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心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摘要:小儿先心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紫绀型及非紫绀型。紫绀型即出生后婴儿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现青紫,尤以哭闹时明显;非紫绀型婴儿早期无症状,往往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波检查后确..

早发现早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紫绀型及非紫绀型。紫绀型即出生后婴儿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现青紫,尤以哭闹时明显;非紫绀型婴儿早期无症状,往往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波检查后确诊。为了尽早发现异常,年轻父母应注意以下情况:

如果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较轻,早产、临产时有过窒息,经抢救后发现面色青紫或有心脏杂音,应考虑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观察婴儿出生后皮肤是否持续紫绀;孩子是否反复出现神志不清的情况;是否经常感冒,呼吸道、支气管、肺部有无反复感染;喂奶是否困难;平时呼吸是否急促;是否发育迟缓、消瘦、多汗。

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吃奶、进食、啼哭或排便时,常有发作性缺氧、呼吸困难、青紫加重,甚至出现抽风而失去知觉,严重的患儿可发生突然死亡,这种情况往往出现于出生后三四个月。

患儿稍稍长大一些后,学爬行及端坐的时间比正常孩子晚,独立站立的时间也短,睡眠时喜欢侧卧位,同时胳膊和腿都弯曲着,像一只“大虾”;等年龄再大一些的时候,在跑、跳或游戏时,体力明显不如同龄儿童;有的患儿活动一会感到疲劳后,喜欢下蹲片刻再起来活动,而活动一段时间后又得蹲下来休息,医学上称之为“蹲踞现象”,这种姿势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缺氧状况;有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时并无青紫,长大后才逐渐出现,同时手指和脚趾的末端增粗呈鼓槌状,称为“杵状指”。

不论是何种表现,一旦出现异常,都应该去医院接受详细检查,包括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超声波心动图等辅助检查,这样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一般情况下,患有严重先心病的小儿在婴儿期(1岁以内)就可表现出症状,如果到了3岁还未表现出什么症状,那么即使有先心病,也是轻微的。心脏手术既有危险也有很大的希望,至于是否做手术、何时做,请家长一定听从医生的建议。有条件的话应该到专业的心脏病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蛛丝马迹

哭声低微,声音嘶哑,哭闹或者活动以后容易气喘。

呼吸急促,吃奶无力,喂奶时常有呛咳、拒食现象发生。

胃口小,生长发育不良。

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多汗,剧烈活动或哭吵后唇周发紫。

抵抗力弱,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病,且患病后不易恢复。

居家护理

由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来看,患儿的身体发育迟缓、体力不足,因此要格外重视患儿的居家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体质,进食避免过饱,有时喂养患儿比较困难,吸奶时容易气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呕吐和大量出汗,故喂奶时可用滴管滴入,以减轻患儿体力消耗。

室内空气要流通,冬天应定时打开窗户,以加强空气对流,有持续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青紫型心脏病患儿须给以足够的饮水量,以免脱水导致血栓形成。

保持大便通畅。青紫型患儿注意大便时勿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禁止大量输液,如必须输液时,滴液速度须缓慢,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

平时心脏功能和活动耐力都较好的患儿,应 按时接受预防接种,并在接种后多观察全身和局部反应,以便及时处理。

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体质弱,易感染疾病,尤以呼吸道疾病为多见,且容易并发心力衰竭,故应仔细护理,随着季节的变换及时增减衣服,如果家中有上呼道感染疾病出现,应采取隔离措施,平时尽量少带患儿去公共场所,在传染病好发季节尤其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有时患儿在行走或玩耍后会主动蹲下片刻,那是因为蹲踞后可使缺氧症状得到缓解,此时切不可强行将患儿拉起。

一旦发现患儿有气急烦躁、心率过快、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时,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结语

随着科学的进步,治疗方式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先天性心脏病已非不治之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对于大部分的病儿来说,无异是最大的福音。

文/李必昌

小儿心脏病早发现早治疗

  有一天学校进行体检,医生发现小小有心杂音,让小小做进一步的心脏超声波检查才发现,小小患了一种名为心室中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这种病使得小小的心脏没有办法将血液有效地供应到全身,造成了小小身材矮小、瘦弱。

  心脏病,在一般人眼中认为只有超过40岁的成人才会因生活习惯、饮食、环境、年龄或血压的因素罹患心脏病。“小儿心脏病”对大众而言,实在是个陌生的名词。其实不然,婴幼儿发生心脏病的几率并不比成人低。更因为小儿心脏病多为先天性的,意即受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障碍所致,所以更是会大大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状况。

  正常的心脏和血流

  正常心脏包含4个腔室,其中接受血液回流的腔室为心房,将血液打离心脏的腔室则为心室,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心房和心室。

  宝宝出生后的血流是身体利用完的低氧血从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经过三尖瓣流入右心室,心脏收缩时再从右心室将血液打入肺动脉,再流向肺部进行换氧工作。换氧后的充氧血则从肺静脉流回心脏的左心房,经过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打入主动脉,将充氧血供应到全身。

  两种分类

  小儿心脏病大致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所谓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心脏及大血管在母体怀孕第4~8周发育受阻或失常所造成的心脏缺损。每1 000个新生儿中,就有5~7个患有此病。

  1.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可细分为“青紫型”与“无青紫型”。青紫型也就是皮肤、指甲、嘴唇呈现黑(或蓝紫)色的意思,其发生原因是因心脏有不正常的右心至左心的分流,使左心含有氧气的动脉血掺杂了缺氧的静脉血,使原有动脉血里的氧气浓度降低,血液变得较为黑紫色所致。

  常见无青紫型是指心脏内没有异常的左右之间的分流或动静脉之间的分流,常见于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狭窄,可造成行经肺部的血流增加而使肺充血,患儿多有呼吸急促、心跳较快等现象,容易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成原因不明,可能综合了环境与遗传的各种因素,加上怀孕初期某些因素(如受药物或病毒感染等)互相影响到某个程度,综合在一起使胎儿心脏发育受阻而造成了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包含以下4大类:

  (1)室间隔缺损

  当左右心脏大出血时,表示心室之间有破洞,称为“室间隔缺损”。因为左边心脏的压力比右边要大,左心室的充氧血会进入右心室中,再次被送到肺部去,即无效循环。此时,肺部会承受过多的血液而容易造成充血,心脏也会因为长时间的收缩增强而造成心室肥大甚至心力衰竭。

  症状 呼吸窘迫、无法进食等症状通常在出生后几周才可能会出现,假如这个破洞很大,宝宝往往无法正常长大,而是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

  治疗方式 小的室间隔缺损往往不需要手术治疗,因为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大的缺损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2)房间隔缺损

  当心脏左右边接受血液的心房之间的隔膜有破洞时,称为“房间隔缺损”。

  症状 大部分患有房间隔缺损的小宝宝并不会出现什么症状,但是若能及早发现、及早补救,可以避免将来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比如脑血栓等。

  治疗方式 小于3毫米的房间隔缺损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大的缺损则需要手术修补,一般在宝宝3~5岁时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方法有开心手术修补和心导管技术修补两种,目前心导管方式以其伤口小、恢复快,受到大部分患者的欢迎。

  (3)动脉导管未闭

  在胎儿时期,有一条动脉导管将肺动脉的血流引到主动脉,然后流向脐动脉。这条动脉导管在出生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应该自然关闭,最晚一年可关闭。如果没有关闭,并产生病理改变,就称为“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因为组织未成熟,常常会有这种情形发生。

  症状 如同室间隔缺损一般,假如这个未闭动脉导管管径很大,宝宝可能会很容易感到累,发育不好,呼吸急促、咳嗽、喂养困难等,还会时常被呛到,这些症状往往在出生一两周后才会发生。

  治疗方式 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不需要打开心脏,对于大一点儿的宝宝则可以利用心导管方式治疗。

  (4)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包括了四种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于左、右心室之上、右心室肥厚。因为肺动脉狭窄,血液不易流到肺部换氧,所以患儿常有突然发绀、呼吸急促的表现。

  症状 这种病症可出现在刚出生后、几个月大或者几岁后。宝宝可能会突然发绀、呼吸急促、没有意识。大一点儿的宝宝在运动时可能会出现呼吸短促、突然晕厥的状况。

  治疗方式 有些有严重法洛四联症的小婴儿必须早期接受手术治疗,一般手术预后都不错。

上一篇

1/2

下一页

7种小儿心脏病早发现早治疗

个案case

小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相当活泼懂事,只是从小就瘦瘦小小的,和同龄人比起来身材小了许多。父母也很纳闷,小小平时饮食很正常,食量也不小,也不挑食,可是为什么就是不长肉呢?爸爸妈妈也给小小买了好多营养品吃过,但是都没有效果。慢慢的,他们也就习惯了小小瘦小的样子。

有一天学校进行体检,医生发现小小有心杂音,让小小做进一步的心脏超声波检查才发现,小小患了一种名为心室中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这种病使得小小的心脏没有办法将血液有效地供应到全身,造成了小小身材矮小、瘦弱。

心脏病,在一般人眼中认为只有超过40岁的成人才会因生活习惯、饮食、环境、年龄或血压的因素罹患心脏病。“小儿心脏病”对大众而言,实在是个陌生的名词。其实不然,婴幼儿发生心脏病的几率并不比成人低。更因为小儿心脏病多为先天性的,意即受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障碍所致,所以更是会大大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状况。

正常的心脏和血流

正常心脏包含4个腔室,其中接受血液回流的腔室为心房,将血液打离心脏的腔室则为心室,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心房和心室。

宝宝出生后的血流是身体利用完的低氧血从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经过三尖瓣流入右心室,心脏收缩时再从右心室将血液打入肺动脉,再流向肺部进行换氧工作。换氧后的充氧血则从肺静脉流回心脏的左心房,经过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打入主动脉,将充氧血供应到全身。

两种分类

小儿心脏病大致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所谓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心脏及大血管在母体怀孕第4~8周发育受阻或失常所造成的心脏缺损。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5~7个患有此病。

1.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可细分为“青紫型”与“无青紫型”。青紫型也就是皮肤、指甲、嘴唇呈现黑(或蓝紫)色的意思,其发生原因是因心脏有不正常的右心至左心的分流,使左心含有氧气的动脉血掺杂了缺氧的静脉血,使原有动脉血里的氧气浓度降低,血液变得较为黑紫色所致。

常见无青紫型是指心脏内没有异常的左右之间的分流或动静脉之间的分流,常见于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狭窄,可造成行经肺部的血流增加而使肺充血,患儿多有呼吸急促、心跳较快等现象,容易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成原因不明,可能综合了环境与遗传的各种因素,加上怀孕初期某些因素(如受药物或病毒感染等)互相影响到某个程度,综合在一起使胎儿心脏发育受阻而造成了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包含以下4大类:

(1)室间隔缺损

当左右心脏大出血时,表示心室之间有破洞,称为“室间隔缺损”。因为左边心脏的压力比右边要大,左心室的充氧血会进入右心室中,再次被送到肺部去,即无效循环。此时,肺部会承受过多的血液而容易造成充血,心脏也会因为长时间的收缩增强而造成心室肥大甚至心力衰竭。

症状呼吸窘迫、无法进食等症状通常在出生后几周才可能会出现,假如这个破洞很大,宝宝往往无法正常长大,而是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

治疗方式小的室间隔缺损往往不需要手术治疗,因为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大的缺损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2)房间隔缺损

当心脏左右边接受血液的心房之间的隔膜有破洞时,称为“房间隔缺损”。

症状大部分患有房间隔缺损的小宝宝并不会出现什么症状,但是若能及早发现、及早补救,可以避免将来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比 脑血栓等。

治疗方式小于3毫米的房间隔缺损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大的缺损则需要手术修补,一般在宝宝3~5岁时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方法有开心手术修补和心导管技术修补两种,目前心导管方式以其伤口小、恢复快,受到大部分患者的欢迎。

(3)动脉导管未闭

在胎儿时期,有一条动脉导管将肺动脉的血流引到主动脉,然后流向脐动脉。这条动脉导管在出生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应该自然关闭,最晚一年可关闭。如果没有关闭,并产生病理改变,就称为“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因为组织未成熟,常常会有这种情形发生。

症状如同室间隔缺损一般,假如这个未闭动脉导管管径很大,宝宝可能会很容易感到累,发育不好,呼吸急促、咳嗽、喂养困难等,还会时常被呛到,这些症状往往在出生一两周后才会发生。

治疗方式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不需要打开心脏,对于大一点儿的宝宝则可以利用心导管方式治疗。

(4)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包括了四种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于左、右心室之上、右心室肥厚。因为肺动脉狭窄,血液不易流到肺部换氧,所以患儿常有突然发绀、呼吸急促的表现。

症状这种病症可出现在刚出生后、几个月大或者几岁后。宝宝可能会突然发绀、呼吸急促、没有意识。大一点儿的宝宝在运动时可能会出现呼吸短促、突然晕厥的状况。

治疗方式有些有严重法洛四联症的小婴儿必须早期接受手术治疗,一般手术预后都不错。

2.后天性心脏病

后天性心脏病乃是非先天性心脏病的早产儿开放性动脉导管的统称。如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遭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或不明原因的心血管发炎,使心脏的瓣膜、肌肉层、心包膜或冠状动脉受损。通常需要长时间治疗后才可以恢复,有的还会产生不可逆的永久机能障碍。

(1)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指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和间质炎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约半数患儿发病前几天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症状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无自觉症状,仅有心电图异常。婴儿如哭闹伴面色苍白时,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性较大。年长儿可诉说头晕、胸闷、心悸及心前区不适。极少数患儿除了上述症状外,可在1~2日内出现心功能不全或突发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患儿感冒后,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情况,让患儿多休息。

(2)风湿热

风湿热一般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它可以引起全身结缔组织病变,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以心脏损害为最多见。小儿风湿热出现心脏受损者达40%—50%,年龄越小,心脏受损的机会越多。初次发作大多为5~15岁的儿童,约1/3患儿近期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病史。

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发烧、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膝、踝、肘、腕等)痛。心脏受累时,患儿常有心悸、气急、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因此,预防重于治疗,从小给予孩子母乳喂养,进行“三浴”锻炼,避免寒冷潮湿,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十分重要。

(3)川崎病

小于5岁的患儿占发病人数的80%,1~2岁为高发年龄。

症状该病以急性发热、皮疹、皮肤黏膜病损、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多数可自然康复。若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15%~30%的病儿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心肌梗死是其主要死因。故本病的早期诊断对能否及早治疗和预后是否良好至关重要。

心脏病的治疗与居家照顾

1.内科治疗

内科药物治疗在外科手术前 非常重要,部分较轻微的心脏病患儿,可先使用药物控制心衰竭症状。常用药物有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有时亦会使用氧气来提高青紫患儿的血氧浓度。

2.外科治疗

手术的年龄由疾病状况来决定,而手术的方式(采一次或分次完成)则由医师配合患儿情况,与家属商量后确定。有时药物无法改善患儿状况,则应考虑尽快接受手术。

3.营养

对有心脏病的婴儿来说,吃奶相当于是一种“剧烈运动”,不仅使病儿氧气消耗增加,且容易疲倦。所以其喂奶原则要少量多餐,或是喂食中间略加休息,不可一次喂完。患儿饮食则以均衡为主,并多吃低钠高钾的食物。

4.运动

患儿多半会自我限定,当他们觉得不舒服时就会自己停止运动。开过刀后6~8周内应限制运动,之后可慢慢恢复。文/王庄林(儿科主任医师)()

本文Hash:b3f49990ba82a8f66c4f3e5400418ab06cfd609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