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重与母乳的关系

衡量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标志很多,其中新生儿体重是反映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是判断小儿营养状况、计算药量、补充液体的重要依据。新生儿体重与日后成长健康有重要联系。新生儿体重与母乳的关系据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表明,与正常体重的女性相比,体重超标和肥胖的女性对她们的孩子进行六个月或更长时间母乳喂养的概率较小。在一项大规模的妊娠期调查中,儿童健康研究所的医生和他的同事对1803对母亲和孩子进行了研究调查。其中有18%的妇女在怀孕之前就偏胖甚至肥胖。综合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年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体重超标或肥胖的女性进行母乳喂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且其中正进行母乳喂养的女性继续下去的可能性也较小。调查发现,肥胖女性在孩子不满两个月或四个月就停止母乳喂养的概率是正常体重女性的两倍左右,超重女性在孩子满两个月前停止母乳喂养的概率要比正常体重女性高52%,四个月前停止母乳喂养的概率高62%。研究人员发现,总体来看,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在孩子满六个月前停止母乳喂养的概率要比正常体重女性大76%。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可用很多因素来解释。比如,体重超标可能会改变女性的激素水平,从而使哺乳期长度受到影响;或者是,婴儿吮吸超重或肥胖妈妈的乳房可能有些困难。此外,研究人员称,体重超标和肥胖女性患妊娠期并发症及剖腹产的几率要比正常体重的女性大。新生儿体重不宜过轻,但是妈妈要增加新生儿体重,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母乳喂养新生儿。(兼职编辑:伍赛凌)

新生儿体重与高血压的关系

新生儿体重是反映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新生儿体重与日后生长过程有着重要关系。新生儿体重与高血压的关系儿童血压升高往往比较隐蔽,因孩子通常没有自觉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因此,专家提醒说,没给孩子做过体检的家长,借着假期带孩子做体检。1月23日上午,有近30名中小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来到位于北京月坛南街的首都儿科研究所慢性病防治中心,接受专门为他们设计的特殊体检。前来就诊的学生都具有一个共同病因――儿童高血压。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米杰说,高血压是我国成人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预防高血压应“从娃娃抓起”。因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儿没有头晕等症状,所以对儿童实施常规性的血压测量、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势在必行。父母一方患高血压孩子就是高危人群国际上很早就提出血压是存在轨迹现象的。也就是说,儿童青少年时期血压水平处于高位的孩子,如果不加干预,随着年龄增长,他将始终都处在同年龄组的高位,最终成为高血压患者。米杰研究员告诉记者,早在1987年,儿研所的专家就在北京中小学生中建立了一个6000人的儿童血压队列,并持续追踪观察了8年。从2005年至今,又重新跟踪其中3000人的血压及心血管健康状况,发现那些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血压偏高的,有43%发展为成人高血压,且多为二级、三级高血压,病情较为严重。2010年专家们对北京市朝阳、丰台、顺义和昌平四区中9所幼儿园、7所小学、5所中学近6694名3~17岁儿童进行血压检测和高血压筛查,共筛查出197名高血压儿童,儿童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9%。其中,学龄前儿童低于1%。,中小学生为2%~3%,高中生超过4%,呈现随着年龄逐渐升高的趋势。据了解,美国对3岁以上儿童会定期体检,而每次体检时都要测血压。米杰研究员说,我国虽做不到这些,但家长最起码应每年带孩子去医院测一次血压。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多为轻、中度血压升高,患儿通常没有自我感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除非定期体检,否则不易被发现。实现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最重要的环节是通过有目的的定期检测血压,及时发现高风险儿童。下述儿童易患高血压,米杰研究员建议家长引起注意:新生儿体重与高血压的关系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童,尤其是长大后又肥胖的孩子,80%都有患高血压的隐患。2、父母至少一方为高血压的子女,因为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3、如果孩子出现头痛、下肢浮肿等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高血压因素。4、体重指数(BMI)超标的肥胖儿童,除每年都应做相关的体检外,还应该监测血压。最简单的判断孩子是否肥胖的方法是,用皮尺顺着肚脐水平方向测一圈,用腰围长度除以身高,如果超过0.48就提示孩子肥胖。儿童血压不稳且复杂应由医生监测并查病因儿童血压不稳,在高血压儿童的检查过程中,需排除儿童血压升高的偶然因素,特别要排除一过性血压升高的情况。因此,米杰研究员说,标准的血压检测程序是在半年至一年期间进行三次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测量,如果三次测量均超过该年龄组的正常水平,就可诊断为高血压;如果一次偶然测量严重超标,也应该引起重视。儿童血压测量较复杂,不像成人有统一标准,而是随年龄、身高、体重等而变化。另外,儿童不适用电子血压计,对水银血压计袖带也有要求,儿童舒张压测量方法与成人也不大相同,因此米杰研究员建议,儿童血压最好请医生来测。如果是15岁以上、发育正常的儿童,可以用成人血压计测量,但应参照儿童 准。米杰研究员提示,发现儿童血压升高,一定要找专业医生寻找病因,特别要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及积极治疗导致高血压的原发疾病。随后要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和健康风险评估,包括更为精准并具有远期预测价值的中心动脉压的测定;检查和评估是否出现高血压靶器官的早期损害,如左心室质量增加和形态改变,主动脉的僵硬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形成斑块,眼底血管改变,肾功能损害等。由于绝大多数儿童高血压与肥胖相伴随,因此,也需评估肥胖程度及相关慢性病,包括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和睡眠呼吸障碍等。儿童降压不宜用药控制体重是首选措施新生儿体重与高血压的关系对于这些筛查出的患有高血压或存在早期表现的儿童,需要进行综合干预。米杰强调,与成人慢性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不同,国际上对儿童原发性肥胖和高血压不提倡药物疗法。因为任何降压药都存在副作用,目前尚缺乏对儿童的发育和健康远期安全性的评估。因此,应以包括限盐等膳食调整、运动、充足睡眠、预防肥胖等生活行为干预为主,提前预防,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由于肥胖、饮食过咸、熬夜、精神长期紧张、噪声等都易诱发儿童高血压。因此,要注意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烹饪时务必少放盐,少吃腌制和炸烤食品,保持饮食清淡,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鼓励孩子多运动,减少静息状态。对于高血压儿童,绝大多数通过上述非药物治疗即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而控制体重,延缓BMI上升,是非药物治疗中首选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这是因为减轻体重不仅使血压降低,而且也降低了个体对盐的敏感性,降低了血脂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链接2010年,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牵头,全国十余家儿科专业机构对11个省市近12万3~17岁儿童的血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出第一个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儿童血压评价标准的难题。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对疾病认识的增加,该标准还将进行不断调整。新生儿体重不宜过轻或过重,妈妈在怀孕期间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新生儿体重与日后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关系。(兼职编辑:伍赛凌)

新生儿体重与糖尿病的关系

衡量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标志很多,其中新生儿体重是反映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是判断小儿营养状况、计算药量、补充液体的重要依据。新生儿体重与日后成长健康有重要联系。新生儿体重与糖尿病的关系一次体检中,10岁的毛毛被查出血糖过高,到了省儿童医院就诊。进一步的检查让全家人感到意外,体重一直偏轻、身高偏矮、生长发育始终落后的毛毛,竟然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原本肥胖儿童才会患的毛病,为什么找上了身体瘦弱的他?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秀敏博士介绍,毛毛出生时体重过低是患病的根本原因。毛毛是足月出生的,出生时体重只有2000克,低于2500克的平均体重,属于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孩子,这可能和宫内营养不良有关。通俗地说,就是当毛毛还是胎儿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能量,拼命摄取宫内营养,他也设置符合当时营养情况的代谢水平,就像他体内有个“小电脑”,设置好属于自己的代谢“程序”。出生后,营养情况发生了变化,营养也能够满足他的需要,但是他体内原定的“程序”并没有改变,造成了他之后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宫内营养不够等因素,胰岛发育不够好,同时也会伴随胰岛抵抗,孩子出生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现象。6年前,省儿童医院进行了“成人疾病胎儿起源”的研究。这两年,医院的儿童保健科专家及内分泌科牵头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国内多家医院开始研究“成人疾病胎儿起源”的问题,此前这类研究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涉足。何谓成人疾病胎儿起源?简单地说,就是在人类发育早期,包括胎儿、婴儿、儿童时期经历的不利因素,将会影响成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肿瘤、骨质疏松、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出生体重是衡量胎儿发育的基础指标,能反映出胎儿所受的营养供应情况。这关系到胎儿出生乃至成年后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问题。通过研究,专家们发现足月出生,体重却低于5斤的孩子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比体重正常的孩子更大。毛毛就是典型的例子。相比肥胖引起的2型糖尿病,毛毛也有望恢复健康。这几年,该院内分泌科一直做肥胖儿童罹患2型糖尿病的研究,调查发现因营养过剩、运动过少而患糖耐量异常,甚至患上2型糖尿病的孩子只要合理减肥、控制体重都能摘掉“糖尿病儿童”的帽子。相比这些肥胖儿童,毛毛也有希望摘掉“糖儿”的帽子,“但由于他的胰岛发育不良且有胰岛素抵抗的先天因素,他比肥胖导致的糖尿病纠正为正常的几率要小。”王博士说。体重过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过高,那么出生体重过高是好现象吗?王秀敏博士曾对60个体重超过4000克的巨大儿做过研究。她发现,这些孩子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几率是正常出生体重的孩子的1.5倍。至于这些孩子最后发生为糖尿病的风险是儿保内分泌科专家仍在追踪的课题。家有低体重新生儿或巨大儿,该如何养育呢?王秀敏博士说,如果足月出生的婴儿体重过低或者过高都不算最健康。一般来讲,出生体重过低的婴儿很容易在出生后被家长火速“催肥”,但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被催肥孩子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比仅仅出生体重过低的孩子还要高。而巨大儿如果继续一味地追求“巨大”,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也会逐渐加大。因此,家长们只要让孩子有足够营养,让孩子的生长发育保持正常的指标就可以了,胖宝宝虽然可爱,但并不值得推崇。新生儿体重不宜过轻,但是爸爸妈妈也不能盲目增加新生儿体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兼职编辑:伍赛凌)

本文Hash:15fd8febbd824c5bc68bbc6623b924784b53516f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