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常见行为现象--人来疯

行为现象14“人来疯”

典型表现

家里一来客人,孩子就开始出风头,上蹿下跳,过分活跃,甚至动辄打扰大人和客人之间的谈话,给父母带来尴尬。一般发生在3~7岁孩子的身上。

成因

“人来疯”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

1渴望得到关注。平素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够,致使孩子不得不想办法吸引家长的注意。

2空虚无聊。家长忙于招待客人,使得孩子因寂寞难耐而寻机捣乱。

3家长平时对孩子管得太严,孩子的情感被压抑,客人的到来,让他们找到了发泄机会。

4自我表现的欲望。孩子有了本领,就会有自我表达的欲望,而客人的在场,则给他们提供了舞台。

对策建议

1为了避免孩子因为被忽视而捣乱,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招待活动。比如,郑重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帮父母摆摆桌椅碗筷,给客人拿个水果,给孩子适当插话的自由等。

2尊重孩子爱表现的特点,因势利导,给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本领的机会,比如背一首唐诗、跳个舞等。一般来说,表演完毕客人总会给孩子一定的夸赞,孩子的“向好”心理也会因此被强化,如果此时家长再对孩子进行礼貌待客之类的表扬与心理暗示,则孩子一般就不好意思再捣乱了。

3即使孩子的闹腾影响了主客之间的交流,最好也不要当面惩罚和训诫孩子,以免孩子因自尊受伤而“破罐子破摔”大哭大闹,采用转移注意力等比较缓和的办法更为可取。比如,给孩子一件他从来没有玩过的玩具,借机让孩子搭个积木给客人看看,等等。

4对于那些“人来疯”倾向比较明显的孩子,家长除了平时做好礼貌待客的规矩教育之外,还可以在来客之前给他打个预防针,比如,明确告诉孩子如果客人来了做个乖宝宝就给他买想要的玩具,等等。

破解常见行为现象--黏人

行为现象3黏人

典型表现

孩子一刻也不想离开妈妈,妈妈在场就不想让别人抱,妈妈离开就大哭大闹难舍难分。

成因

孩子黏人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妈妈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尚未同妈妈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离开妈妈便感到不安。

3突发事件的影响,让孩子的秩序感受到冲击,产生了“无法掌控局面”的不安全感,试图从妈妈那里寻求情感支撑。

对策建议

1认识到“黏人”不是坏习惯,而是孩子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用家庭教育专家小巫的话说,这说明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作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

2孩子黏人时,千万不要强行推开他,以为那样就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这种想法只能说是一相情愿。只有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孩子才会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3把自己交给孩子去“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他的引导,在放手陪孩子的同时,不妨加强对他独立性的培养。比如,有意识地陪孩子做些游戏或简单家务,并不时夸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他“掌控”生活秩序的信心。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表达自己的爱,有时候一些看似无力的话,如“你是妈妈的最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都爱你”……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承诺,是他对我们爱之确认的重要基础。反之,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的安全感将受到伤害!

破解常见行为现象--重复

行为现象10喜欢重复

典型表现

孩子喜欢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比如,一本书看了十几次、一首歌听了十几遍还乐此不疲,一要求他换一个他就不开心。

成因

孩子喜欢重复,主要跟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一方面,幼小的孩子,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还相对有限,一个新奇的概念、词句、旋律或事物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他们才能在不断的强化中将其纳入长时记忆,成为可以随时提取的表象、语言等创造素材;另一方面,在“全能”的父母面前,幼小的孩子常常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身外的物质世界而感到自卑,而“重复”却使儿童感受到力量和独立。因为,当孩子能够“重复”进行一种活动的时候,往往是他们能够自主地控制那种行为(比如,熟练地在瓶子里装、倒豆子),拥有选择自由(比如,指示妈妈给他们放某首歌),或者体验熟悉的场景(比如,温习同一个睡前故事)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常控制局面而获得一种力量,进而产生心理的安全感。

对策建议

既然“重复”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获得心理能量的基础,家长就不妨多一份耐心,在陪孩子“重复”做事的过程中,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这既是对他们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对他们选择自由的肯定!

本文Hash:c37543145057f678fa71873f294c481aed9539a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