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这三个特点结合在一起,会让孩子感到,他们其实对父母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但不能用主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就采用了被动的方式。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他们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曾奇峰说,“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无异于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曾奇峰强调,这并不是哲学说教,其实是孩子们的切身感受。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更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的。”

  相反,假如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强。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激情却会越来越低。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父母说不,但他们又一直被教育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羞辱父母。

  这会达到目的,因为控制欲望很强的父母,是经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的,他们常发现,孩子的确听话,孩子的确努力,路线的确正确,但好的结果就是不会产生。

  “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呐喊,我讨厌你强势的安排,我要过属于我自己的人生。”曾奇峰说。

  要改善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并且,他强调,父母不要常打着“沟通”的名义,迫使孩子必须和他进行交流,因为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希望有一个隐秘的空间。如果父母太喜欢窥视孩子的所有秘密,那么这孩子势必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空间,这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因为“我”必须与别人拉开一段距离,只有这样“我”才知道,与任何人紧密地黏到一起都会阻碍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曾奇峰说,他有两句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送给所有的父母: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就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好的沟通是健康家庭的一个标志。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假若孩子心中有了不满,但却又被禁止表达,那么他们就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来。

  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被动攻击”,即孩子有意无意地做错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别生气。结果,父母对孩子进行一番攻击,斥责他。这样看上去是父母攻击了孩子,但实际上是孩子内心深处故意惹父母生气。他们惹得父母生气,但因为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所以就仍像是一个乖孩子。

  老师的孩子大考总考砸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武汉中德心理的前院长曾奇峰近日对记者说:“的孩子常生病,教师的孩子不学习,是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的案例。”

  广州薇薇安心理医院的咨询师廖琦赞同这种观点,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学习很努力,一般的小考试成绩一贯出色,但一到了大考试,譬如期中、期末或升级考试,他就总会考砸,很少有例外。

  小勇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就是无法帮小勇提升大考时的“心理素质”,无奈之下,母亲张老师带着儿子来看心理医生。

   子俩见到廖琦后,张老师先发了一通感慨:“我是优秀教师,在区里都很有口碑,我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但就是教不好我自己的孩子,我觉得自己真丢脸。”说完这番话,她用“恨铁不成钢”的看着小勇。小勇的头垂得很低,不肯看妈妈的眼神,也不和心理医生对视。

  听完张老师的一番话后,廖琦请她离开咨询室,留下小勇一对一地做心理咨询。在张老师离开咨询室的那一刹那,小勇的头抬起了一点,廖琦看到,刚才他脸上的那种羞愧迅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倔强的神情。

  “我知道他的那种神情是什么意思。”廖琦说,“我接过多个这样的案例,知道这样的孩子意识上是很羞愧,但内心深处其实埋藏着很多怨恨。”

  孩子

  从小勇的表现看,他好像完全知道父母的苦心。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刻苦学习,还常对父母许愿说,他以后要考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工作,以回报父母的爱。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小勇学习很努力,平时小考成绩很好,但一到大考就不行。

  咨询进行了很多次以后,小勇才终于袒露了他的心声:“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大考考砸后,我心里一开始总先闪过一丝快感,然后才会有丢脸和失败的感觉,觉得又让妈妈失望了。”

  这种一闪即逝的快感是问题的真正所在,原来小勇内心深处其实是不想考取好成绩的。咨询做到最后,小勇承认:“我讨厌他们(父母)一天到晚围着我转,让我烦不胜烦。但我很快会对自己说,你怎么能恨爸爸妈妈呢?他们对你那么好,那么无私,你反而恨爸爸妈妈,你还有良心吗?!”

  他想否认自己对爸爸妈妈有不满,但他最终还是表达了这种不满,大考的考试成绩就是他表达不满的方式,其含义即:“你们不是希望我取得好成绩吗?你们最在乎这个,那我偏偏不考好。但你们别怪我啊,我努力了,肯定是你们教我的方式有问题。”

  这种心理很微妙,和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小勇意识上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心理,他只是隐隐约约地在拿到糟糕的考试成绩后有一丝快感。

  咨询后到最后,廖琦又和张老师谈了几次,最终让她明白,儿子讨厌他们这种“溺爱+成绩”的教育方式,建议他们不要再紧盯着儿子的成绩,试着让他“自生自灭”一段时间。

  结果,小勇接下来的大考成绩很不错,在班里名列前茅,和他平时的考试成绩相当。

  父母期望高易让孩子“被动攻击”

  小勇的案例,是很典型的“被动攻击”。他从不主动对父母表达不满。那么,他意识上就一切都听父母的。父母让他好好学习,他就好好学习;父母要他明白他们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于是他对父母说,他是多么爱他们,多么理解他们的苦心。

  但是,在父母最在乎的成绩上却出了问题,而每次看到大考成绩后的那丝快感,泄露了小勇的秘密。

  小勇这样做,刺中了作为教师的父母的软肋,让他们愤怒甚至感到羞耻,而这正是这个“乖孩子”潜意识深处的目的。他用这种方式,被动地对父母进行了攻击。

  这种案例很多。如果父母以道德自居,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没有控制能力的“坏孩子”,莫名其妙地做一些坏事,被人发现就痛哭流泣,但一转身就又忍不住做“坏事”去了。一些有偷盗癖的孩子,他们家里很有钱,父母给他们的钱也很充足,同时父母也很讲道德,但他们就是常忍不住去偷同学一些很不起眼的财物。而很多名医生的孩子,父母是什么方面的专家,他们就偏偏得那方面的疾病。

  “这些家长常常觉得,自己最骄傲的地方让孩子给嘲弄了,他们为此而感到很深的羞耻,这恰恰是孩子的潜意识希望达到的目标。”曾奇峰说。

  他说,这些案例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三个共同点,对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高,他们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于是希望尽可能完美地安排孩子的一切;第二,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第三,他们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们认为,孩子最好的优点就是“听话”。

父母批评孩子时应该让孩子做出自己的解释

当孩子受到冤枉时,父母还是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强制性地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虽然表面上孩子也许不反对,但在内心里他对爸爸妈妈的权威已经产生了怀疑。

妈妈网育儿专家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言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切不可贸然批评。要俯下身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当自己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造成对孩子的批评不当或批评不符合事实时,那么就更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并且要对孩子表示歉意。

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知道,孩子越是有困难、有错误,他们就越渴望家长的理解和体谅,渴望别人能够听听他们的倾诉。因此,俯下身子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后,再对孩子的错误言行进行分析指正,做出适当的批评,孩子往往能够接受。

让孩子自己决定想做什么

上幼儿园的儿童的父母经常抱怨孩子早上穿衣服时拖拖拉拉。你知道:幼儿园的大门九点钟就会关上。你的任务实际上是准时送孩子到那里。但是孩子是否把头发梳好,穿戴整齐,而且还有时间从容不迫地吃早餐─这些决定你可以交给他。当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时,早上就不再有理由“胡闹”。

小学生最讨厌的是:功课。问题又来了:你家里到底是谁觉得应该负起正确和完整地做完功课的责任,是你还是你的孩子?这责任应该交还给孩子吧。虽然你可以设定他应该何时完成,以及花多少时间来完成。但孩子要把功课做得多整齐、完整、详细和完美则应该让他自己决定。只有这样他才会觉得自己要承担起后果─不论成功或失败。而你自己当然可以随时注意情况,为孩子提供协助、查阅功课,必要时指出错误并和老师保持联络。这样的方式能避免不必要的争权。

无聊的权利

不管孩子几岁,让他负起规划自己闲暇时间的责任!如果你总形影不离地陪伴小宝宝,那么他根本无从认识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若你上幼儿园的孩子事情已经多到需要用日程表,那么受限的不只是你自己,孩子自由发展人格的权利也受到限制。

有些妈妈像是“随时待命的出租车女司机”,把孩子从这个才艺班载到下一个才艺班。孩子被规划的时间越多,这个问题就越常出现:“妈妈,我该做什么?我好无聊!”

孩子有权无聊,但要设法阻止他用看电视或玩电脑来填补每分钟的空当。孩子必须且能够自己负起他无聊的责任。他得自己决定:“我是要四处游荡无所事事,或是想点更好的事来做?”

有时候孩子真的只想无所事事,而父母也应该接受。有时孩子会从无聊中会产生最棒的点子去做有创意的活动、共同的游戏或邻居间即兴相约。

孩子如果能在适合他们的环境中活动是最好的:他们可以在车少的巷弄里自己玩耍,许多孩子也住在这个巷子里,他们可能随时相遇。可惜情况并非经常如此,很多孩子都很少外出玩耍。不过在家里也可以创造出一个孩子可以画画、手工、捏黏土、戏水或喧闹的自由空间。或许因为空间不足孩子不是每天都能这么做,但重点是,在家里也可以偶尔随性做做这类活动,而不是把所有时间都排进固定的才艺课里。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越多,就越容易回答“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你便可以对他说:“你自己决定你想做什么。”

本文Hash:a73ff3f9246338161c8f4b43ea297f80d8396978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