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逆流法可治小儿积食

食积,又称“积滞”,是中医的一个病名,它是因饮食不当,影响到小儿的消化功能使食物停滞胃肠所形成的一种胃肠道疾患。临床上以食不能消化、嗳气酸馊、肚腹胀满、大便干燥或时干时稀、舌苔厚腻、脉滑为主要表现。若积滞日久化热后,还可出现夜卧不宁、睡喜伏卧、辗转反侧、手足心热、排气恶臭等症状。

本病以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多由于小儿吃东西不知自节,或喂养不当,或过食生冷瓜果及难以消化的食物,造成食物停滞于肠胃,损伤脾胃而形成的。

中医治疗食积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症状较轻者,可选择服用小儿化食丸、保和丸、化积口服液等中成药以消食导滞和胃;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家长应尽快带孩子上医院看医生,根据情况服用中药汤剂。中医辨证可分为乳食内积、积热内蕴、脾虚食积三型。此外,捏脊(积)逆流法,也是临床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食积若治疗不及时,可转化为“疳证”,从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家长们应重视食积的治疗。

用捏脊疗法可去小儿疳积

>>>儿童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

而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类病症。

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

注意: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两小时后再进行。

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由下而上,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重复三遍至五遍后,再按揉肾俞穴两至三次,每次3至5分钟。

适应症: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咳喘、呕吐、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功效: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阴阳、改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捏脊可治小儿常见病

捏积”就是“捏脊”,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范围包括从尾椎骨到颈椎骨这片人体区域。这种捏脊,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

当孩子厌食、消化不良、爱闹脾气时,爸爸妈妈们多半都会选择带孩子到医院去化验、吃药、打针。其实,简单有效的捏积疗法可以让小儿常见的小毛病不药而愈。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张思莱表示,捏积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因为捏的部位为脊椎,也被称为“捏脊”,可以治疗多种常见疾病,包括小孩疳积、厌食、腹痛、呕吐、便秘以及小孩脾气急躁、睡不踏实、爱哭闹等。

捏脊可治小儿常见病

掌握技巧找准穴

捏积是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的推拿法,不用去医院,父母在家中也可以自己给孩子捏积。不过,捏积的技巧掌握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事倍功半。

把宝宝放平,让他俯卧在床上或家长膝盖上。家长站或跪靠在孩子腿部旁边,可以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的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积。

捏积的基本手势是两只手呈空拳状,小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食指半曲,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捏积时应从患儿尾椎和肛门之间的长强穴开始,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当低头时颈椎处有一个凸起较高的骨头,医学上叫做第七颈椎。第七颈椎下有一个凹陷,这个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这叫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一般每天捏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捏积刺激的是正中的督脉,施术者的两个手指不能分开,分开以后不能刺激到督脉,就没有效果了。

注意温度别感冒

张思莱提醒,家长们自己在家给孩子捏积时,要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尤其是现在进入冬季,更要调高室内温度,防止孩子捏积不成反而着凉感冒。

捏积疗法一般适用于一岁以上的孩子,对于初次接受捏积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捏住肌肉向上提时,不要提得过重,否则孩子会产生畏惧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积难以进行。

正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的小儿,以及患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某些背部皮肤破损,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出血性疾病的患儿,不适宜做捏积疗法。另外,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小编总结:捏积疗法虽然看似简单,但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在手法运用上,也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医生建议要由专业捏积的医务人员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本文Hash:60515c4a8742e5848bfe97572f8d95fabf4dc6fd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