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时应警惕的现象

警惕用药

对一些轻微的感冒症状,人们习惯于到药店买一些非处方药来对抗感冒,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百分百安全。很多治疗咳嗽或鼻塞的药是儿童禁用或慎用的。因为有的药会引起过敏反应或幻觉,有的解充血药和止咳药能够导致心律紊乱或过度兴奋。婴儿用药要尤其谨慎,切勿擅用药物,大一点的幼儿也要听从医生的医嘱用药。

患感冒后怎样能够感觉舒服点

有些药如退热净和布洛芬是能够缓解疼痛和高烧的,如果医生为你的孩子开了这类药,请按医嘱服药。(医生的处方是根据病情开的,不要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而要求医生开某种药。)

鸡汤此时大有用场。虽然有的研究者说,鸡汤中含有对抗链球菌的物质,但也不要过于相信它有什么神奇的成分。鸡汤利于消化,可以防止脱水,也不会刺激疼痛的喉咙,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喝。

在睡觉前为宝贝清理鼻腔分泌物。可以用生理盐水滴鼻剂滴到鼻孔里,然后用吸鼻器把分泌物轻轻吸出来,缓解鼻塞症状。

房间里的加湿器可以保持空气湿润,让孩子舒服一点。但别忘了每天清洗和晾干机器,以防细菌污染。

关于感冒的误解

误解一:抗生素可以治疗感冒。抗生素可以对抗细菌,但很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付不了。

误解二:鼻窦炎才会分泌绿色的鼻涕。感冒也会使人分泌发黄或发绿的鼻涕。

误解三:感冒不能吃饭。孩子需要营养来恢复体力,对抗感冒,如果他一两天没有食欲也不要紧,但要保证他充足的水分摄取,尤其是发烧或不停流鼻涕时,有可能导致脱水。

误解四:止住咳嗽很重要。咳嗽是人清理呼吸道粘液的正常反应,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咳嗽抑制剂,除非这是医生开的。

误解五:中药、维生素和矿物质能预防感冒。这些物质也许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不要过于迷信它们对感冒的预防作用。

警惕的现象

警讯一:连续三天发烧在38°C以上或鼻子分泌物比较多超过10天,同时伴随面部疼痛。

可能的结果:鼻窦感染。如果医生诊断是细菌感染,他会开一些抗生素。

警讯二:孩子抱怨耳朵疼或不停地揪耳朵,表现出烦躁不安,或者发烧4天以上。

可能的结果:耳朵感染,一种婴幼儿很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孩子的耳朵里有液体分泌物,医生或许会开抗生素,但大部分耳部感染会自愈。

警讯三:呼吸困难或带有刺耳的声音,或者经常费力干咳。

可能的结果:哮喘。感冒一般不会导致哮喘,但患哮喘的孩子一旦感冒可能会带来呼吸困难。医生会通过听诊来区别普通的呼吸道充血和呼吸困难,然后确定用药。

警讯四:嘴唇上出现疼痛的水泡。

可能的结果:单纯病毒性疱疹。大多数成年人身体都带有这种病毒,而且可以通过皮肤接触或唾液传播,医生可能开一些处方药来缩短病程。

感冒的孩子应警惕病毒性心肌炎

近年来,我们发现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与我国儿童患上呼吸道感染较多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为多,尤以柯萨奇病毒B为主,这些病毒进入血液直接侵入心肌,同时使机体产生损害心肌的物质从而引起心肌炎。

如果孩子感冒后有乏力、心慌、气短、多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首先应做一个心电图检查,如心电图有早搏、ST段改变,应抽血化验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如果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高于正常,应考虑病毒性心肌炎。症状重者应做心脏彩超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看是否有心脏扩大和功能受损,为医生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有轻有重,轻者多无自觉症状,有时乏力、厌食等症状与感冒症状相混淆,家长们都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这类轻症者应提高警惕,配合医生治疗:尽量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抗心肌氧化)。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事而忽视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对有于疾病的预后很重要。未及时治疗和未彻底治好,常会复发,甚至发展成迁延性心肌炎或心肌病时恢复正常就非常困难了。重症者必须住院治疗,待各项指标好转后方可出院,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彩超,回家后休息3个月至1年才能上学。

湖南省儿童医院奉华艳

警惕孩子发烧“造假”现象的出现

“发烧”是人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尤其是如果烧在孩子身上,家长就更是心惊肉跳。其实撇开非典不谈,小儿发烧本来是常有的事,是孩子机体对致热原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也是他们战胜疾病的有效方法。只不过有时发烧也存在假象,特别是以下两种情况家长要学会区别:

体温高并不一定全是发烧,环境等因素也影响体温

如孩子在高温的环境中,或者运动、哭闹过后,也会出现体温波动。若仅有短暂的体温波动,体温在37.5℃-38.0℃之间,又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家长可继续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还有的孩子容易紧张,一遇到考试或者比赛,会因为焦虑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体温升高;一旦考试或比赛过后,体温就会自动降至正常。

感染等疾病因素引起的发烧则不同,孩子除了体温升高之外,同时还会出现面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由于小儿个体存在差异,发热的表现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用手触摸四肢及额头也许很难察觉,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

假冷真热

孩子可能本来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才又慢慢地热起来。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

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再加上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结果高热甫发更会导致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以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结果使得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类中暑”现象。

因此,遇到孩子手足发凉时,如果孩子所穿的衣服并不少,就应想到可能是发热的一种假象,这时可以用体温表测量孩子的体温;如一时找不到体温表,可用手摸摸孩子的胸腹部和腋下,或面对面感觉孩子呼出气体的温热度。

本文Hash:5c528020d828cbe1af6cf31a95c9556b293fb8b5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