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任性?

宝宝任性_03(2).jpg"/>

任性:铸造孩子性格的必然阶段

“任性”在大多数人看来具有负面意义。字典中将其解释为:突如其来、不加思索和变幻无常的念头,通常用来形容当儿童表达自己想要干什么,但当没有得到大人允许时,儿童执拗使性、无所顾忌,用强烈的方式表达不满、沮丧和苦恼的暴躁行为,试图以此来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

小编认为,儿童任性,简而言之就是儿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一种行为。但是父母要知道,任性与孩子正常表达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需求并不相同。而且,任性是形成孩子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任性与宝宝的真实需求,如何区分?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尽力理解宝贝“任性”时的反应,因为有时候宝贝的尖叫哭闹并不一定是任性。小编也知道这句话说起容易,做起难。要想做到理解宝贝,首先父母可以尝试猜想一下,宝贝为什么大叫、大哭,或者倔强地拒绝做某事。

如果宝贝已经能够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当宝贝情绪平稳一些后,用关心的口吻问问宝贝哭闹是不是因为哪里不舒服。如果宝贝语言能力还不够好,就分析一下宝贝“发作”的情景:是不是宝贝犯困了?或者他好像很紧张、或者很害怕?那他是不是受到惊吓了?比如,宝贝不想洗澡,有可能是因为他怕水,那么这时就需要安慰宝贝,让他感受到安全。所以这种情况下,宝贝就不是任性。

提示

家长一定要知道,宝贝任性场景的出现,都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学会在成人世界里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他并不是要故意惹你生气,他只是想测试做事情的底线在哪里,然后以此学规矩、变懂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会慢慢知道,自己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父母、老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游戏来帮助孩子成长。(健康生活,快乐育儿,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优育儿品牌,想获得最新、最全面、最有趣的育儿资讯,敬请关注。)

什么是儿童性侵犯

1.什么是性侵犯

性侵犯又称性虐待。性侵犯包括非身体接触的性侵犯和身体接触性侵犯。非身体接触性侵犯可包括侵犯者只是向儿童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或在儿童面前手淫、或对儿童进行性挑逗。身体接触性侵犯包括侵犯者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敏感部位(如女孩的乳房或外阴部,男孩的外生殖器)、迫使儿童对其进行性挑逗和性挑逗式地触摸其身体、在儿童身上故意磨擦其性器官、试图与儿童性交和强行与儿童性交(包括口交、阴道性交和肛交)。试图与儿童性交和强行与儿童性交属于最严重的性侵犯,是强奸。儿童性侵犯受害者不仅限于女童,男孩也可被性骚扰和性侵犯,严重的被强奸。这里所说的儿童,一般是指年龄小于18岁的未成年人。

2.儿童性侵犯的发生及对受害者的影响

儿童性侵犯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国。19个国家(如南非、瑞典、多米尼加共和国)中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女童中儿童性侵犯发生率为7%~34%。在美国,根据几次全国性调查结果估计,到18岁时,女孩中将有四分之一、男孩中将有六分之一的儿童受到性侵犯。儿童性侵犯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性侵犯是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社会适应不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儿童性侵犯对受害者身体上的伤害有受伤、甚至死亡,感染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少女怀孕。据估计,在美国的少女母亲中,由强奸所致怀孕的占11%~23%。在秘鲁利马妇产医院做的一项调查发现,90%的12~16岁年轻母亲是强奸的受害者,强暴者是其父亲、继父或其他男性亲戚的占多数。国外还有一项研究显示,16岁前遭受强暴的少女,发生少女怀孕的危险比没有性侵犯经历的少女高4倍。性侵犯对儿童青少年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心理上的创伤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严重的药物滥用;饮食异常;抑郁,过度自悲;人际交往障碍;过早的性行为等等,其发生的比例高于一般没有受到性侵犯的人群。如在美国大学对年轻女性所做的调查显示,儿童期受到性侵犯的女性有9.3%有过自杀行为,而没有受过性侵犯的女性只有5.1%有过自杀行为。性侵犯对儿童的伤害是严重的,有些影响可以持续到成年期。

什么是儿童攻击性人格?

儿童的攻击性又叫做侵犯性,儿童的攻击性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人格。前者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而后者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

儿童的攻击性又叫做侵犯性,儿童的攻击性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人格。前者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而后者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

本文为你介绍什么是儿童攻击性人格以及儿童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二、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12

本文Hash:5d2f4b8d141dd34c6695e4d082a632d47bba058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