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逃的噪音节日请放过孩子的耳朵

【妈妈网特稿】春节很快就到了,一到放假,家里都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而且孩子的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周围的爆竹声不断,电视声音也不断,这些都在不经意中让孩子的听力受到了损失。

寒假里,孩子们的生活精彩起来,可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儿童剧,或者去逛街、游庙会,感受那锣鼓喧天中的节日气氛。也可能收到家人的一份礼物,比如电动玩具、MP3,或是一款新的掌上游戏机……也许不经意中孩子的听力就受到了损伤!

节日里的听力杀手

小心孩子遭“听力杀手”

一提到噪声性耳聋,也许有人认为那是长期在巨大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才会患上的职业病,与孩子关系并不大,如果你细细留意一下,影响孩子的“听力杀手”还真不少。

有些家长会给年幼的孩子买会发声的电动玩具。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价格越是便宜的可能发出的声音越大。特别是有些10元不到的玩具手机,其音乐声简直是震耳欲聋,有些老人甚至会把这样的“手机”放在牙牙学语的孩子耳旁,让他们模拟打电话。

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可能会带他们一起去看电影,或看儿童剧。可是很多电影或表演,为了追求感官刺激的效果,声音往往很大。

再比如,许多青少年都拥有随身听或MP3,他们喜欢随时随地使用耳塞式耳机听音乐,且在听流行音乐时往往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在公共场所,尤其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中,在商场内,他们为了掩盖噪声,不自觉地将音量调得更大,甚至旁边人都能听见。还有的孩子喜欢躺在床上听音乐,直到睡着仍未关机。

这些做法使孩子的听觉系统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久而久之,会损害听力。

噪音会让孩子们身心受损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官萍教授介绍,突然接触噪声,孩子可能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只要时间不长,一旦离开噪声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如果接触噪声的时间较长,高分贝的声波会过度刺激毛细胞致其损伤,即使离开噪声环境后,也需要几小时至二十几个小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称为听觉疲劳。可是如果继续接受强噪声暴露,可能会造成毛细胞死亡,并且是供应耳蜗的毛细血管长期处于痉挛状态甚至闭塞,成为难以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可能会发展成噪声性耳聋。

孩子听觉受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和对音乐的感知力,孩子听不清老师说什么,常常被误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多动症。此外身心健康的其他方面也会受一定影响,比如长期聆听噪声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失眠、焦虑以及精神不集中。

听力下降的蛛丝马迹

孩子听力下降有蛛丝马迹

张官萍介绍,其实孩子听力下降是有蛛丝马迹的,但往往被家长忽视。比如家长叫孩子名字感到孩子不理人,常常认为是小孩不听话,等到发现孩子听力下降去就诊时,有些孩子已有中度甚至重度听力障碍了,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她建议,经常听音量较高的音乐或接触噪声的孩子应当定期检查听力,如果是暂时性的听力损伤,应该及时治疗。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有简便的听力自测法,即“前后对比检测法”:在听MP3之前,先将MP3的音量调到你能勉强听到的最小音量;当听了一段时间歌曲后,如无法再听到你开始时听的最小音量,那就说明你的听力可能遭到了暂时性损害。

不过,对于已经出现不可逆的听力损害,必要时使用助听器补偿听力损失,尤其是对2~7岁、正处于语言发育期的儿童来说,使用助听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 哑的发生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玩具,或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时,是否会对孩子的听力有害,也应当作为考量的指标之一。

无处可逃的噪音

无处可逃的噪音

为人母3年多,深切感受到保护孩子听力的不易。

我可以给孩子过滤掉“大声公”的玩具,在她看动画片时调小音量,不让她听MP3,但我不能阻止她外出。随着孩子的长大,她越来越渴望感知外面的世界。可走上街头,那些手机店、电器店为了吸引顾客,放出振聋发聩的音乐声或叫卖声。带她去动物园看动物表演,选了一个远离音箱的位置,可巨大的音量让我这个成人都感到很辛苦,可环顾四周,有三分之一的观众都是儿童。更不要说,看儿童剧、木偶剧,和电影时的体验了。不得已,有时只好减少受噪音刺激的时间,甚至用手捂住孩子的耳朵。

曾听同事转述过一个儿童剧团负责人的话,说他们去很多国家表演时,都有对他们音量的大小有严格要求,主要是考虑听众中以儿童为主,可是在中国表演时,这些问题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真的希望这样的要求和标准也能在中国出现,对于主要面向儿童观众的影视节目或现场表演,其声音都应当有分贝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让孩子们赏心悦目的同时,听力也能得到起码的保护,家长们选择让孩子参加活动时无需进行痛苦的利弊权衡。

节日请放过孩子的耳朵

小心孩子遭“听力杀手”

一提到噪声性耳聋,也许有人认为那是长期在巨大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才会患上的职业病,与孩子关系并不大,如果你细细留意一下,影响孩子的“听力杀手”还真不少。

有些家长会给年幼的孩子买会发声的电动玩具。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价格越是便宜的可能发出的声音越大。特别是有些10元不到的玩具手机,其音乐声简直是震耳欲聋,有些老人甚至会把这样的“手机”放在牙牙学语的孩子耳旁,让他们模拟打电话。

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可能会带他们一起去看电影,或看儿童剧。可是很多电影或表演,为了追求感官刺激的效果,声音往往很大。

再比如,许多青少年都拥有随身听或MP3,他们喜欢随时随地使用耳塞式耳机听音乐,且在听流行音乐时往往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在公共场所,尤其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中,在商场内,他们为了掩盖噪声,不自觉地将音量调得更大,甚至旁边人都能听见。还有的孩子喜欢躺在床上听音乐,直到睡着仍未关机。

这些做法使孩子的听觉系统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久而久之,会损害听力。

噪音会让孩子们身心受损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官萍教授介绍,突然接触噪声,孩子可能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只要时间不长,一旦离开噪声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如果接触噪声的时间较长,高分贝的声波会过度刺激毛细胞致其损伤,即使离开噪声环境后,也需要几小时至二十几个小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称为听觉疲劳。可是如果继续接受强噪声暴露,可能会造成毛细胞死亡,并且是供应耳蜗的毛细血管长期处于痉挛状态甚至闭塞,成为难以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可能会发展成噪声性耳聋。

孩子听觉受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和对音乐的感知力,孩子听不清老师说什么,常常被误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多动症。此外身心健康的其他方面也会受一定影响,比如长期聆听噪声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失眠、焦虑以及精神不集中。

孩子听力下降有蛛丝马迹

张官萍介绍,其实孩子听力下降是有蛛丝马迹的,但往往被家长忽视。比如家长叫孩子名字感到孩子不理人,常常认为是小孩不听话,等到发现孩子听力下降去就诊时,有些孩子已有中度甚至重度听力障碍了,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她建议,经常听音量较高的音乐或接触噪声的孩子应当定期检查听力,如果是暂时性的听力损伤,应该及时治疗。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有简便的听力自测法,即“前后对比检测法”:在听MP3之前,先将MP3的音量调到你能勉强听到的最小音量;当听了一段时间歌曲后,如无法再听到你开始时听的最小音量,那就说明你的听力可能遭到了暂时性损害。

不过,对于已经出现不可逆的听力损害,必要时使用助听器补偿听力损失,尤其是对2~7岁、正处于语言发育期的儿童来说,使用助听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聋哑的发生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玩具,或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时,是否会对孩子的听力有害,也应当作为考量的指标之一。

孩子过分依恋父母的无好处

一些儿童对父母非常依赖,只要一离开父母,就会哭闹不已。这是孩子对父母太过依恋,产生了分离性焦虑症。什么是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依恋对象通常是关系密切的抚养人,如父母等)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儿童分离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24%~4.9%,75%的患儿伴有学校恐惧症状。本症一般表现为过分担心父母等依恋对象可能会遇到伤害;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住院,担心与依恋对象离别;因不愿意离开依恋对象而拒绝上学;害怕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与依恋对象分离前,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悲伤、淡漠或退缩;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的躯体疾病。孩子过度依恋父母无好处两类行为与焦虑情绪有关,即依恋与逃避,与依恋对象分离是引起分离性焦虑的直接原因。逃避是患儿面对陌生环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患儿在家往往受到溺爱,心理素质存在缺陷,依赖、任性、懒惰、过分内向、害羞、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对逆境的承受能力较差。研究发现,慢性或重大精神刺激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失衡,出现病理性情绪反应。对于儿童分离焦虑症,首先应向患儿的依恋对象了解患儿的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性格、惯用词汇及表达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尽快帮助患儿适应新环境。对婴儿应以非语言交流为主,如搂抱、抚摸等,以语言交流为辅,如逗引等。同时,要设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给患儿喜欢的玩具,讲故事,做游戏等。并让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进行心理教育,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如何面对新环境。在治疗过程中,一些小的奖励有利于巩固患儿的良好行为。比如,对于不哭的孩子,可以奖励大红花,对于哭闹厉害的孩子,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告诉他,明天有漂亮的礼物,但是只发给不哭的孩子,以此来诱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小编总结:孩子对父母太过依恋,当他们与父母要不可避免的分开时,他们会出现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悲伤、淡漠或退缩的反应。当孩子与依恋的对象分离时会直接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坚强独立成长,父母们不应该对孩子保护的太好以至于他们过度依恋自己。(实习编辑:Alan)

本文Hash:cd27d3103eaefd5097e50e76e32341a22829432d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