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一定不能忽略的孩子心理健康

我们常说健康第一,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呢?很多时候,在我们家庭教育当中,家长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紧接着的就是孩子的健康饮食,起居生活.....等。但是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大多数家长忽视了。

从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有关专家表示,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孩子实际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关注孩子的“心病”,已经到了家长必须正视的时候。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溺爱容易造就“小暴君”

“儿子打老子”已经不再是阿Q的自我解嘲。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

一位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说,从生理上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急速发育,精神上攻击性增强。另外,这种“小暴君”多是由父母一手造成的。“小暴君”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一切都满足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造成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遇事优柔寡断。这种孩子一旦在外面受到挫折,就会把责任推给父母,甚至产生暴力行为。

农村孩子“心病”重于城市孩子

在人们的心目中,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心理问题不该太严重。然而,我省妇联等单位组织的一项历时5 的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而城市儿童的检出率只有8.1%。

调查显示,有12.2%的儿童存在心理和行为异常。其中,城市、县城、农村的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比例依次为8.1%、7.8%和19.8%。农村儿童存在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比例比城市、县城高一倍还多。

专家认为,在农村,仍然保留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母亲主要是照顾子女、操持家务,文化程度较低,给予子女在学业以及社会方面的帮助较少,因而农村母亲感到的抚养困难较大。

别因年龄小而轻视了孩子的“心病”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下几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您就该引起注意了。

孩子上小学后出现非智力因素的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对孩子的此类问题,不要歧视他,如果老师责备、家长打骂,孩子的症状反而会越来越严重。

中学生已经有成人感,常表现为父母的管教不愿听,与父母顶撞,有的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却与父母打架,有的还会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症状。

不少家长把这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当成孩子一时的情绪化行为或偶然现象,或是以“孩子还小”作为安慰。专家说,其实,孩子这些有“心事”的表现应该为家长敲响警钟了。

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希望在孩子有着健强体魄的同时,又能拥有一颗一尘不染的美丽心灵。这就需要父母们学习一些儿童教育及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探讨做合格父母的成功之道,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毕竟,这是我们所有父母的责任!

(/)

家长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人格健康

3.父母包办一切

不久前,《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消息称,武汉某大学一女生与男友在武昌司门口分手后却不知怎样返校,大哭不止,引来众人围观。这则真实的故事,体现了教育的偏差。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想方设法不让孩子遭一点挫折,却不注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孩子长大后没有能力去适应社会,遇到困难自然地缩在父母背后,等着父母去处理;遇到挫折也是依赖父母,没有父母在身边指点,什么事情都不会处理。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养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习惯,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将来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有了主意,并能独立解决了。

4.只注意智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格的健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长的心情,很多家长只要孩子聪明、成绩好就行,其他什么也不管,因而忙于带孩子左波于音乐班、英语班、钢琴班之间,让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甚至隔绝了孩子与同龄小伙伴之间的玩耍,阻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其实,孩子在与同伴游戏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爱别人、谦让、解决人际矛盾技巧,如何根据别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言行,恰当地表达情绪,为步入成人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孩子天性中有好奇、冒险、活动的要求,家长应鼓励孩子与自然接触,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会成为他们自觉学习知识的原始动力。

5.批评不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正确而恰当的批评有利于约束孩子的言行,规范其行为举止。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批评过多,总是指责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或者恐吓打骂孩子,或者在别处生了气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自信,做事谨小慎微、胆小孤僻,还会养成孩子强烈的对立心理:出现任性倔强、粗暴无礼,不跟家长说真心话,撒谎等毛病。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当然,当孩子做了错事时,不批评也是不对的,这对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十分有害,批评对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非常必要,有利于孩子判明是非,校正行为。恰当的批评应该

1、要懂得儿童的正常行为心理,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2.批评孩子时应讲究方法,一般可用皱一下眉、不说话等温和的方法来表达,不要当众羞辱、大声责骂,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须知它是孩子上进的动力。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和蔼地指出其缺点,并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这样既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点,又能使孩子确立自尊和自信。

可见,精神营养不良对儿童的危害是不能低估的,而今已经发现不少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依赖性强、不关心别人等等心理上的缺点,这些缺点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关爱自己的孩子、重视物质营养均衡时,切不可忽视了精神营养。

家长一定要知道少男少女最易犯的七种不健康心理

做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一直都关心着孩子的学生,孩子的生活起居,孩子的饮食健康等相关问题。可是你注意过孩子的心灵健康发育吗?特别是正处于少男少女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和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特定时期,故可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当发现时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酿成大病。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陕隘。

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竞用打击、中伤手段。

5、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不尊重。

6、敏感。

即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

本文Hash:e6f8fdfbbcb0864dbd00eebb1ec6f144b5cfab0c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