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记忆力的发展情况

婴儿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萌芽。2岁以前,婴儿的识记幸要是无意识记,他们还不能为了设定的目的而去识记什么。对于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印象强烈的或带有情绪色彩的事情。这一时期,婴儿再认和重现的能力也都比较低。1岁的时候,只能再认相隔几天或十几天的事物。

2岁以后,婴儿的有意识记开始萌芽,同时无意识记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意识记的萌芽是和言语的发展、词汇的扩大直接相联系的。这一时期,婴儿不但可以记住成人的一些简单的委托,并付诸行动,而且可以记住一些歌谣、故事等。一个2岁3个月的男孩,成人只教了两遍,就可以记住一首长达4字的歌谣。他们再认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婴儿已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了。

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在奶奶家跟奶奶学了两遍歌曲“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一个多月之后,妈妈又唱,他马上说:“这是奶奶教的,”这个时期,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还表现在重现能力的发展上。约在两岁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儿童重现的表现。如一个2岁5个月的孩子在去奶奶家时,发现对面楼房某窗口有一只锅,一个多月之后再去,他又打开窗口向对面看,同时问奶奶;“锅哪去了?”重现是跟词相联系的,是凭借着词来恢复过去的印象的。

当然,儿童的记忆能力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儿童发展早些,有的晚些,这一方面和生物学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育有关。

婴儿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记忆和记忆的分类

记忆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人的心理特征。再认是过去的事物在下一次出现时有熟悉感,记得是以前认识的。回忆是以前接触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也能出现。

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宝宝表现出的是再认现象,但再认保持的时间极短,只能再认相隔几天的事物。而且宝宝的记忆还明显地带着情感色彩,凡是亲切的面孔、色彩鲜艳或活动的事物,都能引起宝宝强烈的情绪,而容易记住并保持下来,对于引起强烈的消极情绪的事物,如害怕、委屈、痛苦等,也容易被宝宝记住,而对于平淡、枯燥的事物宝宝则往往不容易记住。

宝宝记忆的发展运动记忆是指宝宝记住自己的运动或动作,宝宝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比如有一个小宝宝把瓶子扔进浴盆,瓶子落入水的时候,发出的溅泼声让她觉得很有趣,于是记住了这件有趣的事情,当同样的场景出现时,原有的记忆就提醒她重复这个动作。

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回忆,这种记忆出现的比较早。例如刚出生的宝宝已经出现了快乐情绪的记忆,因为婴幼儿对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容易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根据具体形象来记住各种材料。2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认识奶瓶了,妈妈一把奶瓶放在她的嘴边,她就笑着张开嘴巴,有时候还轻轻地咋巴着。这就是婴儿的形象记忆。宝宝认识妈妈,知道谁是自己熟悉的人,谁是陌生人,这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依靠表象进行,尤其是视觉表象。

语言记忆顾名思义,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记忆的内容,这种记忆在宝宝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因为语言比较抽象,所以宝宝的语词记忆发展也最晚,并且要求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够出现语词记忆。

了解婴儿的视力发育情况的方法

光照反应。小宝宝刚一出生就有了光觉。柔和的弥散光使他安静舒适;当手电的强光突然直接照射他的眼部时,就会引起新生儿皱眉、闭眼或手脚活动。

爱心提示:如果出生1周以上,宝宝对强光刺激还毫无反应,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査。

防御性瞬目反射。父母的手指突然伸到宝宝眼前,但不要触及眼睑和睫毛,出生后1~2个月的正常宝宝就会不由自主地眨眼。

爱心提示:如果宝宝2~3个月了,仍然没有防御性瞬目反射,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査。

追随目标的眼球运动。1~2个月的健康宝宝,可以追随着眼前缓慢移动的较大物体看,如手、皮球等。3个月的宝宝能追随着较大范围内移动的铅笔等物体看。

爱心提示:如果3~4个月以后.宝宝对眼前移动的较大物体不追随,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注视反应。多数3个月的宝宝都能短暂地盯着眼前的物体看,到4~5个月以后,宝宝注视目标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日趋稳定。

爱心提示:如果宝宝对面前的玩具或者亲人不看,神情淡漠,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査。

遮盖试验。为了比较宝宝两眼视力是否有明显的差别,可以和宝宝做个游戏。给宝宝看一个能引起兴趣的玩具或图画,然后用手遮盖宝宝的一只眼,观察他的情绪有无变化。例如,遮盖宝宝的右眼,宝宝哭闹,用手推开遮盖物;而遮盖宝宝的左眼时,不引起反感,由此可估计宝宝右眼的视力比左眼好得多。一般来说,3~5个月以后的婴儿,特别是有斜视的孩子,可用此法判断两眼视力有无差别。

爱心提示:如果发现宝宝单眼视力不好,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査。

本文Hash:fbe7b58b1ca2b4b4654ac538815900b080b43a7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