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行为严重阻碍宝宝的语言能力

导读:天底下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特别是在这个独生子时代更加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专家呼吁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掌握方法,不然爱就变成害了,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这三种行为严重阻碍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表现:宝宝指着水杯,妈妈立即反应:“宝宝,是要喝水吗?妈妈给你拿。”宝宝连嘴皮子都不需要动。

害处: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正确做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

二、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表现:“地上脏脏”、“宝宝,吃饭饭啦”、“到时间睡觉觉了”等。

害处:用叠词和儿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正确做法: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妈妈就应该给宝宝一个热情的拥抱,并说,“妈妈来抱宝宝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尽量缩短宝宝叠词或者儿话使用的时间。

三、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表现:宝宝把“哥哥”说成了“蝈蝈”,爸妈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甚至下次再碰到说“哥哥”的情况时,父母也跟着宝宝说“蝈蝈”。

害处:如果父母将错就错学习宝宝的错误发音,那么宝宝就会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发音可能会因此很长时间难以改变。

正确做法:爸爸妈妈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

这些方法,帮助宝宝轻松掌控语言:

1.耐心重复说话内容,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

2.和宝宝说话时,注视宝宝的眼睛;

3.说话声音清晰,注意音调的柔和度;

4.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调缓慢、温柔;

5.提一些宝宝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宝宝说出正确的答案;

6.带宝宝多接触外界事物,引导宝宝说出事物的名称;

7.多表扬宝宝,鼓励宝宝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要,让宝宝觉得学习语言是件快乐的事情,宝宝才会更有干劲。

三岁左右宝宝的语言能力

尝试着说复合句

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宝宝说话,但宝宝却能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模式,比父母的还要精彩,还要丰富。宝宝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当宝宝能够说出比较完整的简单句时,就开始尝试着说复合句了。但这么大的宝宝,还不会把复合句用连接词恰当地连接起来。宝宝复合句的运用能力,是与简单句的运用能力平行发展起来的。在不断完善简单句的同时,复合句的运用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发展。

基本掌握母语口语对话

3岁的幼儿,基本上掌握了母语口语的表达。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3岁前,宝宝的语言表达基本上是对话形式,或回答父母的问题,或向父母提出问题,获得解答,自己创造性的语言独白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与幼儿词汇相对贫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刚刚开始独立活动,还没有自己积累起经验、体会、印象,也就是说幼儿还缺乏对世界的认识。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独立表达自己意愿的需求开始出现并日益强烈,幼儿语言独白的能力也就随之不断提高了

情景性语言

3岁以前的幼儿,语言主要是情景性的,只有结合此时此刻的情景,并辅以手势、表情,甚至是带有表演性的动作,才能够表达出比较完整的意思,才可能让成人理解幼儿的思想。3岁以后的儿童,开始逐渐向连续性语言发展,能够离开具体情景表述一些意思了。

自言自语阶段

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沉浸在自言自语的语言快乐中。有的妈妈会因为宝宝总是自言自语而感到不解,认为宝宝出现了心理问题。事实上,宝宝在语言发展的这个阶段,就是喜欢自言自语,嘴里常常嘟嘟囔囔。有时妈妈能清晰地听到宝宝在说什么,如宝宝对着玩具娃娃或玩具说话,听起来仿佛还有实际意义;有时妈妈就不能清晰地听到宝宝说什么了,这更让妈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宝宝一边玩,一边嘟囔,似乎与目前的情景没有什么关系。妈妈不必担心,这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是幼儿语言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过程。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语言的概括能力逐渐增强,自言自语、嘟嘟囔囔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消失。

开始对父母的语言产生反应

回想一下,宝宝在婴儿期,其行动是不受语言调节的;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开始逐渐受父母语言的影响,但还需配合手势、表情等身体动作。比如,妈妈对婴儿宝宝说“妈妈要给宝宝喂奶了”,宝宝不会有什么反应,因为婴儿还没有根据语言调节行为的能力。但如果妈妈总是在说话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动作,一边说“妈妈要给宝宝喂奶了”,一边把乳头露出来,或举起奶瓶喂奶,宝宝就会把语言和行为联系起来了。慢慢地,宝宝语言发展到一定水平,就能对父母的语言产生反应了,其行为也就开始受父母语言的调节了。快3岁的宝宝,行为就开始受父母语言的调节了。

幼儿语言的自我调节

幼儿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当幼儿能以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行为时,幼儿的心理活动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成人思考做什么事情时,使用的是“内语言”,无声的内语言帮助我们去作出某种决定。幼儿则是用“外语言”表达内心思考,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自言自语。当“外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宝宝就会产生“内语言”能力。宝宝嘟嘟囔囔的时候,正是“外语言”与“内语 ”相互交叉的过渡期。3岁以后,宝宝思考问题,就越来越不需要“外语言”,宝宝更像成人一样,静静思考,用“内语言”来指导自己的外在行为。在成人的视觉、听觉、味觉、感觉中,经验事实告诉我们,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用真地去看、去听、去闻、去感,一样能在内心中产生看、听、闻、感以后的心理感受。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成人有完善的内视觉、内听觉、内味觉和内感觉。宝宝各项能力都在发展,会看了,会听了,会闻了,会感觉了,这都是发展的台阶。如今,宝宝更加出色了,更“高级”了,开始全面向成人的内视觉、内听觉、内味觉、内感觉前进,真正开始了心灵之旅。

父母阻碍宝宝说话的3种行为

宝宝的表达是否清晰规范,宝宝的语言能力强不强?宝宝为什么不喜欢开口说话?语言能力预示着大脑的智力发育,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会影响交际能力。那么,是爸爸妈妈的那些行为,扼杀了宝宝的开口说话的能力?

1:限制子女的言语表达

据RecordJapan网站5月28日报道,对于国语的学习,应该让子女更多的融入生活经历当中,让子女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以及效果是有限的,语言能力的高低不能仅凭借考试分数来判定,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表达,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的丰富子女生活经历,让其更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善于倾听。

2:父母唠叨太多

在子女用语言表达时,父母只需要倾听,并且时不时的用“哦”、“是吗”、“这样啊”等字句进行回应即可,孩子边说边想有助于活跃大脑,这就是善于倾听的父母能够有效提升子女的国语能力的原因;相反,如果父母在子女表达内容时唠叨说个不停,久而久之就会抑制子女的表达,甚至让子女变得不爱说话。

3:不教子女学会寒暄

寒暄是人与人交流的开始,因此,如果不会寒暄就没法交流,子女在长大后也难以融入社会当中。寒暄作为语言学习当中最基本的东西,只有学会了寒暄,才能被社会所认可,才能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应该让子女好好地学会寒暄,而且不能把这项学习内容交给学校,应该由父母亲自教育。

推荐

如何训练宝宝的口才

如何教会宝宝清晰规范地表达

本文Hash:6b2ac3832849ec88df3f5302375618dad57905eb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