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适度的负面情感

摘要:给孩子适度的负面情感,在我国传统的健康和教育理念中,都认为羞愧和内疚之类的负面情感是培养健康孩子的一大障碍,因为人们见到太多的情感伤害事件,有的甚至远比肉体伤害更为残忍。但是,根据情感智力的观点,适度的负面情感和经历对..

在我国传统的健康和教育理念中,都认为羞愧和内疚之类的负面情感是培养健康孩子的一大障碍,因为人们见到太多的情感伤害事件,有的甚至远比肉体伤害更为残忍。但是,根据情感智力的观点,适度的负面情感和经历对孩子是有益的。

大卫.罗宾逊,是NBA1995年最有价值的球员、古典钢琴家、电脑奇才和社会活动家,他10岁时在一家小商店拿走一块巧克力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让他去向店员道歉并退回巧克力,店员在接受了道歉之后,想把巧克力送给大卫,可父亲坚决不同意并大声说到:“他不能拿,这不是他的。”他回忆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被当成贼站在柜台外的心情。父亲让我看到了自己不愿成为的那种人,他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从那件事后,我再也不想偷了。”这就是一个利用负面情感教孩子做人的典型事例,这种方法不同于那种把“好情感”视为人类灵魂的英雄,把“坏情感”视为坏东西的纵容型教育方式,但它的价值,远远大于后者。

羞愧的价值

羞愧是极端的尴尬,孩子觉得自己没能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时就会产生,而当他觉得没能满足自己内心的行为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羞愧远比正面情感更能给孩子留下抹不掉的记忆。神经解剖学理论认为,羞愧产生的强烈情感造成大脑登记信息、贮存记忆的正常功能的短路,它能经过大脑的思维部分――大脑皮层,震动大脑的情感控制中心――扁桃核。因而,任何导致强烈情感的经历都能在近期影响孩子行为,从长远来看,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回忆正面经历所需时间要很长,但其强烈程度却还不到负面情感的三分之一。

如何利用负面情感

在我们还没有肯定羞辱法是否应被视为抚养孩子的正常方法时,两点是可以明确的:1、当孩子做了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时,情感上没有反应,这时应该唤起他的羞愧感;2、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管教方式失败后,羞辱法应该被当成改变行为的合理方式。至于内疚感,因为它的产生是建立在自我内心标准和期望之上的,所以比羞愧感更能对人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家长们承认了羞愧和内疚等“负面”情感是孩子情感生活中正常有力的一部分,那么要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它们来培养有道德、有爱心、诚实、正直的孩子便成了当务之急,听听下面几条建议,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1、规定要前后一致,对违反后的惩罚力度也要前后一致。确保惩罚公平、适度、有效。

2、如果孩子已经超过10岁,破坏了重要规定,且没有受到你的惩罚,那么就让他们自己列出惩罚的内容,然后由朋友等中间人来决定采取何种惩罚措施。一般情况下,这种办法能刺激孩子对自己产生较高期望,并努力实现这些期望。

3、孩子的行为如果伤害了他人,那么你的反应一定要比平常猛烈些,在惩罚他的同时,不要害怕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如果这种情感让孩子不安了,也不要很快安慰他。这次让他内疚,下次他就不会再这样办事不加考虑。

4、重视道歉,书面道歉与口头道歉相结合,如果孩子道歉不真心,不要轻易放弃,而是不断要求他道歉,直到他在情感上作出反应。

我有一位朋友,孩子8岁了,可孩子对父母的态 非常地不友好,比如让他收拾一下桌子,准备吃饭了,孩子会很有地回答:“我现在不想收拾!”我的这位朋友就让孩子写下“我要尊敬父母”的字样,每次态度粗鲁时,便拿给他看,并且重犯一次,多写一遍,如此继续下去。孩子每次被罚写时情绪都非常大,可到了第九次,他写到一半便哭了起来,内疚地低下头。这时,家长非但没有安慰他,而是让孩子继续写。从那以后,他的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对父母变得尊敬、体贴了。

总之,父母们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正面为好”的思想,虽然也许利用负面情感会使家长们感觉不舒服,但你必须相信:羞愧和内疚感等负面情感不是坏的情感,只要恰当使用,便能有利于培养有道德的孩子。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位好妈妈,一位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然而,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候,才又让我重新开始虚心地学习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会鼓励自己说:“今天将会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蓝色的。”“这麦片真恶心,像呕吐出来的”“他推我。”“我根本没碰他!”“我不回房间,你别管我!”

我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想到了去加入了一个父母小组(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在“地方儿童辅导中心”的一次讲座。主讲人是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Ginott)博士。他讲的主题是“孩子的感受”,内容非常有趣。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新的想法,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还没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我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 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话经常会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请大家大致思考一下父母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说什么话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1.孩子:我不喜欢弟弟/妹妹。

家长:(否定感受)

2.孩子:我的生日宴会没意思。(之前你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

家长:(否定感受)

3.孩子:我不想再戴牙套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医怎么说呢!

家长:(否定感受)

4.孩子:我快疯了!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体育老师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家长:(否定感受)

你的答案有可能是:

“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心里喜欢她。”

“说什么呢?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会了!”

“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你没有资格生老师的气。那是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说出口。但是孩子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了解到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位好妈妈,一位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然而,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候,才又让我重新开始虚心地学习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会鼓励自己说:“今天将会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蓝色的。”“这麦片真恶心,像呕吐出来的”“他推我。”“我根本没碰他!”“我不回房间,你别管我!”

我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想到了去加入了一个父母小组(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在“地方儿童辅导中心”的一次讲座。主讲人是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Ginott)博士。他讲的主题是“孩子的感受”,内容非常有趣。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新的想法,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还没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我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 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话经常会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请大家大致思考一下父母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说什么话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1.孩子:我不喜欢弟弟/妹妹。

家长:(否定感受)

2.孩子:我的生日宴会没意思。(之前你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

家长:(否定感受)

3.孩子:我不想再戴牙套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医怎么说呢!

家长:(否定感受)

4.孩子:我快疯了!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体育老师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家长:(否定感受)

你的答案有可能是:

“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心里喜欢她。”

“说什么呢?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会了!”

“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你没有资格生老师的气。那是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说出口。但是孩子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了解到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本文Hash:207b5c20a856f7c2339f283f36aa2fa4718fb4ae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