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常见行为现象--好胜

行为现象16好胜心强

典型表现

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

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逐渐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本能。当然,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我输给了别人,他们可能就不喜欢我了。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

对策建议

1父母认识到好胜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日常生活中,父母在跟孩子互动时,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儿”失败了,你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大,但跳得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

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儿”之类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他,观察他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他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父母输了罢工时他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他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他“输得起”的勇气,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他赢,进一步引导他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或阅读绘本、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入相应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渐渐明白最重要的是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

5必要时,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成功成绩的反应,强化对其“输得起”之行为的肯定,当然,这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矫枉过正,否则,孩子果真一点儿竞争意识都没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由上述对孩子常见问题行为的分析可见,孩子的问题通常是特定年龄阶段的正常表现,无须大惊小怪,但要细心体察,善于从表面现象中发现问题本质,对照下药。另外,但凡特定年龄阶段都容易出现的问题,就不要对改善对策抱“立竿见影”的期望,有时候需要把问题交给时间,但这不等于放弃引导!

破解常见行为现象--黏人

行为现象3黏人

典型表现

孩子一刻也不想离开妈妈,妈妈在场就不想让别人抱,妈妈离开就大哭大闹难舍难分。

成因

孩子黏人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妈妈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尚未同妈妈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离开妈妈便感到不安。

3突发事件的影响,让孩子的秩序感受到冲击,产生了“无法掌控局面”的不安全感,试图从妈妈那里寻求情感支撑。

对策建议

1认识到“黏人”不是坏习惯,而是孩子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用家庭教育专家小巫的话说,这说明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作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

2孩子黏人时,千万不要强行推开他,以为那样就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这种想法只能说是一相情愿。只有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孩子才会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3把自己交给孩子去“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他的引导,在放手陪孩子的同时,不妨加强对他独立性的培养。比如,有意识地陪孩子做些游戏或简单家务,并不时夸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他“掌控”生活秩序的信心。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表达自己的爱,有时候一些看似无力的话,如“你是妈妈的最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都爱你”……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承诺,是他对我们爱之确认的重要基础。反之,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的安全感将受到伤害!

破解常见行为现象--重复

行为现象10喜欢重复

典型表现

孩子喜欢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比如,一本书看了十几次、一首歌听了十几遍还乐此不疲,一要求他换一个他就不开心。

成因

孩子喜欢重复,主要跟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一方面,幼小的孩子,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还相对有限,一个新奇的概念、词句、旋律或事物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他们才能在不断的强化中将其纳入长时记忆,成为可以随时提取的表象、语言等创造素材;另一方面,在“全能”的父母面前,幼小的孩子常常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身外的物质世界而感到自卑,而“重复”却使儿童感受到力量和独立。因为,当孩子能够“重复”进行一种活动的时候,往往是他们能够自主地控制那种行为(比如,熟练地在瓶子里装、倒豆子),拥有选择自由(比如,指示妈妈给他们放某首歌),或者体验熟悉的场景(比如,温习同一个睡前故事)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常控制局面而获得一种力量,进而产生心理的安全感。

对策建议

既然“重复”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获得心理能量的基础,家长就不妨多一份耐心,在陪孩子“重复”做事的过程中,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这既是对他们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对他们选择自由的肯定!

本文Hash:66ddbb00bc1b6c8171b353b7d52fe7cabc576fd2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