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会死?”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

【妈妈网特稿】虽然为人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总希望孩子能避免经历伤痛。但是死亡这个看似讳莫如深的话题,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有一天,孩子问你:“妈妈,你会死吗?”到底该如实回答让孩子直面死亡,还是用美好的谎言让孩子暂时远离这种忧伤?

妈妈分享:金鱼的死让孩子对死亡产生追问

孩子对“死亡”二字产生感受,并不一定是亲身经历了身边亲人的离世。有些因为动画片、有些因为故事情节,有些因为自己饲养的宠物离世。妈网网友闪闪妈就分享了自己孩子在看到家中小鱼死掉后的一段经历:

养的鱼死后孩子开始对“死亡”进行追问

前段时间家里弄了个小鱼缸,买了些粗养的小鱼,一时手痒没忍住,还是买了条比较娇气的斗鱼,结果不出所料,斗鱼买回来很弱,没几天就死了。儿子2岁半,记忆力已经很好,所有的鱼教一遍就都记住了,也懵懂地知道这些是家里饲养的宠物。这两天他看鱼的时候,时不时就会问,斗鱼在哪里呢?

他爸爸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我不想编什么斗鱼去了天堂,斗鱼去了远方这一类的谎言骗孩子,觉得以后他大了更没法解释清这种事情,就跟他爸爸说直说吧。

他爸爸自然是没说,蒙混过去了。

今天我给鱼缸换水,所有水草都拿出来,缸里的鱼一目了然,孩子又问我斗鱼去哪里了,我直言说斗鱼死了,孩子继续追问死了是在哪里呢,我说丢到垃圾桶里了,孩子就去看垃圾桶,还在问丢哪个垃圾桶里了,我只好说已经跟垃圾一起扔掉了,见不到了,孩子这才罢休。看起来他似乎比较淡定,好像弄明白了一件事,就不再继续问什么了。

事后我回想这样的回答会不会太轻率了些,是不是真的应该瞎掰些“美丽的谎言”来搪塞一下他比较好?

回答孩子问及死亡的问题要分阶段

很多孩子都会目睹亲人过世、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这些追问,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真相,以及如何说明才能孩子明白死亡的含义又不会让他们感到害怕?

面对孩子对死亡的不理解要根据孩子所处的阶段进行解释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不同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有所区别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3~5岁

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的感觉,如爸爸去上班了,妈妈不在了。死掉的人不过是暂时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一般的情况下,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

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

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地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这时的孩子也开 主动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时会主动要求吃药,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配合父母主动治疗,也会尽自己所能,尽量躲避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

面对5~12岁的孩子应该向他们解释死亡

由孩子对死亡认知的三个阶段可以看粗,当孩子处于5~12岁的阶段时,父母可以对死亡做出正面的解释,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适当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为什么说这种美化的解释不可取呢?

用美好的说法解释“死亡”到底好不好?

跟孩子谈“死亡”三种不可取的解释

面对孩子的发问,一般的父母常常会用到以下的几种解释,我们首先就对此进行分别讨论:

第一种,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受故事的诱惑,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而将“死亡”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用伤痛的世界里。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第二种,父母常会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

第三种,把死比喻成“睡觉”,很多大人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安安静静的睡觉,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尽管以上三种例子都是父母较常用的,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着问题。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最好的方法:亲切而自然地讲出真相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解释死亡:用亲切而自然的语气讲出真相

总之,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范例,可供家长参考:

孩子: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

父母:是的,我们会死的。我们现在身体很好,而且你年纪小,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还不想死;当你长大后,你便不需要我 来照顾你了,即使我们上了年纪死了,我们仍会彼此想念的。这当然使人很难过,但也没什么,因为那时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如果我们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死去,我们会让叔叔、阿姨来照料你。他们无法取代我们,但他们会帮助你的,就像我们做的那样。如果我们现在死去,我们会感到伤心,因为我们不能帮助你,分享你的快乐。但你将永远拥有我们的爱,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为我们爱你,叔叔和阿姨也会爱你的。我们无法预见或阻止我们的死亡,在你活着的时候,我们总有一天要死的,但我们现在尽可以享受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们死了之后,你便拥有了这些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永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面对死亡,家长教给孩子什么?

成人不能回避儿童提出的有关死亡的问题,否则会使儿童认为死亡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不能谈论的,这样会使儿童感到更加害怕。反而应该利用死亡来教育孩子!

一、教会孩子面对消极情绪

幼儿有权利去体会消极情绪,而且悲伤、哭泣等等,都是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很多成人认为幼儿太小,应该远离悲伤,这只是成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成人应该提供给幼儿健康的情感模式,允许他们去笑、去哭、去回忆不在的人或物,而不是教他们逃避。通过向幼儿谈死亡,幼儿体验到丧失的悲伤和对死亡或多或少的恐惧,并在成人的陪伴下,理解死亡,理解自己的心理感受。

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对幼儿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比如当孩子发现家里的小狗死去了以后,成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讲解为什么小狗会死。孩子也许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因为冷了、饿了或病了......成人和孩子再进一步讨论如何让避免小动物死亡:如果是冷了,就应暖暖它;如果是饿了,就应喂它食物;如果是病了,就应喂它点药。

在成人看来,虽然这个讨论很简单,却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会引起死亡,又了解了怎样避免意外死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

对于这一点,有些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一位教师在进行完一次死亡教育活动后反映:“我们班的小鱼死了,我抓住时机给孩子们进行了死亡教育的活动,我们一起把小鱼埋在花园里,当时有的孩子还哭了。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对其他活着的小鱼更加的细心,经常提醒我给小鱼换水。”这位教师并没有把死去的小鱼倒掉,而是通过死亡教育,与幼儿一起感受死亡的悲伤,并且表达对小鱼最后的怀念。

孩子爱问为什么父母如何面对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

案例: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这时,明明的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

错误态度不可取

爸妈在对宝宝提出的问题应接不暇时,常常会犯以下的错误――

1、三言两语打发宝宝

错!宝宝虽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爸妈的敷衍会让宝宝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问是宝宝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宝宝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每当宝宝提出问题时,爸妈应当以赞赏的表情给予反应,并适当给予口头表扬,如“这个问题提得好”,“不错,你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等等。

使宝宝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宝宝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2、一知半解,信口作答

错!宝宝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宝宝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

3、以没有时间作借口

错!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宝宝,也应该首先肯定宝宝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正确态度人人赞

1、预习孩子会问的问题

宝宝常见问题范围

小宝宝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有两个“质问期”,是他们最爱提出各种问题的时期。一个质问期宝宝最爱问的问题是“这是什么”;另一个质问期他们最爱问的问题是“这是为什么”。

宝宝会问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那些事情感到好奇,有兴趣去关注、了解。那么,他们的问题都是什么,他们最关心什么呢?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宝宝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范围――

自然尤其是对于会动的东西最易产生兴趣;

人类主要是对性的兴趣很强,此外还对语言和风俗习惯感兴趣;

自己的环境尤其是对家庭成员很关心;

自己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很关心和感兴趣;

老师宝宝上学后还会对与老师有关的事情感到有兴趣。

2、多加鼓励,积极引导

本文Hash:edc78ad69f02616da5115bfb6de3d3c50cacaf8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