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前要学会对宝宝说“不”

专家:不能过分娇惯孩子,适度表扬,也要适时批评

孩子是如何掉队的?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预防?日前,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树青做客石图讲堂,为家长们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课。

李树青教授认为,大多数孩子存在四类问题:贪玩厌学、任性无礼、胆小逃避和自私自利。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家长对孩子的娇宠有很大的关系。同时,物质上的轻易满足也成为这些问题出现的助推器。

对于这些问题,李树青教授告诉家长,不能过分娇惯孩子,在适度表扬的同时,也要适时进行批评,并且让孩子经历必要的挫折教育。

学会对宝宝说“不”

1—3岁的宝宝有强烈的独立和自我意识,想要探索周围事物,因此常常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做出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家长应该对宝宝的无理取闹斩钉截铁地说不,否则宝宝很可能会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行为习惯。叠好的衣服他硬要弄乱,要他不碰开水壶他偏要碰,把贵重的液晶电视反复地开关。一岁半的孩子做坏事就像是玩游戏,你骂他,他咧嘴一笑,你阻止他,他硬来,你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他赖地打滚,甚至拿头撞墙。家长头疼不已:“这么叛逆怎么管?”儿童心理专家却认为,所谓的“叛逆”,其实是小孩希望独立的行为表达,正好表示“这孩子心理发展水平正常”。专家建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多鼓励他们独立的要求,允许他们尝试新事物,而不是百般阻挠。“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件事他绝对不能做,那么一开始就必须斩钉截铁地sayno,让孩子无计可施,否则,你只要迁就了孩子一次的无理要求,他就会得寸进尺,越来越不讲道理”。学会对宝宝说“不”一、一岁半小孩为啥喜欢“对着干”有了孩子,烦恼便一宗接着一宗。真正属于大难题的,始于小孩有了独立自主的意愿,故一岁半的小孩就开始和家长“对峙”。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冯夏婷说,一岁半的孩子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活动的能力,他们很想脱离父母的怀抱,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做。可是因为孩子的活动能力差,过分担心的父母不愿放手,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就表现出反抗、叛逆,这和大人不愿受束缚如出一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是正常的。不过,如果处理不当,学习能力极强的孩子也可能从中学会错误的行为方式。比如他提出了无理要求,你要是立场不坚定,反对不成而屈服于他的哭闹,他就会知道这种方法很管用,进而一再使用这种方法,并且逐步升级,从哭闹,扔东西,赖地,撞头,再到跳楼。如果你中途投降,就意味着从此丧失了教育的主动权。二、该sayno的必须“斩钉截铁”冯夏婷说,与其反反复复,做“说话不算数”的坏榜样,不如一开始就慎重行事,有充分理由才说“不”。小孩的叛逆,也有被父母拒绝太多的因素在内。“要吃炸鸡?不可以!要买玩具?不可以!什么愿望都不能满足,怎么可能不难过?就连大人都不能忍受拒绝,又凭什么如此苛刻地要求孩子?”专家认为,给小孩立规矩要尽可能少,且不宜用很凶的方式。好比“不收好玩具就不给吃饭”和“玩具丢了一地,我们一起来收拾好吗”,后者更让人乐于接受。更重要的是,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完全拒绝。炸鸡可以少吃一点,玩具一个月买一件也行。但对摸开水瓶、玩刀这类极其危险的要求,家长必须斩钉截铁地拒绝,完全没有回旋余地。从你的态度,孩子会明白“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在哪里,并学会遵守规则。三、在他“心平气和”时讲道理发脾气的时候是听不进道理的,孩子也不例外。即使你再和颜悦色,温言细语,他要是正在气头上,就别指望你说的道理能起效。冯夏婷博士说,跟孩子讲道理也要选时机。“在哭闹的时候可以安慰他,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说服他”。以要不要吃饼干为例,妈妈可以说:“你那样哭多不好,要是想吃,说说你的理由。”饭前吃饼干影响小孩的胃口,那么饭后吃行不行?如果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不妨和孩子商量:“现在只吃一片,等晚一点再吃一片好吗?”宝贝想玩别人的玩具,抢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可以让他问别人:“你是不是不玩?能不 能借我玩一下呢?”用这些方法,家长既可以顺利达到教育的目标,宝贝也会变成讲道理的孩子。四、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很多时候,爸爸说不,妈妈说好,两个人态度不一致,小孩的坏脾气越发滋长。对此,冯夏婷博士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致的意见。即使两人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拆对方的台。“有什么话可以私下里说。但当着孩子的面,决不能互相抱怨”。如果爸爸很严厉,妈妈在配合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协调,给爸爸留一个“台阶”。比如说:“爸爸这次就让宝宝一次吧,但绝不可以有第二次。”又比如:“爸爸现在不同意,待会再跟他说好吗?”爸爸可以顺势缓和一下态度,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教育。总之,为了保证宝宝的安全,避免宝宝形成专横刁蛮的不良行为习惯,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对宝宝说“不”!(兼职编辑:Avi)

宝宝3岁前不要“学”音乐

近年来,随着育儿观念不断更新,学音乐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了。节假日,抱着乐谱、背着琴去学音乐的孩子和家长到处可见。大部分家长其实自己是音乐的门外汉,但却都确信学音乐对孩子好处多多。可是,在孩子学音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会产生很多困惑。

“音乐不是‘学’会的,音乐资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3岁以前的孩子什么也学不了。”在一场幼儿音乐教育讲座中,音乐学硕士孙亚男的一席话让在座的400多位家长顿感意外。随后,孙老师让家长拿起孩子们普通的玩具当乐器,临时成立了一支乐队,演奏起了交响乐,家长们像孩子一样玩得很开心,同时也明白了,孩子应该在玩耍中接触音乐,懂得音乐。

3岁以前的孩子什么也学不了

孙亚男开门见山地告诉全体家长,以她多年的经验,幼儿是不可以“学习”音乐的,“因为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坐不住。”

孙老师说,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说:“乖乖,我们开始上音乐课吧。”然后看着表让孩子开始弹琴,不到1小时不让起来,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样?久而久之,他们听到“上课”就会头疼的,可如果家长敲出了悦耳的声音,孩子自然向你转过头来,这时你说:“宝贝,好听吗?”孩子被奇妙的乐声吸引,已经进入了音乐的环境,这时候的“学习”会自然而顺畅。

“记住,3岁以前的孩子什么也学不了!”孙老师关于“不学音乐”的理论让到场的家长不约而同地笑了。她接着说,音乐是依靠“开发”而来的,“兴趣”是第一老师,音乐本身具有“自娱”的特性,正是这个特点能够吸引儿童参加进来,他们在玩耍中接触了音乐,他们在玩乐当中懂了音乐。

孩子们的玩具就是“乐器”

那么,到底该怎么让孩子在玩耍中接触音乐呢?孙亚男说:“不管在座各位音乐程度如何,我用20分钟时间,让你们成为乐队的成员,我们共同演出!”这可能吗?在座的家长们脸上不由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孙老师看看表,宣布开始。她要大家举出1个字、2个字到4个字的乐器名称,确定为鼓、钢琴、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之后,她把一些席地而坐的家长按纵行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一种乐器。简短的分组训练后,每位家长领到了“乐器”——小铃鼓、小木头棒、状似鸭嘴的小塑料响板。虽然都是逗宝宝玩的小玩具,可是每位家长都很兴奋,都在积极地参与。孙老师双手一举,家长都目不转睛地盯牢她。音乐响起来了,在她的指挥下,大家按各自的节拍分组进入旋律,又齐刷刷地退出,记者旁边的一位父亲一直兴奋地哼着旋律,而且早早举起手里的“乐器”等待加入,环视“乐池”,每位成员都是这样…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玩“音乐”

第一遍音乐结束,大家要求再来一遍。看来,这些父母暂时忘记了此行的目的,开始过起自己的“玩瘾”了。20分钟到了,仍有家长意犹未尽!孙老师大声问家长:“你参加了演出了吗?”家长们齐声鼓掌给了肯定的答案。孙老师接着问:“你认为今天学到了什么?”“节奏感”、“整体配合,团队精神”、“手和眼睛的协调”、“注意力集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还有创造力的培养,”孙亚男总结说,这些会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玩音乐”,不仅能让孩子愉悦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爱上音乐,还可以舒缓平日紧张工作的压力。

本文Hash:d9a9f686cfe1f3b423769decb8a5823666fc36ef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