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胆石症儿童化

  不容忽视

  一提到胆结石,许多人就会把它和中老年人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在儿童中患有胆石症的也屡见不鲜。临床研究发现,如今,胆石症也有“年轻化”、“儿童化”的趋势。而年龄最小的小患者是只有四五岁的孩子。

  儿童胆石容易被忽视

  儿童胆结石不像成人胆石症那样容易受到重视。首先,由于儿童不会或者很少能够正确地向家长诉说症状,因此,家长、医生都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其次,儿童胆石多数属于隐匿性胆石症,因此,只有在做腹部检查时,偶然才能发现。

  专家分析,如今儿童胆石症患者之所以日渐增多,主要原因是城市儿童进食荤食、精制食品过多;而学习紧张、活动时间相对又比较少,以致血液中胆固醇浓度也相应增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随之升高,容易促发胆结石形成;而相对而言,农村儿童主要由于卫生条件比较差,容易引发蛔虫感染,而蛔虫进入胆道,虫卵和死亡的残体又成为结石的核心,而且还有致石作用。

  还有些儿童和父母在一起,也养成了节日期间暴饮暴食的坏习惯,平时吃大鱼大肉频率增高、饮食肥腻也成为结石病的主要诱因。

  b超检查胆石可早发现

  胆石症最显著的临床症状就是胆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和大汗淋漓等,呈阵发性发作。疼痛多因饱餐引起的,常常发生在夜间。患病儿童平时又有腹胀、厌食和烧心等消化道症状。而当结石堵塞胆道时,小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当合并感染时,又可能出现高热,严重者还会发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专家表示,b超检查确诊胆石症的准确率高达95%以上,而且安全、经济,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所以当孩子出现前面所述的症状时,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上医院,及早进行b超检查以确诊病情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胆石多吃水果、蔬菜

  儿童胆石症重在预防,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前便后都要先洗手,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以防寄生虫感染。如果发现有肠道蛔虫症患者,要及时彻底地进行驱虫治疗。同时,倡导孩子多活动,少静坐,不过量进食动物性的脂肪和糖类,少吃精制类食品。平时鼓励孩子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和粗粮,注意饮食结构、均衡营养。此外,除了规律饮食外,还要让孩子多喝水和多运动。因为多喝水可以增加排尿量,而多运动又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孩子把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此外,结石病如果能及早发现的话,还无需动手术。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
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儿童便秘不容忽视

便秘是儿童常见的病症,据文献报道:80%~90%为功能性便秘。表现为大便干硬、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便秘对儿童健康危害重大。⑴可引起肛裂。正常排便时肛门不会受损伤,但如果肛门及肛管所承受的能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则会造成肛门撕裂损伤而出血。⑵可影响智力发展,使儿童变得“呆头呆脑”。研究证实,便秘可影响儿童的记忆力,同时对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有影响。因为便秘时食物长期滞留于肠道,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毒素,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运转到各个器官和大脑,毒素使脑神经接受恶性刺激,妨碍脑神经的正常功能,影响智力的发挥。⑶可引发遗尿。临床资料表明,便秘可导致直肠膨胀压迫膀胱壁,使其容量减少,并刺激膀胱壁,使膀胱收缩力减弱,从而缩短尿液在膀胱中的滞留时间,引起儿童白天尿频,夜间遗尿。

儿童便秘的病因何在?

⑴遗传因素即素质性便秘;⑵饮食不当:摄食过多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及精细少渣的食物,严重偏食挑食等;⑶排便习惯不良:如排便时看书或电视,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来不及、不愿在学校的公厕排便、有便意时憋便,久而久之失去便意,可数日不排便;⑷精神因素即精神性便秘:便秘前曾遇到突发事件,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乔迁新居、转学、面临考试或升学等,患儿情绪差、焦虑或抑郁,影响正常排便。

如何预防及治疗便秘?

⑴教育:对父母的教育包括讲述儿童便秘的有关知识,解除父母的急躁、过分关注等情绪。对儿童的教育包括消除排便训练挫折心理,排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精神影响;⑵改善饮食习惯:三餐应定时,纠正孩子偏食习惯,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如香蕉、蜂蜜、桃等),增加谷类食物和纤维素,忌过多高脂高蛋白质的食物,多饮水及适当的运动;对于牛乳喂养儿所致便秘,可减少奶量,增加糖量,即把牛奶的含糖量由原来的5~8%增加到10~12%,并适当增加果汁;⑶训练良好的排便习惯::婴儿从8~12个月起开始训练排便习惯,要求定时排便(一般在早餐后排便),限时排便(一般每次坐盆5~10分钟),令年长儿学会正确的排便用力方法(嘱患儿排便过程中松弛盆底肌及屏住呼吸,以增加腹压);⑷药物:上述方法仍不见效,可采用开塞露、肥皂头等注肛通便,但不主张长期应用,以免造成习惯性便秘。另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泻剂,如蕃泻叶、镁乳、杜秘克、石蜡油等。

以上治疗若仍无效,则应找医生,做详细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幼儿焦虑症不容忽视

焦虑属情绪范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的讲,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地讲,焦虑与恐惧还是有所区别的,恐惧是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是由即将发生实际上尚未发生的事情引起产生紧张恐惧的心态。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讲,一吃早餐,便知餐毕便会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于是不肯老老实实吃饭,还“作天作地”。这些是焦虑的表现;当抱到托儿所(或幼儿园)门口时,幼儿便紧搂家长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这是恐惧情绪。幼儿焦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素质性焦虑这类幼儿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现象。父母的这种易焦虑素质,遗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遗传因素)。同时,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家长的焦虑,从而后天形成焦虑习惯(这是环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现焦虑。这种焦虑,发生在幼儿身上,病根却在家长身上。所以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当着幼儿面焦虑不安,以免使他们染上焦虑。

分离性焦虑当幼儿与其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快乐。仍以入托(园)焦虑为例,幼儿虽然被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不过,如果母亲能陪伴在旁,幼儿非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游玩,不时还会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假如发现母亲不在了,便会立即哭喊起来。如果此时母亲立即出现,便会立即止住哭声,扑向母亲怀中,破涕为笑。如此情况若多次发生,幼儿便会紧勾母亲头颈不放,生怕母亲会再度消失。

环境性焦虑[Page]这种焦虑,发生在陌生环境中。若能脱离此环境,或者对环境适应,焦虑也就消失了。这种焦虑,多见于母亲带领幼儿到了别人家庭(幼儿感到陌生的亲戚家)游玩或小住几天,到了晚上,幼儿便焦虑不安,吵着要回自己家去睡觉。境遇性焦虑对境遇突发事件,幼儿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有位幼儿随母亲来到农村,第二天清晨,听到鸡鸣,感到十分新奇,便接近此鸡,不料突然被鸡啄了一口,吓得哭了起来。从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时便焦虑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鸡啄。后来,焦虑不医自愈。因为这类焦虑,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逐渐消失。期待性焦虑这种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要求。孩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产生焦虑不安情绪。

本文Hash:95f5303f76af9c23f5550ddc8d9d7984b83341f2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