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笔记:我给孩子打针

明天要给全园孩子打疫苗针,而打针对于小班孩子来讲是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情。家长、老师、医生都觉得很难办,不知道怎么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我想:孩子怕打针,是怕穿白大褂的医生呢,还是怕打针的疼呢?

于是我想了个办法,今天我来当医生,亲自给孩子们“打针”。我换上一件白大褂,取来了棉签、水和一只没有针头的注射器,这样一个临时的诊台就搭好了。接着,我请来了一位班中最胆小的女孩子,并把她的袖口挽到了胳膊上,用棉签沾了点水,学着医生的样子涂抹了起来。这时孩子开始紧张了,肌肉也绷紧了。当我拿起针,她就害怕地对我说:“别打了,我怕疼。”

“不要怕,一点都不疼,很快就打完了,你要给小朋友们做榜样,对吗?”我轻轻地说。

听到这儿,她就努力地“忍”着。当我真的把注射器按下去的时候,她倒吸了一口气,其他小朋友的眼睛里也露出了紧张、担心的神情,争着问她:“疼吗?”她说:“不怎么疼,就是有点痒痒。”孩子们都拍起了小手,对她说:“你真勇敢,你真棒!”听到这样的赞扬,小女孩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接下来,我又请了几个平时打针时哭闹得特别厉害的孩子,他们在接受我的“注射”时,有的眉头紧皱,有的把脸转向一边,有的紧紧地闭上了眼睛,有的用力地揪着我的衣角,但没有一个执拗不打针的。看到小朋友们打针时都没有哭,班上的“大哥哥”帅帅说:“奇怪,为什么吴老师打针就不疼呀?他们胆子小的都不怕,我们就更不怕了。”

“对!我们都不怕打针,我们都特别勇敢,”听到大家坚定的呼应,我的心里也很高兴,于是我接着对孩子们说:“吴老师今天是第一次给小朋友打针,技术不太好,可是真医生打针的技术要比吴老师强多了。”

“我不信。”帅帅说。

“那你们明天自己试一试,比一比就知道了”

第二天,医生真的给小朋友们来打针时,我们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哭闹的,反而倒很轻松,连医生都说:“你们小班孩子打针比大班的孩子都勇敢,真够奇怪的。”

这是为什么?原因我最清楚。其实孩子们在打针时哭,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疼,而是多种心理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小班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从小医生打针就给孩子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几次打针经验的积累就使得他们害怕穿白大褂的人,害怕打针这件事;再加上有时成年人用打针来吓唬孩子,使孩子从心底对打针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另一方面,小班幼儿的情绪非常容易受感染,同时控制情感的能力也很弱。如果打针时的氛围很紧张,那么有一个哭的,大家都会跟着哭;相反,如果给他们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他们就会在放松的情况下变得很勇敢,不害怕打针了。这次给孩子打针的经历也提醒我,面对孩子时,一定要了解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分析后再制定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丰台四幼吴娟

幼教笔记:孩子是面镜子

那天,我带2岁的女儿涵涵到婆婆家去玩。涵涵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是大家的“开心果”,全家人一见到她就抢着逗她,和她逗嘴,跟她抢东西。当姑姑和她争一个布娃娃时,涵涵已显现出招架不力的样子,终于,她叹了一口气,松了布娃娃,爬上沙发,把头深深地埋在沙发中,大声地对我们说“我死了!”便一动也不动。全家愕然。婆婆责怪我:“看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是的,涵涵这是在模仿我。我在幼儿园上班,工作比较辛苦,再加上我是《幼儿园月报》的编辑,要注意收集资料,常常在工作之余忙家务,家务做完又要挤时间看书、查资料。我喜欢在空隙时间躺在沙发上,伸伸懒腰,叹叹气“哎,人都快累死了!”没想到这一切被涵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不合时宜地表现了出来。

看来,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行能间接地反映大人的思想。我们要想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较好的形象,首先要做到身正言谨。

文/钱开丽

咦,鸡爸爸呢?

“老师来做鸡妈妈,小朋友来做鸡宝宝,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儿歌游戏“我给小鸡取名字”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谁料我话音刚落,龚吉皱着眉头问:“鸡爸爸呢?”沁沁马上也问:“对呀,鸡爸爸呢?”蔡晨有个姐姐,他着急地追问:“老师,还有鸡姐姐呢?”孩子们一下子热闹开了在:“还有鸡爷爷、鸡奶奶呢?”“鸡阿姨、鸡叔叔呢?”班里像炸开了锅,问题一个接一个,游戏倒像被遗忘了。

面对孩子们高涨的情绪,我机灵一动:“小朋友们,那你们认为谁是鸡爸爸?谁是鸡姐姐、鸡爷爷、鸡奶奶呢?”

孩子们又开始动脑筋了,他们马上挑选出各自的角色。最后,连我鸡妈妈的头衔也被夺了去。孩子们在自发的游戏情景中不亦乐乎,而我也乐在其中,扮着小鸡坐在一旁,等着哪一位鸡妈妈来把我买去。

孩子的思维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时真是出乎我们大人的意料。如果你在和孩子一起学习、游戏时,遇到孩子偏离你的思维轨道,你会怎样做?你会和他一起寻找“鸡爸爸”吗?

文/钱秀莲(上海市泰日幼儿园)

一次早锻炼,孩子们发现滑滑梯下面躺着一只小老鼠,侧着身子,尾巴硬邦邦地翘在半空中,眼睛闭着。滑滑梯周围立刻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也与小朋友们一起争论着小老鼠的死活。

张荣耀说:“小老鼠在睡觉,嘘,不要讲话!”陈殊雨说:“小老鼠死了,尾巴都翘起来了!”姜耀城说:“小老鼠冻僵了,快给它盖上被子!”他挤在中间,边说边拿出餐巾纸往小老鼠身上盖。其他的孩子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看到孩子们那股钻研的劲儿,我把握时机来了个小小讨论会,建议大家对小老鼠的“死活”下定论。经过再次探讨,大家都认为小老鼠的确是死了。这时,有孩子提出马上给小老鼠举行葬礼,大家一致通过。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挖坑,有的选花,还有的选葬礼音乐。我们决定在草地的一个偏僻处举行仪式,大家围成一个圈,代表把小老鼠轻轻安放在坑内,填上土,插上花,旁边的孩子选了一首钢琴曲为整个活动伴乐。

严肃而悲伤的葬礼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每个孩子都对小老鼠说了一句离别祝福的话,孩子们祝福小老鼠在泥土下也能快乐地生活。

葬礼虽然结束了,但孩子们对小老鼠却久久不能忘怀。每天早锻炼必定会去拜访我们的小老鼠,看看那朵花是否还在那里陪伴小老鼠,有的小朋友还会对着埋葬小老鼠的地方说上几句悄悄话,安慰地下的小老鼠。在孩子单纯的心里 生命是不分等级的,死去的小老鼠,因此得到一朵花的陪伴,得到许多真诚的惋惜和祝福。

小老鼠的葬礼文/钱秀莲

爸爸充满爱的育儿笔记 给你教育孩子小启示

  孩子在成长路上有如下需求:

  一、身体的基本需求:比如呼吸,温暖,吃喝,睡眠等等

  二、安全与受保护的需求:人需要爱,需要有主要依靠对象,也就是说,需要有人倾听他,理解他,乃至指导他,需要有人在他需要的时候在那里。生活有规律,结构和仪式,人才过得不混乱,有调理,而调理能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人需要一个方向。人有受保护的需求。人尽管不一定需要宗教,但需要一个信仰。周围的人有细腻的感觉,有感知对方的能力,也能带来安全感。

  三、社会关系:友谊,亲缘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交流和社会行为规范是形成社会关系的主体。

  四、在社会上受承认的需求:谁都愿意成功,受认可,受表扬,能对别人有影响力。谁都愿意做出成绩,展示自己的能力等等。

  五、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有表达自己个体性,独特性的需求。有对自己天资的扩展,扩展知识,对真理进行寻求的需求。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懂得爱,懂得尊重别人,懂得理解别人的时候,自己必须要做出榜样。只有我们自己这样生活,才能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而我们只有首先以爱、尊重和理解对待自己,才能这样对待别人。所以,请思考这个问题:我是不是能无条件地爱我自己,接受我自己,理解我自己?

  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感觉,请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一:

  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么?请列举你的独到之处,你的能力,比如你很有分析问题或持家的能力。然后,请列举你的潜力。“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比如,如果我可以很有耐心。最后请列出你奖励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做得很好,发挥了你的潜力,你打算如何奖励自己?找些好吃的?还是出去看场电影?

  问题二:

  请描述你现在的状况。比如:我感觉不好,但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者,我总是倒霉的那个。你喜欢你现在这种状况么?你愿意自己现在是什么一种状况呢?

  问题三:

  别人是怎么看你的?你觉得他们对你的看法是正确的么?你觉得他们的评价有没有带给你一种不确定的感觉,使你对自己产生怀疑?

  问题四:

  思考一下你的生活目标。你是不是确立了一个一旦达到就能使你快乐的生活目标?请把这个目标写下来。

  如果你还没达到这个目标,你是不是会因此不幸福?你有没有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如果你还没确立目标,你会不会以吃,喝,抽烟,购物等癖好来填补你的空虚?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负罪感?

  问题五:

  请回忆你自己小时候的角色,比如你是不是总是那个哗众取宠的孩子,你是不是个逆反的孩子,或者是不是一个事事都知道的比别人多的孩子?请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真的愿意扮演那样一个角色?你是不是还是很希望自己是另一个样子,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却不敢那样做?

  问题六:

  请列举你做过的,不讨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暴饮暴食、害羞、负罪感等等。是不是正是这些事成为你的负担,使你对自己深感不满?

  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都要从了解和正视自己的感觉开始。只有我们先正视自己的感觉,才有能力去学着了解和正视孩子的感觉。一个不对自己的感觉加以分析的人,不可能具备分析别人感觉的能力。对自己都不同感,又如何对别人同感呢?

(实习编辑:张蔚蔚)

本文Hash:ca149791d63711f5df8e915473010ade3c40fce2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