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孩子过多规定和要求

平时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和要求

【场景二】早上起床,明明正准备穿衣服,刘女士过来不问缘由,匆匆帮他穿好,他坚持要解开,重新自己来穿。可刘女士怕耽误时间而不肯,明明竟发起了脾气。

“两三岁的孩子有了独立的愿望,特别是在行为上要求独立,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也常用‘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许慧说,如果被家长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他们不仅会产生愤怒情绪而发脾气,还会挫伤刚刚萌发的积极性。

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一方面,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行为,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要求,以维护孩子逐渐发展着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发脾气了,家长要多鼓励、引导,必要时为其做示范,然后让他独自再做一次,并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

培养移情能力消除自我中心

【场景三】最近,2岁半的游游特别容易发脾气,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玩人家的东西,别人不给,她就抢夺,而自己的却不肯借给别的小朋友玩,别人强行拿走的话,她又会大吵大叫,表现得很霸道。

“婴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显著的‘自我中心’现象。”许慧说,孩子在认识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戏规则等很多过程中存在倾向性,还不能做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怎样才能帮孩子消除“自我中心”呢?许慧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

不要给孩子设定过高期望值

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7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父母希望的多,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不可否认,父母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10岁的小杰,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

为此,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他的爸爸妈妈还给他增加了许多课余的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儿童活动等。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很争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状态。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从上面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为他设立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他的正常发展。而小杰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但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进行的恐吓。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市重点,妈妈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妈妈的筹码在升值。由此可见,妈妈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妈妈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女儿就得成为“过河卒子”拼命向前冲。渐渐地,女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总是焦躁与不安——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就抹脖子!”妈妈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还有一个孩子曾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一看书就很怕,真想把它撕得粉碎……”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也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

然而,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因此,孩子的发展往往就与父母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有些孩 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过高的期望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一是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父母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孩子择校,他们以为孩子进了好学校就会有好的前途,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实际能力并没有那么高,在重点中学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孩子会因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心。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但是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么,作为父母,又该如何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准,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激发孩子的动机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有人帮他树立目标并促其前进。但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日久天长,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不要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

扬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儿。他十岁时,因为一次撒谎,被父亲重打一顿。结果他变本加厉,不仅时常撒谎,而且每次都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第一次撒谎的经过很简单:一天中午,扬扬告诉妈妈下午要去少年宫画画,但妈妈偶然得知那天下午少年宫根本就不开门。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扬扬才告知实情,原来他和班上的几个男同学相约到新建成的江滨广场玩了。于是父亲勃然大怒……

几天后姨妈得知了这件事,问扬扬当时为什么撒谎。扬扬说:“我上午就答应了别人(同学)要去的。”那简单的理由让姨妈沉思了很久。应该说去江滨广场玩的要求很合理,于是姨妈又追问:“为什么要撒谎呢?”扬扬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原来父母对扬扬的要求比较严格,扬扬意识到如果直说,很可能被父母拒绝,这样他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和信誉。这时姨妈才发现,小扬扬的谎言背后竟然还有一份诚信。

于是,姨妈找机会和扬扬的父母及扬扬一起坐下来,告诉他们,如果她是扬扬的家长,会怎样做,并要求他们先听完,然后发表感想。

姨妈说:“首先,我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因为孩子有这样合理的要求却不敢直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责任在哪里?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没有给予满足?是不是常常粗暴简单地拒绝他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而没有耐心解释为什么?显然,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责任应该在父母。这样我就会放下父母的架子,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首先我要肯定他谎言背后的诚信,告诉扬扬:‘你想要在同学面前说话算话的态度很好。但是以后要先和爸爸妈妈商量。’其次我要告诉扬扬:‘和同学去江滨广场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你以后想做什么可以和爸爸妈妈直说。爸爸妈妈如果不同意也一定会把道理好好和你说。以前爸爸妈妈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以后也应该吸取教训。’”

说到这里,姨妈想让扬扬的父母发表一些意见,但是他们都低头不语,而扬扬却在一旁开始抽泣了。

孩子是要管教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要管孩子,他们才不会胡乱生事;要教他们,他们才能明白处世的道理。但是,父母在强调管教之时,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培育”。

培育有培养和孕育两方面的意思。在这个观念下,孩子是有其本身发展的潜力。父母的角色,就是要做一块肥沃的土壤,提供所需的营养,让孩子茁壮成长。

若说父母的任务是在培育,那么,我们期望培育的成果是什么呢?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子女,应具备哪些素质?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些儿童发展的素质是有助于个人的长远适应的。这包括孩子的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内在控制、应付问题能力等等。

张先生的女儿只有九岁,已有一手超卓的钢琴技巧。不单女儿自己获得别人的钦羡,父母也感到相当光荣。有一次,在这个小女孩儿演奏一曲后,张先生的好友问她是否因拥有这项卓越技巧而自豪。可是她皱着眉,摇着头说:“我想爸爸妈妈会比我更兴奋。虽然我有一手好琴艺,但我不可以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我弹琴,只是为了满足爸爸妈妈的心愿。”对于这个不因自己专长而感到自在的小女孩儿,有多少孩子会真的感到羡慕呢?

大多数父母在谈及与子女的关系时,都会提及“管教”的问题。他们会说:“真不知怎样管这孩子”,或“这个孩子真难教”。似乎,在父母的观念中,孩子就是天 性不驯的,所以需要管;他们亦是不懂事的,故此需要教。所以我们时常见到父母会对孩子说“不要看电视”、“你有时间应该多温习点儿功课”的话。好像若不加以提点,孩子便会偷懒和顽皮似的。

小妍12岁了,体重只有21公斤,看上去已经是“皮包骨”了,这是第二次被送至儿童医院治疗。小妍的母亲忧心忡忡地告诉医生,开始小妍只是不喜欢说话,心情抑郁,饮食很少。渐渐地,她每天只喝少量水和一些流食。即使家人硬是逼迫她吃了饭,她马上就会自己悄悄地呕出来。眼看着小妍日渐消瘦,父母却束手无策。

儿童医院的医生耐心跟小妍谈心,小妍这才敞开心扉。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父母对她管得特别严,不允许她跟任何同学出去玩。小妍因此觉得生活淡然无味,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更不想吃东西。最后,只要一吃东西她就会异常痛苦,渐渐地成了神经性厌食症。杨医生说,目前此症并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强权和管制,只能让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孩子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长久憋在心里,容易抑郁成疾,严重时,会导致精神崩溃。所以,父母和子女应当平等相处,在教育子女时,要多给子女留点儿自我发展的空间。子女也要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告知父母,多与父母沟通,哪怕是争吵也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本文Hash:38bf2d0c5acff77b37627858c266c461dc64e8a9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