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沟通需相互尊重(3)

父母是问题的参与者,而非纠正者

莫医生说,亮亮很幸运,因为父母和他的沟通虽然很有问题,但他们愿意承认错误,并及时改变错误。

她说:“好的父母,不是只做正确的事的父母,而是愿意承认错误并改变错误的父母。在这一点上,亮亮的父母堪称模范。”

她还强调说,很多父母过于苛求自己永远正确,那就会导致一个问题:他们认为,问题是孩子自己的,他们是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于是他们自己永远是正确一方,而孩子永远是错误一方。他们越苛求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孩子身上的压力就越大。并且,孩子从本能上知道,他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但父母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想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于是孩子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树起高高的围墙,拒绝和父母沟通感受。

11岁的小姗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妈妈安排她上了七八个学习班,譬如武术班、钢琴班、舞蹈班和演讲班等。

在咨询室中,莫医生问小姗:“上这么多学习班,你累吗?有没有你不喜欢的课程?”

小姗说:“我都喜欢,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莫医生注意到,小姗说这句话时,她看了妈妈一眼,而小姗的妈妈听到女儿这样说,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仿佛在说:“乖女儿,你真懂事。”

小姗看起来也是很文静、很乖巧的女孩,走路说话的声音都很轻。莫医生知道让她直接表达感受不容易,于是变了一个方式,让小姗把那些课程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次序排列一下。结果,小姗把演讲课排到了最后一位。

莫医生非常温和地问道:“小姗,为什么把演讲课排到最后一位呢?你有什么感受,在姐姐面前说出来吧。”

这句问话似乎唤起了小姗的一些感受,她几次张嘴想说话,但还是没有说出来。莫医生再次鼓励她,她先看看妈妈,然后又看看莫医生,最后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说:“我……不想上……演讲课。”

“你怎么能这样想?”听到女儿这样说,小姗的妈妈一下子急了,“你看演讲课多好,以前你那么害羞,现在不是不害羞了吗!”

小姗又想说什么,但还是看看妈妈又看看医生,说不出口。莫医生再次鼓励她说:“说吧,小姗,有什么话就说出来。”

“妈妈,你这样说,不就是非让我学吗。”小姗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小姗的妈妈愣了一下,立即又带着怒气为自己辩护说:“妈妈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

看到妈妈生气了,小姗似乎很不忍心,于是用手轻轻地碰了妈妈一下,像是安抚妈妈一样说:“那就学喽。”

“这可是你的决定!”小姗的妈妈语气很硬地强调说。

听到这句话,小姗沉默了下来,而莫医生则盯着小姗妈妈的眼睛,盯了似乎很长时间。突然,小姗的妈妈似乎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不对,像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说:“我太不会做妈妈了。”

莫医生说,在这段对话中,她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好像这对母女的关系颠倒了过来,11岁的女儿像大人,处处为妈妈着想,很在乎妈妈的感受,而成年的妈妈则像小孩,很容易生气。

譬如,还有一次,小姗的妈妈在咨询室中对说了心里话的女儿大发脾气,而小姗倒笑盈盈地安抚妈妈说:“妈妈,你可以给我讲讲道理吗。”

莫医生说,像小姗和妈妈这样的例子,她在咨询中屡屡碰到。一开始,一家人之所以来心智源诊所,都是为了孩子的问题。但随着咨询的深入,最终展示出来的,是大人的心理问题。

到了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关键的分水岭,像小姗的妈妈会哭起来,并承认是自己不会做妈妈。接下来,咨询的重点会从女儿 身上转移到她身上。但也有不少家长,到了这时会情绪失控,他们会强调说,他们带孩子到这里来,核心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问题,如果心理医生没本事治疗孩子的问题,治疗就没必要继续下去。

“可以料想,在后面这种家庭中,孩子的感受不可能会受到尊重,孩子也一定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莫医生感慨说。

父母与孩子沟通需相互尊重

父母如不懂得聆听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拒绝沟通

做父母的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渴望能时不时地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但无数父母失望地发现,孩子心灵的大门似乎对他们紧紧地锁上了,他们怎么努力都打不开。

为什么会这样?广州《家庭医生》门诊部心智源诊所的咨询师莫妙爱说,这一般是因为两个理由:

第一,父母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才是家庭沟通的核心;

第二,父母把自己摆在了“纠正孩子的问题”这样的角色上,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只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其实是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这两个原因,孩子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甚至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也就不难以理解了。(本版文字武志红)

八岁男孩欲撞墙自杀

莫妙爱讲了这样一个例子:8岁的亮亮(化名)在广州某小学读3年级,上课时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对老师的提示和警告充耳不闻,最终被父母带到了心智源诊所,来看心理医生。

亮亮的爸爸说,亮亮一二年级时,他和太太对亮亮放任自流,很少管他。他认为这是导致儿子这些问题的原因。等亮亮上了三年级后,他屡屡在家长会上遭到老师的警告,于是开始对儿子实施严格管理。白天,他会接送儿子上下学,晚上,他会陪着儿子把作业做完。

但是,这些严格的办法显然没收到什么效果,亮亮在学校的表现反而越来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听话,但到了学校,他还是老样子,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仍然对老师的警告不理不睬。

莫妙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对亮亮的父母解释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太简单了,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要求亮亮无条件地听话,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的范围内,但这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他势必会反抗。在家中,他不敢反抗,于是,他把没有实现的反抗带到了学校。

“如果你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表现好一点,你们就该少管他一些,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莫妙爱说,她还给他们提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后,亮亮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对此,亮亮的父母承认,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接受不了莫医生的建议。亮亮的爸爸说:“从道理上,我们相信你的建议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们做不到,我们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仅如此,亮亮对父母的态度也没发生什么改变,相反他反而越来越不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了。因为,他在心理医生这里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觉,并由此大发感慨说:“他们从来都不理解我,他们能做到你的十分之一我就很满意了。”

但一起危机事件迅速改变了局面。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学校开了家长会。和往常一样,老师对他说了亮亮的很多问题。回到家里,亮亮的爸爸把老师的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儿子。本来,他还想好好斥责儿子一番,但斥责的话还没说出口,亮亮突然一头向墙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惊,情急之下,用身体挡住了儿子。虽然亮亮只有8岁,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么了,想到什么了,干吗要这样做?”这时,亮亮的爸爸只有担忧和心疼,责备的话一句都没有了。但不管他怎样安抚儿子,套儿子的话,亮亮就是一句话都不说,表情非常倔强。

亮亮的妈妈也做了儿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样也没有让儿子说出心里话来。只有在心智源的咨询室,他才对莫医生敞开了心扉。

莫医生问亮亮:“听你爸爸说,你不想活了? ”

亮亮不吭声。

莫医生再问:“为什么要撞墙?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亮亮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愤怒地说:“我不喜欢他们老说我。”

莫医生再问:“因为不喜欢爸爸说你,你就想到了自杀?”

亮亮回答说:“是!让我最生气的是,他们为什么老当着我竞争对手的面说我,他们知不知道,他们每次这样做,我都想死!”

“竞争对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莫医生问。

“我表哥!”亮亮回答。

原来,亮亮有一个大他1岁的表哥,不仅懂礼貌,而且成绩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为模范,经常拿他和亮亮做比较,说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墙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父母与孩子沟通需相互尊重(2)

父母如不懂得聆听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拒绝沟通

做父母的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渴望能时不时地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但无数父母失望地发现,孩子心灵的大门似乎对他们紧紧地锁上了,他们怎么努力都打不开。

为什么会这样?广州《家庭医生》门诊部心智源诊所的咨询师莫妙爱说,这一般是因为两个理由:

第一,父母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才是家庭沟通的核心;

第二,父母把自己摆在了“纠正孩子的问题”这样的角色上,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只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其实是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这两个原因,孩子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甚至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也就不难以理解了。(本版文字武志红)

八岁男孩欲撞墙自杀

莫妙爱讲了这样一个例子:8岁的亮亮(化名)在广州某小学读3年级,上课时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对老师的提示和警告充耳不闻,最终被父母带到了心智源诊所,来看心理医生。

亮亮的爸爸说,亮亮一二年级时,他和太太对亮亮放任自流,很少管他。他认为这是导致儿子这些问题的原因。等亮亮上了三年级后,他屡屡在家长会上遭到老师的警告,于是开始对儿子实施严格管理。白天,他会接送儿子上下学,晚上,他会陪着儿子把作业做完。

但是,这些严格的办法显然没收到什么效果,亮亮在学校的表现反而越来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听话,但到了学校,他还是老样子,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仍然对老师的警告不理不睬。

莫妙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对亮亮的父母解释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太简单了,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要求亮亮无条件地听话,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的范围内,但这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他势必会反抗。在家中,他不敢反抗,于是,他把没有实现的反抗带到了学校。

“如果你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表现好一点,你们就该少管他一些,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莫妙爱说,她还给他们提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后,亮亮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对此,亮亮的父母承认,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接受不了莫医生的建议。亮亮的爸爸说:“从道理上,我们相信你的建议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们做不到,我们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仅如此,亮亮对父母的态度也没发生什么改变,相反他反而越来越不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了。因为,他在心理医生这里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觉,并由此大发感慨说:“他们从来都不理解我,他们能做到你的十分之一我就很满意了。”

但一起危机事件迅速改变了局面。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学校开了家长会。和往常一样,老师对他说了亮亮的很多问题。回到家里,亮亮的爸爸把老师的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儿子。本来,他还想好好斥责儿子一番,但斥责的话还没说出口,亮亮突然一头向墙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惊,情急之下,用身体挡住了儿子。虽然亮亮只有8岁,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么了,想到什么了,干吗要这样做?”这时,亮亮的爸爸只有担忧和心疼,责备的话一句都没有了。但不管他怎样安抚儿子,套儿子的话,亮亮就是一句话都不说,表情非常倔强。

亮亮的妈妈也做了儿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样也没有让儿子说出心里话来。只有在心智源的咨询室,他才对莫医生敞开了心扉。

莫 生问亮亮:“听你爸爸说,你不想活了?”

亮亮不吭声。

莫医生再问:“为什么要撞墙?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亮亮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愤怒地说:“我不喜欢他们老说我。”

莫医生再问:“因为不喜欢爸爸说你,你就想到了自杀?”

亮亮回答说:“是!让我最生气的是,他们为什么老当着我竞争对手的面说我,他们知不知道,他们每次这样做,我都想死!”

“竞争对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莫医生问。

“我表哥!”亮亮回答。

原来,亮亮有一个大他1岁的表哥,不仅懂礼貌,而且成绩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为模范,经常拿他和亮亮做比较,说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墙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本文Hash:3d557ddaddbe586efe61fe2d1c4033fde0938fe7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