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迁延与慢性腹泻应该做哪些检查?

1.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高倍显微镜(400倍)白细胞>15个,红细胞少量即可临床诊断菌痢;白细胞≤15诊断肠炎。

(2)镜检亦可查见虫卵,涂片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霍乱弧菌。

2.粪便培养对各种细菌,原虫感染可进行细菌学培养。

3.电镜检查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可用电镜检查粪便,明确诊断。

4.大便潜血上消化道出血,小肠、结肠炎变,癌症早期。

5.粪便中还原物质检查阳性显示近端小肠黏膜损伤,双糖酶缺乏,糖吸收不良。蔗糖为非还原糖,结果阴性。

6.粪便pH检查pH<5.5,糖类吸收不良经细菌发酵产生α分子有机酸,导致pH降低,故测定pH有助于糖类消化不良的诊断。

7.右旋木糖(D-xylose)排泄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时,口服木糖后尿中排出量减少。

8.粪便中脂肪苏丹染色阳性有助于小肠、胰、胆汁性脂肪泻的诊断。

9.血清免疫学检查各种抗原抗体免疫学试验有助于各种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诊断,如肥达反应对伤寒、副伤寒的确诊。

10.病毒分离对各种病毒性腹泻具有确定诊断的主要意义。

11.动物接种和动物模型结核杆菌培养困难,一般用动物接种,有利于确诊。

1.X线检查X线在透视下,动态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至肛门,整个消化道的运动功能,形态,有无溃疡,有无占位性病变都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肠套叠,也可获确诊。对急腹症,肠胀气,肠淤血,坏死性小肠炎,肠穿孔,肠梗阻,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钡剂灌肠可鉴别局限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慢性腹泻病例。

2.超声波检查腹部B超对胃肠、肝胆的形态,占位性病变等提供形态学诊断依据。

3.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脏肿瘤,特别是肝脏恶性肿瘤与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很有意义。还可以用于炎性肠病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淋巴瘤和外伤后肠壁血肿的诊断。MRI具有无放射损伤,检查无不适,无并发症等优点,但检查时间长,价格贵,临床只能选择使用。

4.CT检查在小儿腹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用于腹部包块,腹腔脓肿、外伤、肝、胰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纤维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包括3种:纤维内镜,电子内镜及被动式小肠镜。这些内镜具有影像清晰,可以拍照,录像,活检,便于治疗,目前已广泛用于儿科临床。上消化道内镜的适应证为:消化道溃疡,疑及黏膜炎症,呕血、便血,咽下困难和咽下疼痛,急性上腹和右上腹疼痛,反复呕吐,误服腐蚀物或异物。亦可用于介入治疗:止血,扩张狭窄,取出异物。

结肠镜的适应证:下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疑及炎症性肠病,肿瘤监测,炎症性肠病,各种息肉病综合征等。介入治疗:摘除息肉,取出异物,中毒巨结肠排气,扩张狭窄及止血。

内镜检查是一项介入性检查,可以带来损伤及并发症,特别是医院内感染。对患儿也有一定痛苦,因此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检查前后充分做好准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病理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对腹泻的确诊具有决定意义。各种内镜的检查,使活检成为可能,为病理检查提供了材料,使病理与临床密切配合从而得出正确诊断。近年来通过胃肠道黏膜的组织学检查,对以下疾病的诊断取得了很大成绩:非热带性脂肪泻,炎症后肠病,牛奶及大豆蛋白不耐受,嗜酸粒细胞性肠炎,Crohn病,微绒毛包涵体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先天性巨结肠等,通过组织学检查,为疾病 确诊提供了病理诊断。

7.腹腔镜检查可在直视下或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8.剖腹探查对某些疑难病例,内科手段无法确诊,肿瘤不能除外,或者疑及某些外科疾患时,可采取剖腹探查手段,明确诊断,同时也便于通过外科手术予以治疗。

9.呼吸试验自20世纪60年代,临床陆续开展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呼吸试验(breathtest)。这些试验通常经过试餐后收集受试者呼出气,经过仪器对特定成分进行分析测定,达到对临床疾病的诊断目的。由于方法简便,无创伤性,且适合于各年龄组儿童患者,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胃肠病临床,成为诊断胃肠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1)氢呼气试验:

①乳糖氢呼气试验(lactosehydrogenbreathtest):用于诊断乳糖吸收不良。

②蔗糖氢呼气试验:用于诊断原发性蔗糖-异麦芽糖缺乏。

③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氢呼气试验:可用于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正常情况下小肠相对无菌,在某种病理情况下,如盲襻综合征(blindlloopsyndrome),空肠憩室,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后,回盲瓣切除,肝硬化,免疫缺陷等情况下,结肠细菌可在小肠上部生长,引起一系列症状,如腹痛,腹泻,脂肪泻等。本试验有利于上述疾病的确诊。

(2)二氧化碳呼吸试验:

①检测脂肪吸收:14C标记的三油酸甘油酯呼吸试验为检测脂肪吸收不良简便可靠的方法。14C标记的三油酸甘油酯呼吸试验可以鉴别胰腺功能不全与非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脂肪泻。

②检测糖类吸收:应用天然富含13C-乳糖呼吸试验,可以诊断乳糖吸收不良。

③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14C-甘氨胆酸试验可用于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④尿素呼吸试验: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为胃内感染的一种细菌,与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疾病有关。这种细菌含有相当高活性的内源性尿素酶,通过14C-尿素呼吸试验,可以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菌培养及组织学检查对照,其诊断敏感性可达98.7%,特异性可达97.1%。除了用于诊断外,还可以用于抗菌治疗后追踪检查,该试验能准确反映幽门螺杆菌的阴转、复发及再感染,因此可以作为疗效判定及筛选有效药物时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用于临床。

小儿腹泻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小儿腹泻的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肠道菌群分析、大便酸度、还原糖和细菌培养。

2、十二指肠液检查,分析pH值、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肠激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测定十二指肠液的脂酶、胆盐浓度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状况,还可进行细菌培养和寄生虫卵

的检测。

3、小肠粘膜活检是了解慢性腹泻病理生理变化的最可靠方法,必要时还可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吸收功能试验、X线、结肠镜等检查综合分析判断。

诊断注意寻找病因,排出消化道外感染引起的腹泻。先从病史中了解喂养情况、不洁食物史、疾病接触史、食物和餐饮具消毒情况,以区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其次注意发病季节和地区。我国北方3~7月份的腹泻多由于大肠杆菌引起,而8~12月份的病例多系病毒所致。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

小儿迁延与慢性腹泻应该如何治疗?

(一)治疗

迁延与慢性腹泻患儿宜到医院治疗。

1.液体疗法积极做好液体疗法,预防脱水、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2.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因此继续饮食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是有害的。

(1)继续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者应调整饮食,6个月以下小婴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喂2天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或用酸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的热量。6个月以上的幼儿可用已习惯的日常饮食,选用稠粥、面条,并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鱼肉等,但需由少到多。

(3)静脉营养:少数严重病例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应加支持疗法。有条件可采用静脉营养。方案:10%脂肪乳每天2~3g/kg,复方结晶氨基酸每天2~2.5g/kg,葡萄糖每天12~15g/kg,电解质及多种维生素适量,液体每天12~15ml/kg,热卡每天209~376kJ/kg(50~90kcal/kg),通过外周静脉输入。总液量在24h内均匀输入(最好用电脑输液泵控制速度),好转后改用口服。

3.药物疗法抗菌药物应慎用,仅用于分离出有特异病原的患儿,并要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锌、维生素A、C、B、B12和叶酸,同时给予微生态疗法。

(1)肠黏膜保护剂:为双八面体蒙脱石粉。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素细菌性)及迁延性腹泻。该药能吸附病原,固定毒素,然后随大便排出体外,并能加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的修复。

常用有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疗效较好。现今已有国产双八面体蒙脱石粉,也可试用。每袋0.3g,剂量:<1岁,1/3袋,3次/d,餐前30min口服;1~2岁,每次半袋,3次/d;2~3岁,每次半袋,4次/d。>3岁,每次1袋,3次/d。

(2)微生态制剂:目的在于补充肠道正常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

常用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有效品种有: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培菲康)、双歧杆菌(丽珠肠乐)、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链球菌(金双歧)、促菌生、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乳酶生等。其中菌制剂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培菲康)、双歧杆菌(丽珠肠乐)、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链球菌(金双歧)等为双歧杆菌(肠道微生态的主要菌种),列为优选。这些制剂一定要保持有足够数量的活菌,没有活菌的制剂是无效的。微生态制剂即时止泻效果并不好,急性腹泻不要作为常规应用,适用于迁延与慢性腹泻伴有明显肠道菌群紊乱的患儿。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腹泻最好是中西医结合,做到合理用药,可以加快腹泻治愈。

4.非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1)食饵性腹泻:调整饮食,继续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用稀释牛奶或奶制品喂养两天,然后恢复正常饮食,儿童则采用半流易消化食物,然后恢复到正常饮食。

(2)症状性腹泻:积极治疗全身性原发病。

(3)糖源性腹泻:少数是由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多数是由于急性肠炎时较大面积的损伤了小肠微绒毛,造成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吃进去的乳糖不能被消化,在肠内形成高渗物质,引起渗透性腹泻,使腹泻迁延,此时采用去乳糖饮食,病儿可以很快治愈。

去乳糖饮食:有去乳糖奶粉或去乳糖豆奶粉;简易的方法是采用豆浆喂养,100ml豆浆加葡萄糖5~10g,代替牛奶或母乳喂养。

(4)过敏性腹泻:有些患儿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需要考虑蛋白过敏,改用其他含蛋白饮食。

5.中医治疗我国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积 了丰富经验,有较好的效果,常用辨证方药如下:

(1)湿热泻: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症候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水样,肛门灼红,发热,烦闹,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车前子、苍术等。

发热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呕吐:加半夏、生姜。

成药有:葛根芩连微丸、苍苓止泻口服液、双苓止泻口服液等。

(2)脾胃虚寒泻:适用于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与慢性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纳差,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鸡内金、乌梅等。

(3)脾肾虚寒泻:适用于重症难治性腹泻。多见于3个月以下小婴儿伴重度营养不良。

症候表现: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舌淡少苔,脉微弱。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先煎)、红人参(先煎)、苍术、甘草、干姜4g、赤石脂、茯苓、山药等。

(4)脾虚泻:适用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纳差,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山药、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赤石脂

脱肛:加黄芪、升麻。

成药:有启脾丸,香橘丹。

(5)伤食泻: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

症候表现: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溏稀带奶瓣,不消化,味酸臭,纳差,恶心呕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淡黄腻,脉滑数。

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莱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鸡内金等。

成药:有至宝锭,小儿百寿丹,脾可欣等。

(二)预后

积极查明病因,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多数能使病情缓解,逐渐痊愈,但如并发严重感染或属难治性腹泻则死亡率高,如今腹泻多数死于迁延性与难治性腹泻病。

本文Hash:a9a95852dec09d1ef8da6062355cb074ebabe2bc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