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检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导读,年轻的父母总是凭经验、凭肉眼观察判断孩子是否健康,认为只要欢蹦乱跳就没毛病,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欢蹦乱跳不代表健康

  儿童体检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的父母总是凭经验、凭肉眼观察判断孩子是否健康,认为只要欢蹦乱跳就没毛病,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比如有的家长凭经验认为自己的孩子营养充足,可体检时,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年龄与相对身高"、"年龄与体重"、"身高与体重"3项标准衡量,这个孩子就有可能是营养不良。因此,北京儿童医院体检中心张峰主任认为,0至18岁的孩子定期体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应1-2周作一次检查;6月龄以内的婴儿每月1次;6月龄以上、1岁以下的婴儿每2月1次;1-3岁幼儿半年1次;3-18岁每年1次。

  儿童体检有重点

  儿童体检重在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体格和智力发育异常。儿童体检有几个特有的项目与重点,像铅含量、微量元素、骨龄、智力水平、听力检测等等。

  其中,微量元素中的铅是惟一的人体不需要的微量元素,影响智力和骨骼发育,造成消化不良、贫血,破坏肾功能和免疫功能等。即使人体内有0.01微克铅的存在,也会对健康造成损害;铁、铜是相辅相成促进发育,增强抵抗力,能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据调查,贫血的孩子往往比同龄正常孩子矮2厘米至10厘米。铁缺乏会降低免疫力,影响认知能力,造成行为怪异、多动;体内的锌低于正常1/2水平的儿童有80%存在严重发育迟缓,孩子要想长高,锌的含量很重要;钙、镁是一对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相辅相成促进发育,钙缺乏、高血钙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引起疾病,因此,钙不能随便补充,必须检测后遵照医嘱补充。据国外最新资料显示,偏头痛与脑内镁元素的缺乏有关;近视的孩子往往体内缺铬,缺铬也会影响免疫力。

  骨龄测定主要是根据X光片分析评判青少年的身高潜力和发展。据科学研究显示,青少年出现骨龄发育提前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高、体型。过去常说,"二十三,蹿一蹿",但现在,有的孩子16岁就不再长个儿,饮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孩子爱吃洋快餐和服用各种营养品,是孩子骨龄发育提前的主要原因。

  游泳前后必做的体检项目 儿童常见疾病及体检的重点孩子接种育苗前应该体检

  第1页导读,年轻的父母总是凭经验、凭肉眼观察判断孩子是否健康,认为只要欢蹦乱跳就没毛病,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体检可以预防"成人病"

  儿童体检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很多成人的疾病其实都始于儿童期,如果从小孩时就开始注意,可以大大降低成年后的发病率。

  肥胖症

  近年来,儿童肥胖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引发小儿肥胖症的原因比较复杂,有遗传、环境、个人体质特点等因素。

  目前,绝大多数小儿肥胖症是由于营养过剩和缺少运动所致。据观察发现,许多成年人肥胖症均始于儿童。肥胖不仅影响人的体态,还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预防肥胖症应从儿童期开始。一般来说,已有肥胖倾向的儿童,每日热量的摄入要控制在5040-6300千焦,其中包括主食200-250克、蔬菜500克、瘦肉类150克、牛奶250克。这样既可保证营养,又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除了注意合理的饮食外 还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帮助孩子消耗体内过剩的热量。

  高脂血症

  儿童高脂血症,往往是在体检测定血脂时才发现的,一般容易被忽视。由于高脂血症是引起中老年人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最危险的致病因素,而成人高脂血症往往是由儿童期发展而来。因此,及早发现儿童高脂血症,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现代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体育活动是预防高脂血症的关键。对单纯胆固醇增高的儿童,应限制食入高胆固醇食物,相应增加植物油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豆制品等。

  高血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成人高血压往往是由于儿童期高血压发展而来的。引起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很多,其中钠盐摄入过多以及肥胖是主要的诱发原因。专家们建议,对易患儿童(家族中有高血压者)应定期检测血压及血脂。在日常饮食中,小儿应避免摄入过多的食盐,并预防肥胖症的发生,必要时适当控制饮食,鼓励儿童多参加体育活动。

  冠心病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也始于儿童期,由于早期血管病变是可逆的,到了晚期则无法逆转。所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必须始于幼儿,定期做心电图检查,尤其对已有高血压或高血脂倾向的儿童,更应采取预防措施,平时要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鼓励儿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既可增加热能消耗,又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紧张度,使血压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被动吸烟会造成动脉壁受损,并可使血胆固醇升高,在孩子体内种下动脉粥样硬化的祸根。因此,吸烟的家长,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应尽快戒烟。

  游泳前后必做的体检项目 儿童常见疾病及体检的重点孩子接种育苗前应该体检

儿童性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我们甚至认为应从孩子出生开始,至少应提前至小学进行。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去亡羊补牢。当宝宝长到5-6岁时,虽然他们还没进入所谓的青春期,但是该懂得他们都已经懂得差不多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对宝宝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位母亲诉说自己6岁的儿子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时,她的儿子让那个女孩脱裤子躺下,自己也脱了裤子骑在小女孩身上,另外一个小男孩在一旁看着。正巧被邻居看到,告诉了这位母亲。

不难想象这位母亲当时的反应。她几乎是气急败坏地要处理这件事。可是在她举起手来要狠狠揍儿子时,她问了一句:"刚才你干什么了?"孩子天真地回答:"我在骑大马!"

这位母亲不知该如何下手了。接下来,儿子还高兴地告诉她,和谁在一起玩,怎么玩的,言谈当中一派天真无邪。这位母亲对我说:"我知道儿子这样做不对,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谈,我该怎么办呢?"儿童的模仿力出奇地强。

该怎么办?首先不能简单粗暴。一个年仅6岁的儿童,对他自己的行为代表的含义是不了解的,他的做法可能源于模仿。所以简单粗暴既不公平,更解决不了问题。谁家孩子这样,家长生气都可想而知,但您应当冷静,仔细想想,他在哪儿看到过别人这样做?有什么人教过他这样做吗?堵住这些渠道。

在儿童时期,电影里的、电视里的、图书画报上的、大人说的做的……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性"的问题也是如此,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完全忽略对他们这方面问题的注意与教育。

2岁的幼儿开始区分男性和女性,3-4岁就可以区别周围人的性别,这是儿童所认识的性别差异是和衣着相联系的。大多数儿童,到了5-6岁已经知道自己的性别是终生不变的。初步明确自己性别的儿童,在平时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喜欢舞枪弄棒、翻跟斗等偏向粗野的活动;而女孩都乐于抱布娃娃、跳橡皮筋等相对文雅的活动。

那么,儿童性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首先,帮助儿童尽早建立和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这是从婴儿期一直到5-6岁之前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婴儿出生就要时刻注意通过语言、非言语等潜移默化的途径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具体做法是,新出生的婴儿如果是一个男孩,就要为他取一个具有男孩特性的名字,让他穿戴男孩服装;如果是女孩就要给她取一个具有女孩特性的名字,让她穿戴女童的服装。当长到1-2周岁时,常常提示孩子:“你是一个男孩”或“你是一个女孩”。购买玩具和组织儿童游戏也要注意到男女儿童的性别特征。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性别身份是终身不变的,他们必须遵守自身性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可是,有的父母特别喜欢男孩(或特别喜欢女孩),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让社会也来接受这种颠倒的性别身份,这有可能造成性别认同障碍。

其次,帮助儿童正确的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消除性神秘的心理。有的专家观察到,婴幼儿也常表现出性冲动,如玩弄生殖器、抚摸外阴等。当婴幼儿出现这些性冲动时,不要责备,更不要打骂,而是要巧妙引导,转移他的注意。5-6岁的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常常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我是从哪里出来的啊?”“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啊?”“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结婚?”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有责任告诉他们基本的事实 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对异性的神秘感自然就消失了。有的父母采取撒谎的方式,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如说“你是从山上捡来的”或是“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有甚者,当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就以责备的口吻说:“不许提这种问题,羞死了”。这样做不仅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许多孩子还会越发感到好奇怪,因而继续作一些无益的探索。更严重的是使孩子得到这样一种暗示——谈论性问题时不光彩的、丑恶的,不能讲也不能问。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把性问题看的过于神秘,对性问题过于敏感,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性心理障碍。

由于孩子青春期的发育明显的提前了,因此,对于青春前期的儿童少年应做好即将到来的剧烈的生理变化的心理准备。重点是让他们了解两性解剖生理的差异,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如月经、手淫、第二性征及两性关系。有的人会担心,儿童少年的性教育会引起性早熟、早恋等不良的性行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证实:性教育不但不会引起性紊乱,而且有助于推迟发生性行为。

最后,对于性别角色的教育,以应当注意培养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如男性应该勇敢、健壮,具备男子汉的气质,在家庭充当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女性则应该讲究漂亮、温柔,在家庭充当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儿童性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我们甚至认为应从孩子出生开始,至少应提前至小学进行。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去亡羊补牢。当宝宝长到5-6岁时,虽然他们还没进入所谓的青春期,但是该懂得他们都已经懂得差不多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对宝宝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位母亲诉说自己6岁的儿子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时,她的儿子让那个女孩脱裤子躺下,自己也脱了裤子骑在小女孩身上,另外一个小男孩在一旁看着。正巧被邻居看到,告诉了这位母亲。

不难想象这位母亲当时的反应。她几乎是气急败坏地要处理这件事。可是在她举起手来要狠狠揍儿子时,她问了一句:"刚才你干什么了?"孩子天真地回答:"我在骑大马!"

这位母亲不知该如何下手了。接下来,儿子还高兴地告诉她,和谁在一起玩,怎么玩的,言谈当中一派天真无邪。这位母亲对我说:"我知道儿子这样做不对,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谈,我该怎么办呢?"儿童的模仿力出奇地强。

该怎么办?首先不能简单粗暴。一个年仅6岁的儿童,对他自己的行为代表的含义是不了解的,他的做法可能源于模仿。所以简单粗暴既不公平,更解决不了问题。谁家孩子这样,家长生气都可想而知,但您应当冷静,仔细想想,他在哪儿看到过别人这样做?有什么人教过他这样做吗?堵住这些渠道。

在儿童时期,电影里的、电视里的、图书画报上的、大人说的做的……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性"的问题也是如此,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完全忽略对他们这方面问题的注意与教育。

2岁的幼儿开始区分男性和女性,3-4岁就可以区别周围人的性别,这是儿童所认识的性别差异是和衣着相联系的。大多数儿童,到了5-6岁已经知道自己的性别是终生不变的。初步明确自己性别的儿童,在平时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喜欢舞枪弄棒、翻跟斗等偏向粗野的活动;而女孩都乐于抱布娃娃、跳橡皮筋等相对文雅的活动。

那么,儿童性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首先,帮助儿童尽早建立和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这是从婴儿期一直到5-6岁之前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婴儿出生就要时刻注意通过语言、非言语等潜移默化的途径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具体做法是,新出生的婴儿如果是一个男孩,就要为他取一个具有男孩特性的名字,让他穿戴男孩服装;如果是女孩就要给她取一个具有女孩特性的名字,让她穿戴女童的服装。当长到1-2周岁时,常常提示孩子:“你是一个男孩”或“你是一个女孩”。购买玩具和组织儿童游戏也要注意到男女儿童的性别特征。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性别身份是终身不变的,他们必须遵守自身性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可是,有的父母特别喜欢男孩(或特别喜欢女孩),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让社会也来接受这种颠倒的性别身份,这有可能造成性别认同障碍。

其次,帮助儿童正确的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消除性神秘的心理。有的专家观察到,婴幼儿也常表现出性冲动,如玩弄生殖器、抚摸外阴等。当婴幼儿出现这些性冲动时,不要责备,更不要打骂,而是要巧妙引导,转移他的注意。5-6岁的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常常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我是从哪里出来的啊?”“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啊?”“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结婚?”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有责任告诉他们基本的事实 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对异性的神秘感自然就消失了。有的父母采取撒谎的方式,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如说“你是从山上捡来的”或是“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有甚者,当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就以责备的口吻说:“不许提这种问题,羞死了”。这样做不仅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许多孩子还会越发感到好奇怪,因而继续作一些无益的探索。更严重的是使孩子得到这样一种暗示——谈论性问题时不光彩的、丑恶的,不能讲也不能问。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把性问题看的过于神秘,对性问题过于敏感,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性心理障碍。

由于孩子青春期的发育明显的提前了,因此,对于青春前期的儿童少年应做好即将到来的剧烈的生理变化的心理准备。重点是让他们了解两性解剖生理的差异,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如月经、手淫、第二性征及两性关系。有的人会担心,儿童少年的性教育会引起性早熟、早恋等不良的性行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证实:性教育不但不会引起性紊乱,而且有助于推迟发生性行为。

最后,对于性别角色的教育,以应当注意培养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如男性应该勇敢、健壮,具备男子汉的气质,在家庭充当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女性则应该讲究漂亮、温柔,在家庭充当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本文Hash:77b1d1ca9cb37937cafbbd153b7a08420a4930cb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