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奖励要把握分寸别在无意中惯坏孩子

导读:现代教育孩子专家都鼓励我们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到付如何去实施呢?一旦对孩子的奖励没把握好分寸就会在无意中惯坏宝宝,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为达目的大吵大闹的小霸王。

任性是怎么来的?

小故事1:

晚上睡觉时间到了,妈妈提醒4岁的晨晨早点上床,可是晨晨还没玩够,就开始大发脾气,拖延时间。妈妈最受不了晨晨这样了,于是就说,如果他能安静下来,就让他再玩半小时。在晨晨妈妈让步的时候,她无意中就是在奖励和强化爱晨晨发脾气的做法,这类行为在今后很可能会再发生。

所以,不要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父母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奖励的做法,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无意中的奖励,将有可能致使孩子形成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任性。孩子一哭闹和发脾气,往往会让父母感到烦躁、生气或者歉疚,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发脾气,一些父母会妥协让步,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任性,养成通过制造父母情绪上的痛苦和烦躁、来让他们让步的不良习惯。

如何面对孩子不良行为?

小故事2:

妞妞5岁了,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她去外面餐厅和亲戚一起吃饭。饭菜上来的时候,因为还有一位重要来宾没到,大家都没吃,等待人到齐了一起用餐。妞妞看着桌上的白灼虾很想吃,就对妈妈说:“我想吃虾,妈妈你给我剥虾仁。”妈妈说:“等一下,我们和大家一起吃。”妞妞顿时大哭起来,奶奶赶紧说:“让孩子吃吧!别等了。”这个时候,妞妞的妈妈有两种选择,但是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

选择一:妈妈为了不让妞妞哭,就答应妞妞,给她吃虾。但是这样做,今后妞妞很可能还会采取类似的做法来达到目的。久而久之养成任性的习惯。

选择二:妈妈温和但是坚定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吃,但是我们要等客人到齐后一起吃。”如果妞妞还是继续哭,妈妈可以让她哭一会,如果不想影响别人,也可以带她出去,让她在外面哭够了再回去。孩子的哭泣,是表达负面情绪的一种做法,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她将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哭泣之外的方式来宣泄情绪,比如用语言表达。

任性的孩子,在父母连续不断地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后,会变得相当有能量、很熟练很有效地控制父母,为了随心所欲达到目的,可能会无休止地喊叫、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只有当她得到想要的东西时,才会停止这些给别人带来紧张和烦恼的做法。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具备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应对,不要为了让自己图一时清净、一见到孩子发脾气就给予满足,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做法,就是打孩子。打孩子不能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只会让不好的情绪越来越多,而且,孩子还会和父母学会以暴制暴,不会通过思考和用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

避免奖励错误的一个有效做法

下面介绍一个避免奖励错误的有效做法,这个做法被心理学家称为“故意忽视”,适用于学龄前孩子发脾气。这一做法的含义是,当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父母不去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把注意力转向别处。比如孩子趴在地上大声哭闹的时候,妈妈在旁边整理书架,做出不关注孩子的姿态。这对于那些想要通过哭闹和发脾气引起父母的注意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孩子发脾气时,如果父母加以责备或者给予关注,就可能在无意中起到奖励这种不良行为的作用。这个时候,可以转过身去,假装专注于其他事情, 如果孩子是在安全的地方,也可以离开房间,直到孩子停止发脾气。此时父母不要和孩子解释、责备,也不用显出很生气的样子。但是,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停止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注。

父母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所有父母的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无一例外地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甚至为孩子的未来作一定的规划。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大学,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其培养成体育健儿,将来能够破世界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有之……总而言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总会与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1)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不要只着眼于孩子的智能与成绩。以孩子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许多评价标准的。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爱好。家长往往从自己的好恶、自我期望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描绘未来的宏图。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出现对孩子期望的攀比心埋。如此,家长的期望往往就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实际,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老师称为最“笨”的学生,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相反,妈妈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很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爱迪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在教育爱迪生的过程中,妈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在实验中让其感受真理和科学的魅力。爱迪生后来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其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密不可分。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实际能力,任何成功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3)适度表达,激发孩子的斗志。父母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期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不是放在嘴边上说说就可以的,要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成人给予的关爱。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父母给予,习惯于等待父母的信息和指令。如此一来,孩子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长久如此,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样,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愿望,被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一 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曰听从却没有实质性的斗志;二是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父母期望孩子这样,可孩子偏要那样,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强烈逆反心理。孩子第一次听父母讲理想的话,可能会斗志勃发,而第十次孩子可能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学业,启发孩子的人生理想,这样的效果要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应该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包括日常的生活料理,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判断、选择,并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承担各种各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父母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所有父母的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无一例外地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甚至为孩子的未来作一定的规划。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大学,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其培养成体育健儿,将来能够破世界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有之……总而言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总会与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1)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不要只着眼于孩子的智能与成绩。以孩子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许多评价标准的。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爱好。家长往往从自己的好恶、自我期望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描绘未来的宏图。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出现对孩子期望的攀比心埋。如此,家长的期望往往就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实际,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老师称为最“笨”的学生,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相反,妈妈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很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爱迪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在教育爱迪生的过程中,妈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在实验中让其感受真理和科学的魅力。爱迪生后来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其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密不可分。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实际能力,任何成功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3)适度表达,激发孩子的斗志。父母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期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不是放在嘴边上说说就可以的,要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成人给予的关爱。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父母给予,习惯于等待父母的信息和指令。如此一来,孩子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长久如此,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样,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愿望,被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一 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曰听从却没有实质性的斗志;二是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父母期望孩子这样,可孩子偏要那样,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强烈逆反心理。孩子第一次听父母讲理想的话,可能会斗志勃发,而第十次孩子可能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学业,启发孩子的人生理想,这样的效果要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应该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包括日常的生活料理,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判断、选择,并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承担各种各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本文Hash:e3ee7b0130af9b2f88807e3fbd9e95e6ffcb689a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