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敏感期的行为你看得懂吗

为人父母,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孩子为何总爱摔东西;总爱把手指往自己嘴里塞;总爱在就餐前就发脾气如此等等,这或许是到了孩子的敏感期。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经历一个个敏感期时的固有表现。家长们越想对孩子讲道理、做规矩,孩子们就越抵触。这让大人们如何是好呢?“敏感期”是“关键期”所谓“敏感期”,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这个时期,也被教育家称为“关键期”,是获得某种能力的最佳阶段。抓住敏感期进行教育,孩子在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他们的心智水平便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反之,过了敏感期,儿童对特定事物的学习热情便不再出现。如果他们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家长教师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儿童的心里就会紊乱,容易乱发脾气,甚至变得乖戾。孩子敏感期的表现巧对各类“敏感期”行为许多家长在一起交流、大倒“苦水”的时候,最后常常会形成一个让他们一致头疼的结论:孩子特任性!这时,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的话,一场“战争”就在所难免了。实际上,这是孩子处在敏感期的各种行为表现。这时的孩子是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这个时候的孩子,自然会表现出非常的自我,什么事情都要按着他的意愿来做,借以来证明自己使用自我的力量。1、小宝宝爱吃手指、乱摔东西孩子是在用手感知世界许多小宝宝在两个多月大的时候爱把手指往自己嘴里送,这时候爸爸妈妈们都会把宝宝的小手拿出来,告诉他不能吃,不卫生。其实这个时候宝宝是在认识世界,他在用嘴巴进行尝试和感知,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软硬,孩子都是用嘴巴来认识的。等到宝宝9个月大,他们就会用手到处乱抓、拿到东西就砸。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从嘴巴转移到了手上,通过手的触感来认知世界。这个时间段父母就不要过分地阻止宝宝的这些探知行为,并适时多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度。2、刚学会走路,不听指挥到处乱走自我认知开始萌发许多妈妈也会发现,宝宝刚刚学会走路,就急着挣脱父母的双手,一个人不听指挥摇摇晃晃瞎走,跌跌撞撞。其实这个时候是宝宝的行走敏感期到了,他们的独立欲望开始变强,自我认知也开始萌发。这个时候,父母可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安危就阻挠孩子的行为。例如,1岁多的孩子他们第一次看到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会有冲动拿手去触摸。一味的阻扰是不可能为孩子杜绝危险的,趁你不注意,孩子还是会因为好奇心再一次接近火焰。因此,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危险,安全地满足他的好奇心,建立孩子的是非观,孩子才能利用自我认知来杜绝危险,把事情做好。3、孩子打人、说脏话用自我认知表达情感王老师解释道,孩子这样的表现是孩子的自我感觉在萌发。对孩子来说,说脏话、打人的举动意味着排除,这里的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而是孩子意志独立的一个标志。这时,大人们说一句“不要骂人,不要打人”,孩子看到大人反应强烈,就领悟到这就是打人是一件不好的事了。另外还有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喜欢打其他的宝宝。此时,家长们可以对宝宝说:“你喜欢其他宝宝,要轻轻地拥抱、也可以抚摸,但不能用打打的方式,不然其他宝宝会疼。”那么,下次宝宝想要表达喜欢的时候就会选择拥抱啦。4、模仿电视和他人说话正值语言 敏感期孩子大约在3岁半左右,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表现在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这时,他们总是会对电视机里的广告语重复一遍又一遍,或是把大人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使用在恰当的语境中。一次,一个孩子说:“是不是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出来玩了?”老师回答说是,然后问他:“那你知道什么叫春暖花开吗?”孩子说:“知道啊,就是天气暖和的时候,因为妈妈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就可以吃冰淇淋了。”其实,这就是孩子语言的发展。所以当孩子处于语言的敏感期时,家长们应该多和孩子们多交流,给他们唱唱歌,认图识字,讲讲故事,增加孩子对语言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小编总结:孩子的敏感期应该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抓住的好时机,因为,在敏感期,是孩子是获得某种能力的最佳阶段。当孩子爱吃手指、乱摔东西,其实他们是在用手感知世界;当他们刚学会走路,不听指挥到处乱走时,那是自我认知开始萌发;当孩子打人、说脏话时,那是用自我认知表达情感。这般等等,都是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所以父母应当意识到孩子这是在感知世界。(实习编辑:Alan)

BB敏感期这些行为你看得懂吗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绊绊,为人父母,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孩子为何总爱摔东西;总爱把手指往自己嘴里塞;总爱在就餐前就发脾气;对着电视机前学电视里的广告语……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经历一个个敏感期时的固有表现。家长们越想对孩子讲道理、做规矩,孩子们就越抵触。这让大人们如何是好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金宝贝早教中心,请中心的王老师为家有小宝贝的父母们讲讲孩子敏感期的故事。

“敏感期”是“关键期”

所谓“敏感期”,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

这个时期,也被教育家称为“关键期”,是获得某种能力的最佳阶段。抓住敏感期进行教育,孩子在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他们的心智水平便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反之,过了敏感期,儿童对特定事物的学习热情便不再出现。如果他们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家长教师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儿童的心里就会紊乱,容易乱发脾气,甚至变得乖戾。

巧对各类“敏感期”行为

许多家长在一起交流、大倒“苦水”的时候,最后常常会形成一个让他们一致头疼的结论:孩子特任性!

这时,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的话,一场“战争”就在所难免了。实际上,这是孩子处在敏感期的各种行为表现。这时的孩子是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这个时候的孩子,自然会表现出非常的自我,什么事情都要按着他的意愿来做,借以来证明自己使用自我的力量。

1、小宝宝爱吃手指、乱摔东西

――孩子是在用手感知世界

许多小宝宝在两个多月大的时候爱把手指往自己嘴里送,这时候爸爸妈妈们都会把宝宝的小手拿出来,告诉他不能吃,不卫生。其实这个时候宝宝是在认识世界,他在用嘴巴进行尝试和感知,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软硬,孩子都是用嘴巴来认识的。

等到宝宝9个月大,他们就会用手到处乱抓、拿到东西就砸。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从嘴巴转移到了手上,通过手的触感来认知世界。这个时间段父母就不要过分地阻止宝宝的这些探知行为,并适时多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度。

2、刚学会走路,不听指挥到处乱走

――自我认知开始萌发

许多妈妈也会发现,宝宝刚刚学会走路,就急着挣脱父母的双手,一个人不听指挥摇摇晃晃瞎走,跌跌撞撞。其实这个时候是宝宝的行走敏感期到了,他们的独立欲望开始变强,自我认知也开始萌发。

这个时候,父母可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安危就阻挠孩子的行为。例如,1岁多的孩子他们第一次看到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会有冲动拿手去触摸。一味的阻扰是不可能为孩子杜绝危险的,趁你不注意,孩子还是会因为好奇心再一次接近火焰。因此,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危险,安全地满足他的好奇心,建立孩子的是非观,孩子才能利用自我认知来杜绝危险,把事情做好。

3、孩子打人、说脏话

――用自我认知表达情感

王老师解释道,孩子这样的表现是孩子的自我感觉在萌发。对孩子来说,说脏话、打人的举动意味着排除,这里的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而是孩子意志独立的一个标志。这时,大人们说一句“不要骂人,不要打人”,孩子看到大人反应强烈,就领悟到这就是打人是一件不好的事了。

另外还有的孩 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喜欢打其他的宝宝。此时,家长们可以对宝宝说:“你喜欢其他宝宝,要轻轻地拥抱、也可以抚摸,但不能用打打的方式,不然其他宝宝会疼。”那么,下次宝宝想要表达喜欢的时候就会选择拥抱啦。

4、模仿电视和他人说话

――正值语言敏感期

孩子大约在3岁半左右,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表现在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这时,他们总是会对电视机里的广告语重复一遍又一遍,或是把大人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使用在恰当的语境中。

一次,一个孩子说:“是不是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出来玩了?”老师回答说是,然后问他:“那你知道什么叫春暖花开吗?”孩子说:“知道啊,就是天气暖和的时候,因为妈妈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就可以吃冰淇淋了。”

其实,这就是孩子语言的发展。所以当孩子处于语言的敏感期时,家长们应该多和孩子们多交流,给他们唱唱歌,认图识字,讲讲故事,增加孩子对语言的认知和沟通能力。

宝宝的“手语”你看得懂吗?

新生宝宝除了用哭声表达不满和需求外,其实他们的小手每时每刻都在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呢。新手爸妈看见宝宝张着小手挥舞,千万不要觉得很可爱笑一笑就罢了,那是宝宝在和你做交流呢。要做一位合格的爸妈,就要先读懂宝宝的手语哦。

宝宝的“手语”你看得懂吗?

宝宝小手的5种意图表达

1、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

宝宝带着愉快的心情醒来时小手通常是这样的动作,这是他在邀请身边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玩。

2、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

这时宝宝已经不再东张西望,他的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说明宝宝已经累了,想睡觉了。

3、小手捏着松松的拳头:

宝宝在睡眠中会有这种手势,说明他正在做梦,他的眼球在眼皮下轻轻地转动,有时还会发出轻轻的鼾声。其实,梦中的宝宝睡得并不深,随时可能会醒来。

4、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

宝宝紧张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动作,这时或许宝宝是害怕某个陌生环境或人,也可能是他的小肚子有些不舒服。

5、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

这时的宝宝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美妙的时光,他愿意独自呆着,而不需要外来的干扰。

新生儿小手张不开原因

新生儿刚出生时,很多都会有握拳现象,很少张开。尤其在睡觉时,他们的手会呈现轻度的握拳状态,拇指放在其他手指之外,有时会自发地张开,再握紧,这都是正常的,不需要太紧张。但如果握得很紧,并且拇指压在其他四指里面,不能自发张开,就是不正常了。这可能是在提示有脑病变。

早点让宝宝露出小手

早点让宝宝露出小手

两三个月的小婴儿就能看到自己的小手了,这个阶段有超过1/3的父母为避免孩子抓伤自己,用手套或长袖裹住婴儿的小手。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婴儿大脑的良好发育,正确的做法是尽早让婴儿露出小手,开发智力。

专家介绍,两三个月的婴儿看到自己的小手,心理也随着发展到喜欢看手、玩手,此时常常把双手握在眼前,手指乱动,抓脸、抓衣被。两三个月是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孩子要用双手来学习本领提高智力,手的精细动作是婴儿最初的智能表现,手指动作的灵巧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大脑的发育成熟程度。限制小手的“自由”,可能会影响到大脑的早期开发。

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婴儿用指甲抓伤自己,父母可以在孩子睡着后,用指甲刀轻轻剪去指甲,但不要剪得太短,光滑平整即可。

这个年龄段婴儿的小手还不能主动抓握物品,父母最好有意识地放一些带有细柄的玩具在小手中,如花铃棒、拨浪鼓、塑料捏响玩具等,及早促进小手精细动作的发展,让婴儿“心灵手巧”起来。刚开始,可以先用玩具轻轻触碰小手的第一、二指关节,让他感觉不同的物体。待小手完全展开后,将玩具柄放入手中,让他们握紧再慢慢抽出。也可以在等婴儿抓住玩具后,握住小手,帮他摇出响声,引起婴儿视听的关注。

除了让婴儿触摸和抓握带柄的玩具外,父母也可以把自己的拇指或食指放进小手手心,婴儿小手一旦碰到大人手指就会无意识地抓住,一会儿便放开。大人还可以把铅笔、水果糖或其它光滑的小玩具放进他手心,让他抓住。

小编总结:许多新手爸妈由于缺乏经验,照顾宝宝的时候总是手忙脚乱,不知道宝宝想要什么,是不是生病了。其实就宝宝的小手来说,它能表达的意思多着呢。爸爸妈妈要尽快“解放”宝宝的双手,让他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爸妈也要努力学会 宝的“手语”,和宝宝做最亲密的交流哦。

本文Hash:ec8c57719754ec9480a28e82552da8a2a801664c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