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2000年引起轰动的美国影片《男孩不哭》,讲述了1993年发生在美国一个小城市的真实故事:一个叫布兰顿的女孩无法接受自己的性别,一直自认是“有性别角色危机的男人”。她到一个新的城市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并找到了理解自己的女友。然而她的行为却不被人们原谅:她死在了一群男人怒气膨胀导致的一场血腥暴力事件中。我国南方一省会城市也有这么一位男孩,在他的潜意识中有着另外一种感觉——“我被束缚在一具错误的躯体内”。上学后,他与女同学玩女孩的游戏,参加她们的生日聚会,甚至为跳芭蕾而盛装打扮。而当他在校园内被取笑,被称作“变态”和“同性恋”时,他选择了自杀。

  性身份即人对自身生物学性别属性的自我体验和辨识。性别包括了基因性别(即染色体性别)、生殖器性别(解剖生理性别)、心理性别(性别角色)和行为性别(社会性别角色适应)。前两种是先天因素决定的,统称为生物学性别。心理与行为性别是在生物性因素的基础上由后天因素决定的,是自我理解和学习的产物。易性症是指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殖器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生理的性别特征。

  易性症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如有的父母生了个男孩,却偏偏想有女孩,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被扭曲而导致易性症。易性症发病率据国外统计女性占十万分之一,男性占七万分之一。女性易性症者往往严重程度比男性轻,女性着男装社会也相对容易接受,多数可勉强结婚,也可生育,性生活往往不和谐。男性则过分女性化装扮,同时也不易被社会接受,其内心之痛苦非常人所能理解。因此,家长从小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不要按自己的好恶打扮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孩子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这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孩子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爸爸要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要让他多与同性朋友交往,要多带孩子去做男人的运动,如踢足球、举重等。如果家里有女孩,妈妈应多让孩子做些女人活,如织毛衣、剪纸等。

  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从孩子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宝贝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宝贝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孩子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另外,爸爸妈妈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也会影响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可。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并让孩子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

父母怎样爱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伙伴!

父母怎样爱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伙伴!提醒准爸准妈们注意了,宝宝幼儿期如何学会爱自己的宝宝呢?请认真学习下文!父母陪伴对宝宝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孩子最好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假如其中一个是继父或继母,只要双方互敬互爱,那也一样。父母双方可以在感情上互相支持,他们还能够平衡或者化解对方对孩子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这样,孩子就会对婚姻关系有所认识,长大以后就能够参照某种模式来经营自己的婚姻。如果父母是异性夫妻,孩子就可以真实而又理想化地理解男人和女人;如果父母是同性夫妻,那就需要做出专门的努力,来帮助孩子获得这种有益的经验。这并不是说没有父亲或者没有母亲的孩子就不能健康的成长。很多那样的孩子都过得很好。如果没有父亲,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根据他们的记忆、母亲的描述,或者他们经常看到的友好男人的优点创造一个父亲的形象。这个综合的父亲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对男性形象的需要。同样地,没有母亲的孩子民可以根据记忆、家族故事、与其他女性的关系,来创造母亲的形象。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妈妈或者有个爸爸匆忙的选择一个不合适的配偶,那就是父母极大的错误。妈妈也是孩子的伙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不光需要和母亲一起做那些反反复复的日常琐事。就像有时跟父亲一起参加一些活动一样,孩子也需要和母亲一起参加一些特殊的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看电影、看体育比赛、远足、打篮球或者骑自行车兜风等。不管做什么,母亲都不该把它当成任务,那些活动应该是她和孩子真正喜欢的事情。这种投人的态度是十分关键的。爸爸对宝宝的重要性男孩需要友善的爸爸有时候,父亲可能太想让自己的儿子尽善尽美了。这种望子成龙的愿望常常使他们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不开心。比如,一位急于让儿子成为运动员的父亲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他去练习接球。很自然。孩子每次投球、接球都很难准确地掌握要领。如果父亲不停地批评他,哪怕是用友好的口气,儿子也会在心里感到不舒服。这样的活动不但没有一点乐趣,反而会使儿子产生一种印象,觉得自己在父亲眼里什么也不是。进而自己也会瞧不起自己。其实,如果一个男孩既自信又开朗,那么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就会自然地对体育产生兴趣。而父亲给他的肯定比对他的辅导更有帮助。如果儿子纯粹为了乐趣想玩接球,那么玩一玩还是很好的。男孩并不是因为他生来有着男性的身体,就必然会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要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并且表现得也像个男子汉,他就必须接受外界力量或信念的驱动。有了这种力量或信念的驱使,他才会去模仿他认为友好的成年男子和大男孩的样子,也才会按照他们的样子去塑造自己。只有当他觉得某个人既喜欢他又认可他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效仿这个人。要是父亲总是对儿子不耐烦,或者总是对他发脾气,那么儿子不但会在父亲面前感到不自信,在别的男人面前也会觉得心虚。所以,如果父亲想帮助自己的儿子长成一个信心十足的男子汉,他就不该在儿子哭的时候冲他发脾气,不该在儿子和女孩一起玩的时候批评他,也不该强迫他去参加体育运动。他应该一看到儿子在身边就感到高兴,让儿子觉得自己和爸爸非常亲密。父亲有什么秘密也可以告诉儿子,还可以时常带儿子去旅行。女孩也需要慈爱的爸爸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虽然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父亲的重要性也是同样不容忽视 的。尽管女儿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模仿父亲,但是她会从父亲的赞许中获得做一个女孩和做一个女人的信心。为了不让她觉得自己不如男孩,父亲就应该让女儿感到,不管她是否接受邀请,爸爸都希望能和她一起到后院打球,一起去钓鱼、野营,或者一起观看各种球类比赛等。当她意识到父亲对她的活动、进步、观点和抱负都很感兴趣的时候,她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女孩们懂得去欣赏父亲的男子气质以后,她们就作好了成年的准备,也就可以在这个有一半是男人的世界上独立生活了。她以后同男孩和男人建立友谊的方式,她最终爱上的男人类型,以及她的婚姻生活方式等,都会受到童年时代的父女关系和父母那种互敬互爱关系的强烈影响。爸爸要当好监护人从整个社会来看,虽然很多人仍然认为照顾子女是女性的责任,但是男性也越来越多地参与着家庭劳动,参与着照顾孩子的各方面工作。父亲能够和母亲一样把这些工作做好,为孩子的安全和成长作出同等的贡献。当父母双方共同分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时.两个人都会受益。即使这种分配并不是完全平均的,也会大有好处。但是,如果丈夫觉得他做这些工作完全是给妻子帮忙,那他得到的益处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意味着他认为带孩子并不是丈夫的事,他的参与只是因为自己格外慷慨大方而已。要知道,只有在平等的伙伴关系基础上,父母双方才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即使孩子的母亲在家里做全职太太,父亲在外面承担着全职的工作,只要父亲能在下班之后和周末承担起料理孩子的一半工作(还要参与家务),那将是对孩子、妻子和他自己的最大善待。一天下来,母亲的管理能力和耐心可能已经非常有限了(如果父亲一天到晚独自和孩子在一起也会这样)。其实,孩子们从父母的不同领导风格和管理风格中都能得到益处,这些风格既不互相排斥,也不互相削弱,而是互相丰富、互相补充。如果父亲认为做家务是自己分内的事情,那么,他就不会只为减轻妻子的负担或者为了陪伴妻子才去做家务,他会认为这些工作对家庭的幸福至关重要.不仅需要判断力,还需要技巧。他会认为他和妻子对家庭负有同样的责任。如果你们希望儿子或女儿长大以后也能这样看待女性和男性的能力和作用,那就要让他(她)看到你们的实际行动。友好而宽容的父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需要有待在父母身边的机会,也需要父母欣赏他们,和他们一起做事。然而,父母忙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最想做的事就是放松一下。如果父母明白自己的友好态度对孩子有多么重要,他们就会更愿意做出适当的努力,起码跟孩子打个招呼,回应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希望父母分享某种乐趣的时候,父母应该表现得比较感兴趣。这并不是说一位尽职尽责的家长就应该突破极限地勉强自己。宁可和孩子高高兴兴地聊15分钟,然后跟他们说“我要看报纸了”,也不要和孩子气呼呼地玩上一个小时。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道德榜样

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道德,是孩子终生受用的一门课程。父母是孩子最初的道德榜样,这种榜样作用会一直影响着孩子,直到孩子人生终结的那一刻。岁是学习说话的时候。过一周岁后,孩子开始说“爸爸”、“妈妈”,渐渐地还会“妈妈,妈妈”地连着说话,还能够大致听懂父母说的话。一般2岁的时候就可以说300多个单词,3岁的时候能说1000多个单词,4岁的时候能说1500个以上的单词。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孩子学习说话的速度有多快。在孩子的人生中,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孩子能够听懂说话,说明他开始能够理解语言规则。如果你对他说“不要碰”,他就知道那就真的“不应该碰”。如果不让孩子做,但孩子却想做,那并不是孩子没有听懂你的话,而是他很想试一次,这是孩子开始有自己意愿的重要标志。不要因为孩子过于倔犟而担心,那表明孩子要自立,父母要为此很高兴,因为这时正是培养孩子道德智能的好时机。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行”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关心,他们通过父母的话和表情来判断是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最先学会的语言是什么?是“不愿意”、“不行”、“嗯”等表达积极和消极的词汇。孩子想把塑料咬在嘴里时,如果你说“不行,脏”,孩子就会停下来。就算孩子不知道不行的理由,也会理解自己不应该那么做,也就是说,就算孩子不能判断行为的对错,他还是能够区分父母的意思是允许还是阻止。因此,当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父母要坚决地说“不行”。通过这些,孩子会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个时期的孩子,恐怕你整天跟在他的后面都是照顾不过来的,甚至会让你有一种想把他捆起来的想法。就连与孩子说话都会让你很疲惫。我可以理解父母疲惫的感受。但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不要错过任何状况,及时地对孩子说“不”。这与逐一地学习单词是一样的,会说“香蕉”不等于会说“西瓜”,父母培养孩子的道德智能时,要把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一告诉给孩子。还想再嘱咐您,说过一次“不行”的事,以后也要一直坚持。当孩子想要玩遥控器的时候,如果第一次不让他玩,后来却因为嫌麻烦就听之任之,此后,孩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去摸遥控器。孩子最初的道德榜样是父母给孩子说明不行的理由休息日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附近散步,有时在游乐场可以看见母亲们吵架的场面。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经常会发生孩子打架变成大人打架的情况。孩子们互相争着玩娱乐器材,哪个孩子受了伤,哪个孩子的妈妈就会最伤心。明知道孩子们之间打架是正常的,但情感总是战胜理智,失去给孩子说明错误的机会。三四岁的孩子不知道礼让,共鸣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都是自私的,只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虽然父母一再告诉孩子要按顺序排队玩滑梯,但孩子还是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父母要给孩子说明这么做的理由可能会很难,但就算孩子听不明白,父母仍有必要详细地给孩子说明。“想玩滑梯对吗?别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样想玩儿,所以你应该再忍耐一会儿。”这样,孩子就算不太理解妈妈的话,他还是会明白自己争抢的行为是错误的。思考也是一种训练,因此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孩子,训练孩子思考行为的对与错。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模仿父母。仔细观察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我们发现,孩子们会模仿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现在 来,前面所提到的父母在游乐场为了孩子而吵架,这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初的道德榜样,这种榜样作用会一直影响着孩子,直到孩子人生终结的那一刻。经常打架、动用暴力的父母,不论他们如何认真教育孩子,对孩子都会有不良影响。不只是打架,就连饮食习惯、对待感情的态度,孩子都会向父母学习。因此,父母正确的言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父母要明白,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孩子的“道德教材”,孩子正在关注你的一举一动。模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父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榜样义务。小编总结:孩子的道德教育问题是需要很长时间去摸索、探讨、学习。孩子的成长阶段,学习的方法是模仿。家长是往往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能否建立良好的道德,是家长能否在孩子建立良好的榜样,无论是言行习惯、还是心理、感情等。

本文Hash:62c69a307569452307caf3de0e5a7f1f95b47dae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