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惩罚孩子前 请理智一点

         周日,我对胖球儿说:“你和爸爸玩小人儿(用手指做的亲子游戏)去,妈妈做饭给你吃。”他屁颠屁颠地走了。

  两分钟后,我去阳台拿蒜苗,发现父子俩僵持着,大的指着撒得满地的积木对小的说:“你去捡起来!去!快点!”小的默不作声,一副可怜相地趴在沙发上,和他爹打持久战。

  我闪身进了厨房,静观事态发展。才刚炒完面条的配菜,胖球儿忽地跑进厨房,一声不吭地紧紧地抱住我的双腿。我抱起他,故意不提刚才看到的一幕。胖球儿想哭又不敢哭的对我说:“妈妈,我要睡觉!”这孩子也不知自哪儿学来的,每次受了委屈,无处申辩时,都会来这一套。我拍拍他的背,亲了他一下。面条很快熟了,他爹显然觉得,胖球儿的举动触犯了他作为父亲的威风,罪不容赦。此时跟过来,指着胖球儿说:“去给我捡起来。”我没吭声,胖球儿也没有动。

  开始吃面了,我喂他。他爹呢,破天荒地忙了起来:将胖球儿所有的玩具,要么放进阳台的大柜子中,要么放在玩具箱里。嘴里嘟囔着:“我让你什么也玩不成!”我又好气又好笑,一个简单粗暴地干涉,一个懵懂无知地应对。鉴于孩子在场,且正进餐,我虽对他爹的做法忍无可忍,却是一句话也没说。

  他爹并未因此解气,脸上的表情,好似谁欠了他三千万却又冷不丁的赖了账。胖球儿呢,倒是一没见到他,就问:“爸爸呢?爸爸呢?”

  其实,他爹犯的这种错误很常见,他以为他将玩具藏起来就达到惩戒的目的,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他儿子压根儿就没明白,他不捡玩具和玩具被藏,二者有什么关联!事情的最初,如果当爹的态度再柔和一点,肯定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和大人一样,谁不想被人心平气和地指出,自己哪里不对呢?况且是处于逆反期的孩子。试想,如果面对的不是一个两岁的孩子,而是一个成年人,处理起来,态度会不会完全两样?无论何时,不要忽略了他人(哪怕对方只是个孩子)的感受,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才能有平等的对话。

  久久健康网小编温馨提示: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孩子不听话,事情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归根结底,就是大人的方法问题。用对的方法引导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啊。

(实习编辑:洪雨洁)

家长惩罚孩子方法需要一定的智慧

导读:家长惩罚孩子方法需要一定的智慧,不然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反而触发宝宝抵触的情绪就不好了,别看孩子小,小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家长惩罚孩子的是点到为止就事论事,不要扯太多不相干的,或者发泄自己的怨气。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 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孩子犯错了家长需要掌握惩罚的智慧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孩子犯错了怎么惩罚最合适?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孩子犯错了怎么惩罚最合适?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 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孩子犯错了怎么惩罚最合适?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本文Hash:02e565133f23f9d51503300138f1971d2691d2b8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