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屁辨病!窥探“小屁孩”的肠胃大问题

【妈妈网特稿】放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不少宝宝随时随地的放个不停,而且情况变化无常,妈妈都担心这是不是一种病呢?下面就一起学习如何从宝宝的屁屁里,看到他们的健康状况呢?

我们都知道放屁十个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宝宝偶尔放几个放屁,你也许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但是,如果宝宝经常放屁,有时臭、有时不臭,有时轻、有时响,有时放的是个空心屁,有时放屁还带出一些便便,情况很是复杂,这就让不少妈妈很担心了,是不是自家的宝宝有问题?

宝宝爱放屁

宝宝本身就是个小“屁”孩

人体大肠内,特别是大肠到直肠这一段,居住着大约100种、100万亿个细菌。细菌对食物进行分解。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也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集中起来排出体外就成了屁。放屁对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婴儿期放屁多很正常

放屁多的现象在婴儿期极为常见。而刚出生十几天的宝宝,一直母乳喂养,他们放屁时有时会带出一点便便,肚子里面还经常咕噜咕噜响。>>>宝宝屁多很正常

其实放屁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是由肠蠕动导致的。只要人体体内存在肠蠕动,那么放屁就会产生,人在吃过食物之后消化道菌群会使肠道内产生一些气体,这就是屁。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善,胃肠发育不成熟,造成婴儿各阶段肠道蠕动不协调,引起肠道胀气——肚子咕噜咕噜响,产生气体多也是正常的现象,再有宝宝吸允乳汁的姿势不正确容易让宝宝在吃奶的时候进入空气,那么这些空气就会随着消化系统继续下行至肛门,最终产生“屁”。

五种怪“屁”可能暗示孩子肠胃有问题

如果老是放屁,放空屁,放臭屁就要注意宝宝的健康问题了,从宝宝的放屁情况可以洞悉宝宝的肠胃状况,小编为您总结以下几点:

一、臭屁

很多时候宝宝爱放屁而且都是臭屁。多数情况下,宝宝放屁不臭,但当妈妈闻到宝宝放出臭屁时就应观察,宝宝是否除了放臭屁,还嗝逆不断,并有酸臭味等消化不良的表现,如有则应减少宝宝的进食量,尤其是减少脂肪和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如为母乳喂养,母亲饮食应避免过于油腻;如果是代乳品喂养,应减少奶量,加喂开水;如果已添加辅助食品,应减少食量,加喂开水尤其要减少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人。应减少奶量,减少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要将喂养的食物调的稀一些,适当添加含双歧因子的奶伴葡萄糖。因为双歧因子在胃肠道内可转换为双歧杆菌有抑制大肠杆菌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

宝宝放屁的原因

家长要格外小心孩子是否肠道或消化道出现问题。当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会在肠腔内滞积。还有可能是肠道内发生炎症(如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等),导致肛门排出臭气体,因为细菌的分解往往比较腥臭。

另外,宝宝放臭屁也有可能是大便的前兆。当宝宝成形大便难于解出时,肠蠕动增加,就会将肠道内的气体排出,通常为臭屁。随着肠蠕动不断地加强,排出大便后,宝宝就不会再放臭屁。

二、空屁

为什么宝宝爱放屁,而且放的是空屁?通常,肠道内的菌群比例恰当,肠道功能正常。偶尔情况下,肠道内产气杆菌多或者食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分解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气体,就会出现断断续续不停地放屁的情况。此时还常常听到阵阵肠鸣音,这种情况提示孩子饿了,应及时喂食。

另外,宝宝屁多可能是因为宝宝在吸奶过程中吃入了过多空气。人工喂养宝宝,如果奶瓶不能完全倒置,奶液没 有填满奶嘴,也会使宝宝在吸奶的同时将空气一并吸入;母乳宝宝如果吃母乳时没有正确含接,仅仅含住母亲的乳头,而不是大部分乳晕,或者哺喂姿势不正确,都可能吸入较多空气;另外,宝宝进食时哭闹,边吃边哭,空气也会随乳汁进入胃里。

三、多屁

多屁指的是肛门排气量大大地超过平时,原因很多,如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肝、胆、胰疾病等等。消化不良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之分,前者与肠胃蠕动功能障碍有关;后者与肠道炎症、癌症等疾病有关。

多屁也可能是摄入的淀粉类、蛋白质类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蛋类等,或狼吞虎咽、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经常吞咽口水而摄入较多的空气等造成的。所以小编建议您:宝宝屁多不要麻痹大意,最好到医院做一下检查,明确爱放屁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宝宝屁屁的类型

四、放屁带便便

有时侯,宝宝放出一连串屁时,会带出少许便便,常由于孩子多食了淀粉含量高等食物引起,这时应减少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的食量,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类食物,这是宝宝爱放屁的一个不易发现的原因。多屁多粪便,这种现象一般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大便稀薄者

正常情况下,随着肠蠕动增加,放屁的同时也可夹带出少量的略稀大便,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大便次数多而粪质略薄。人工喂养的宝宝,这种情况则少见。

2、胃肠道功能紊乱

可能由于进食过多,食物消化不完全,或因肠道有病毒、细菌感染,肠道内菌群失调等因素,使大便次数增多,往往是大便与臭屁混在一起,大便常稀薄或带黏液和血液。

五、无屁

有些家长很自豪,因为自己的宝宝从不放屁或者很少放屁。其实,放屁的人比不会放屁的人健康!佳佳几天来都一直不放屁,不拉屎,并有阵阵腹痛。经诊所医生检查,这是肠梗阻的前兆,原因是宝宝进食肉类过多,运动量少,引起腹内积食,肠胃功能受阻,排毒不畅所致。

有些宝宝,经常忍屁不放,担心被人取笑。结果忍下来的气体虽然没有破门而出,没有产生臭气,可是会积存在大肠里,与来到肠黏膜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并随血液流动。有毒气体不能以最简单的方式释放出去,只能另觅排毒途径,这不但增加了身体负担,还很有可能造成肌体慢性中毒,引起腹部鼓胀、肠吟声声、精神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目眩,甚至还可能产生腹膜炎、肠梗阻等疾病。

从屁屁看宝宝健康

如何知道小“屁”孩是否健康?

大多数情况下,宝宝放屁多是正常的,但有时却暗藏着宝宝的一些疾病,特别是肠胃问题。针对为什么宝宝爱放屁,小编有以下建议:

1、婴儿时期的宝宝如果屁多,家长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喂奶方式是否正确。先减少喂奶量,将奶冲稀。另外,家长可以在宝宝吃完奶后,将宝宝直立抱起,用空心掌轻轻拍他(她)的背部,让宝宝打嗝排气,这样宝宝会舒服很多。观察喂奶方式改变后宝宝是否还继续多屁,如果判断是肠胃问题,要及时医治。

2、两三岁的宝宝经常会尝试一些自己以前没吃过的东西,并且吃的东西种类也多。所以,如果你的宝宝放屁了,要尽量回想一下他几小时前吃了什么,很可能跟他吃过的东西有关。

3、如果宝宝放屁特别多,也可能表示他有某种问题需要注意。例如,要是宝宝的屁特别臭,而且大便反常,你就应该警惕他是不是肠胃出现问题了,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健康人每天都要有不等次数的放屁现象,其频率一般为6-20个/天 。肠道里细菌分解残留食物后产生的废气通过放屁排出体外,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出现以上几种异常情况,家长就一定要格外留意宝宝的健康状况了。

关于小孩子红屁股的问题

概述

小孩子是一种自身免疫非常低下的生物,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要格外的费心来帮助孩子抵抗外籍的疾病,下面来说一下红屁股的问题

关于小孩子红屁股的问题

首先一般来说没有经验的妈妈在看见小孩子都会比较的慌张,不排除会出现乱用药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注意的时候了,因为爽身粉是不可以用的,因为,这个时候用爽生粉很有可能会刺激到小孩子额

第二就是要多给孩子洗热水澡,一般在四五十的温度就可以,每天至少要洗一遍的另外就是孩子在拉完大便以后,家长也尽量的多给孩子洗洗屁股,毕竟只有保证干净了才有可能预防葛总疾病

最后就是如果孩子皮肤局部有渗出时,可以湿敷,干后涂含有.%新霉素的炉甘石或氧化锌粉剂,这种方法还是不是很提倡的,因为小孩子免疫力低,任何药物都是可能有副作用的

注意事项

要多给孩子洗热水澡,一般在四五十的温度就可以,每天至少要洗一遍的

让孩子胃口大开的三大秘诀告别孩子怕吃饭的问题

很多孩子,都有偏食,挑食的习惯,更有不少宝宝有不爱吃饭的坏习惯,这些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很不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有这些坏毛病的呢?营养专家指出,偏食宝宝主要缺乏两个“7”:

一是“7”类膳食摄入不全,即肉、鱼、蛋、奶、蔬菜、水果、谷类吃得少,面临多种营养缺乏;二是“7”种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即维生素C、D、E、叶酸、钙、铁、锌缺乏。妈妈们要尽早采取行动,帮助偏食宝宝逐步改善偏食习惯,并采取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保障宝宝的健康发育,同时减轻自己对宝宝营养缺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有助于在轻松的氛围下培养宝宝健康的饮食习惯。

孩子不爱吃饭,总是说没有胃口该怎么办呢?育儿专家为各位妈妈介绍了几个小招数,让小宝宝开胃的三大秘籍,从此告别孩子怕吃饭,不肯吃饭的问题。

小秘密1:妈妈熟悉,宝宝也熟悉。

妈妈在孕期和哺乳期间对食物的喜好度,会影响宝宝对食物的接受度。根据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孕期和哺乳期妈妈经常喝胡萝卜汁,她们的宝宝往往比其他宝宝更能接受胡萝卜口味,宝宝更熟悉妈妈所食食物的味道。

小秘密2:宝宝熟悉有过程。

宝宝在接受新食物要有很长的一个适应期,但是有75%的妈妈在宝宝“拒绝”几次后,就误以为宝宝以后也不会喜欢这种食物,忽略了宝宝对食物的熟悉过程。妈妈们要有意识地给宝宝扩大食物的选择面,尽可能让偏食宝宝尝试新食物。任何一样孩子不吃的东西,应变换方法耐心尝试,10次不少,20次不多。

小秘密3:宝宝在“玩”中熟悉食物。

宝宝在尝试熟悉某种新食物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一闻,二玩,三吃”,但很多妈妈都不了解宝宝的这种行为,看见宝宝在玩食物就会阻止宝宝熟悉新食物。

盛晓阳教授坦言,宝宝先天偏爱“眼熟”食物,而妈妈们的“偏”养也给宝宝偏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是因为很多妈妈对宝宝的溺爱,加重了宝宝偏食的状况。”

(/)

本文Hash:d00294dd08812486e06859775a029c3e21b89e94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