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卫生工作的误区

虽然在我国1996年正式颁布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早已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把“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与生理卫生保健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我们对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研究得不够,再加上又没有权威部门颁发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卫生保健制度”,(在我国卫生部和原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与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有关的法规、规章和制度中,所提出的也都是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化了的生理卫生保健制度,而根本没有“心理卫生保健”方面的内容和规范化了的操作要求),所以许多幼教工作者在对“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偏差,存在着种种误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质量,我们应该尽早地纠正这些偏差,尽快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之一:重视消极的防治工作,轻视积极的培养工作

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消极防治工作,即治疗心理疾病及处理不良适应行为,并设法尽早发现疾病的倾向,进而以种种方式加以治疗和矫正;二是积极的培养工作,即保持和增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

但是实践中,许多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简化为心理治疗,即把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重心放在发现“‘问题’幼儿”,然后对其进行所谓的“治疗”。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卫生学知识,她们常常找错“工作对象”──她们把生性活泼好动的幼儿定性为“多动症”,或是把偶尔由于心情不好而出现一二天闷闷不乐的幼儿定性为“自闭症”……,把心理卫生学中所列到的一些诸如“强迫症”“退缩症”、“弱智”、“分裂症”、“障碍”等心理疾病名称,张冠李戴地给有“问题”的幼儿戴上,然后对他们进行“治疗”。

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我们给幼儿贴的这些不适当的“标签”还会成为幼儿健康发展的一种障碍。

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些有关幼儿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把消极防治工作和积极的培养工作结合起来,在重视对幼儿现存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误区之二:把心理卫生工作任务当作是“外来”的任务

这方面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渗透观”。

有的老师认为,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节日活动、生活活动等)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渡过的,因此,为了把幼儿园的心理卫生工作做好,就应该把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

这种“渗透观”虽然看到了各项教育活动在开发幼儿心理潜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没有把“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等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当作是教育活动及其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把它当作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可有可无的成份──教育者在组织幼儿开展有关的教育活动时,想到了“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就将其渗透到相应的教育活动中去;如果没有想到,就将其置之度外,不将这一任务渗透到该项教育活动中去。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幼儿教育原理的要求。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操作要点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使得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进行,特提出以下一些工作操作要点供大家工作时参考:

1.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入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知所措。而教师在新生入园前,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段,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2.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幼儿受挫折时,教师不妨说几句话解围;

当幼儿沮丧时,教师要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

当幼儿疑惑时,教师要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

当幼儿自卑时,教师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

当幼儿痛苦时,教师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当某一幼儿几经努力仍不被小伙伴们认可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将其优点公布于众……

4.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同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5.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

6.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7.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8.教师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使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在发扬光大其各自优点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9.教师不要对幼儿发火。有些老师喜欢在幼儿“不听话”时,或者在自己心情不好时对 幼儿发火,这种发火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发火的状态下,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做出许多有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来;同时,我们的“发火相”将会深深地留在幼儿的脑海里,使幼儿觉得“某某老师真可怕”,这对幼儿心理的安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并且这种消极影响也将会是十分持久的。所以我们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火,发火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同时又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另外,我们也不能因少数幼儿不听话而责怪全班幼儿,因为这对所有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不过,我们老师也不是什么圣人,总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有气”时,要注意发泄的策略,比如,在我实在忍耐不住时,可先暂时停下“教育活动”,待到心平气和时再重新开始进行活动等等,尽量避免“气”伤幼儿。

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日益改善,身体情况一般良好,但心理问题却较严重。有些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症状,而有些儿童有行为问题,如说谎、智力发育低下。母婴专家指出,可见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至关重要。

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预防各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人们发现,孩子在过分赞扬声中生活,他将学会自负;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忍耐中生活,将学会容忍;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诡辨;在埋怨声中生活,将学会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他将学会冷漠……。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亲人、父母之爱,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尊,让他们学会自信,给予适当的表扬;给孩子平等的生活,让他们学会公道。调查证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良,父母溺爱或态度粗暴,或家长本人情绪严重不稳定,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都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异。

本文Hash:59a54501f8e082e519b1791cde928131bd9f2eb4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