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孤独症的起因以及如何修正

幼儿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早期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患儿与社会联系技能、认知和语言沟通能力的发育延迟和偏离。以前,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疾病,与父母的情感冷漠和教养方式有关,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证实了小儿自闭症的发生与教养方式无关,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大量的研究者为寻找孤独症的原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无法揭开孤独症发病的神秘面纱。但有专家提出:专家提出:孤独,是因为有“冰箱父母”。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专家表示:经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这种“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孤独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专家曾对20名孤独症患儿进行适应能力测验,结果显示80%存在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一半患儿社会适应能力为中重度异常。

孤独症患儿的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对人态度冷淡。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便不再理人;

语言发育障碍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默默不语;

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坚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要一种类型的玩具,看固定时间的电视节目。

独特的兴趣对象对一般儿童不喜欢的玩具或物品非常感兴趣。一些孤独症患儿还会表现出刻板、古怪的行为,或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等。有时还喜欢闻某一物体。

孤独症的治疗应每个患儿的症状,进行不同的早期训练,在训练中教会患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让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一起活动,使他们在游戏和日常交往中相互影响,以学会一定的群体交往能力。

如何及早发现小儿孤独症

目前,全世界每100~15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孤独症患儿。今年4月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孤独症儿童关爱日”,专家提醒家长:别忽视儿童迟语,也千万不要放弃孩子,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很重要。

孤独症易误诊常被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豪豪小时候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特别惹人喜爱。但他却很少说话,与人沟通困难,不懂得危险。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只会以哭闹的方式表达。除了睡觉以外,他整天跑上跑下,没有一刻安静……在他三岁时,我们就把他送到幼儿园,但他整天哭闹,不会说话,不合群,又乱跑,幼儿园最后劝我们退学。”

这是网民“自在凉”在网上的讲述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十几年前,豪豪三四岁时,他们不断带他往各地大医院跑,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明确诊断,甚至曾怀疑孩子有听力障碍、智障。直到6岁多,才在当时的北京医科大学被确诊为“孤独症”。“近年来,全球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在我国孤独症误诊率还比较高,原因主要在于对孤独症缺乏认识,容易把孤独症误诊为听力障碍、智障、多动症等。”郑大三附院副院长、省儿童心理行为中心主任医师姚梅玲说,这使许多孤独症儿童错过了6岁以前的最佳治疗时机。

不和人对视、语迟、冷漠及早察觉孩子的异常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育性障碍,由于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多基因遗传、病毒感染、轻微脑损伤、自身免疫、宫内缺氧、父母不和等精神因素有关),减少孤独症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早发现呢?

姚梅玲说,儿童孤独症有三大核心症状,表现如下◆社会交往障碍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应,对父母缺乏依恋,对同伴缺乏兴趣等。

◆语言交流障碍半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还有些孩子即使有语言,也不会和人正常交流,说话时不与人对视。比如,有些患儿说话像“鹦鹉学舌”,大人说“问阿姨好”,他也说“问阿姨好”;有些则是重复语言,不停地说一句话。

◆刻板重复行为或狭隘兴趣患儿兴趣狭窄,如迷恋轮子、圆形木棍等东西;他们还经常有一些刻板重复的动作,如啃手指头、不停地转圈等。

如果孩子1岁以后不明原因不会说话,缺乏和母亲分离的焦虑、对逗弄缺少反应、常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玩车轮等单一没意义的游戏,家长最好带孩子找儿童心理行为的专家确诊。

及早干预孤独症儿童也能正常生活

儿童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期是3~6岁,如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论如何治疗,其智力和行为只能停留在幼儿时期;但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终生残疾,连自理能力都没有。

姚梅玲说,目前,除了国际上盛行的结构化教育和应用行为分析法,再加上感、听觉统合治疗等特殊训练方法外,家长要积极投入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

1.想尽办法让孩子开口说话。

孤独症儿童不会和人交流,他想要家长做什么事情,都是拉着家长上前指向这个东西,或通过哭闹、打滚,甚至自伤等行为去表达愿望和要求,从不开口说话。比如,孩子想喝水了,他会拉着家长到饮水机旁。如果不等开口就满足他,他会更封闭。所以,这时哪怕是一个“喝”字,家长也要等孩子说出口,再满足他。

2.教孩子和他人互动。

孤独症孩子想要别人什么东西时,常常用“抢”的方式,家长可以和他做一些“交换”互动,让他学会“等待”。比如,他想要什么 东西马上就要得到,否则就哭闹、打滚。家长不要急着拉他,不妨漠视地离开,通常孤独症的孩子都会站起来跟着走了。家长一看他爬起来不哭,可以赶紧抱着他说:“妈妈喜欢不哭的孩子”,下次他就不哭了。通过这种方式,帮他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经过及时干预治疗,相当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小学、大学、正常工作。”姚梅玲提醒家长千万不能放弃孩子。

儿童孤独症的成因及干预治疗

 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现又统称为孤独性障碍,是心理基本功能缺失问题,患者不能将记忆中的数据和目前发生的事情整合,不知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条理地组织和表现自己.该病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国内常用的诊断标准是DSM2Ⅲ诊断标准(1995年),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孤独症.

1孤独症的成因

成因说法之一:孤独症儿童是由于先天的生物因素使得他们心理界线很脆弱,他们出生时期便脆弱,敏感而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孤独症发生的素质性因素,也即内因;后天的成长环境缺乏支持与鼓励,极大地损害了儿童的正常心理成长,由此促成了孤独症的发生,这是孤独症发生的诱发性因素,也即外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促成了孤独症的发生.

成因说法之二:孤独症儿童的发生与脑部生理结构或神经系统有关;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亦有关.

成因说法之三:美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可能存在金属元素吸收障碍和排泄障碍.如锌,铁和铜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吸收障碍而导致其在体内缺乏;汞排泄障碍,导致汞在大脑中的蓄积,从而产生孤独症症状.

总之,迄今为止,医学界仍未能阐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而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儿童孤独症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怀孕或其它原因导致大脑某部分受到损害而引起发病.

孤独症的基本临床特征为"Kanner"三联征,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3孤独症的干预对策

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措施主要采用感知和运动训练,它是疾病治疗的起始环节,和人类的各方面发展有关.将感知运动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到孩子的个别化教育方案中,强化孤独症孩子的粗大运动技能和精细运动技能的锻炼会取得效果.

4干预措施的具体方面儿童一旦被确诊为孤独症就应该及早进行训练.孤独症的训练是长期的,很多训练机构不收3岁以下的儿童,所以家庭是早期训练的最佳场所.

4.1长期训练的思想父母工作无论多累,多忙,必需用恒心,爱心和耐心去积极面对,并且与医生常保持联系.

4.2心理治疗心理安抚为主,一般孤独症儿童对周围的事物较敏感,因此对待他们,母亲要做出特殊的努力去同他们交流,使他们具有和正常儿童一样的经历.以期使儿童慢慢对人们的亲近能够接受,从而开始与他人交往.

4.3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可改善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患儿自立,可以从注意力,动作的模仿,表情动作和姿势语言等几方面入手.

4.4言语训练语言障碍将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进行言语训练非常重要,可以从呼吸运动,口型单词,句子,复述,朗读,文字等几方面入手.

《儿童孤独症的成因及干预治疗》

本文Hash:3174cb430481b95f10f6510c959c6f357909c79d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