准。但食之过量,会引起不少副作用。

误区之三分不清食品的成份和功能。奶乳制品,不少家长在选购时往往分不清乳酸饮料与乳酸菌类饮料的区别,其实两者的适用对象是不一样的。选择不当,反而会引起肠胃不 等症状。

误区之四过分迷信洋食品。从日前有关部门的抽检可以看出,进口的儿童食品也并非百分之百完美的。客观地说,如今的国产儿童食品,从质量和包装上来看,较前几年已有天壤之别了,有不少已达出口标准,因而不能迷信于一个“洋”字。

本文Hash:ed0960159b8bc01881754627416da108656081a5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