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药的三个必知原则

中学生们对如何用药感兴趣吗?答案是肯定的。据美国“健康日”网站10月31日报道,在不久前的用药咨询日上,美国的中学生在10小时之内通过网络提出了约3.6万个用药方面的问题。而在我国,虽然中学课程很少涉及如何吃药的知识,孩子们却越来越像“小大人”,一旦生了病,经常自己找药进行治疗。为了保证安全和有效,对孩子们来讲,有三个用药知识是一定要掌握的。

感冒别用抗生素

在我国,原本是处方药的抗生素通常被称作“消炎药”,并储存在各家各户的小药箱中。很多人得了感冒就吃抗生素。孩子们应该从小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

首先,感冒通常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此作用不大;其次,随意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增加耐药倾向。

如果经过医生的诊断,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应对呼吸系统感染,应该首选口服的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和阿奇霉素,这些药物相对比较安全。磺胺类的抗生素较容易引起过敏;喹诺酮类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会影响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引起关节不适,它们都是青少年应该避免接触的药物。

退烧应选扑热息痛

发烧,对孩子来讲也是常见的症状。有些孩子听说阿司匹林退烧作用强,于是一发烧就找阿司匹林。

其实,当体温低于38.5摄氏度时,不必使用退烧药。只需用酒精擦抹身体即可。如体温过高,孩子还是应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解热。因为青少年如用阿司匹林退烧,可能引起雷氏综合征,导致惊厥、呕吐、昏迷,甚至死亡。此外,对乙酰氨基酚也不宜长期服用,否则易损伤肝脏。如果服药一周都未能有效退烧,就需要前往医院诊治。

吃药躲开酒和茶

很多正在上学的孩子觉得吃药片时喝水十分麻烦,往往将药干吞下肚。其实,吃药还是应该就着温水。一方面,有些药物对胃的刺激性较大,如阿司匹林等,干吞下去可能会损伤食道和胃的黏膜;另一方面,吃药时喝水,药物会溶解在水中,这样便于人体吸收。

此外,吃药前后的几个小时内,应该尽量避免喝茶、牛奶、酒、咖啡、可乐、果汁等饮品,更不能用它们送服药物。茶叶中的鞣酸能和很多药物产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沉淀,这会降低药效,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牛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钙离子,也会和很多药物生成沉淀或螯合物。酒更应该引起注意,即使啤酒中的少量酒精与药物一起进入体内,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例如,服阿司匹林时饮酒,就可能导致肠胃道大出血。

更多关于婴儿幼儿的知识>>

妈妈大本营--精华区>>

我要提问>>

孩子性别教育的三个原则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及早教育。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岁以前是比较好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面对孩子提出的两性方面的疑惑,家长务必正确引导和耐心解释,不要回避或者欺瞒孩子。孩子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等等。这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回避或闪烁其词,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来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观念。父母不能让小孩子从小就产生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孩的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小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子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

家长声音——

这个也担忧,不可思议!这个时候,正是教育男女有别的好时机,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啦,她女儿这么说估计是某个重男轻女的人给她灌输男孩好的关系。我女儿小时候看她爸爸站着,她也说自己要站着上,后来我跟她说你是女孩,女孩是坐在马桶上的,她就知道啦!后来上了幼儿园,回家就说男孩子和爸爸一样是站着小便的,我们女孩子全部都是坐着小便的,说得很平常。

——加宝

我倒觉得小时候这样混在一起比较好,因为没有歪念,呵呵,借这个时机可以让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

我平时挺注意这方面的教育的,所以还特意买了幼儿性别区别的书来给孩子看,现在他基本了解了男女的概念。他说,自己长大了要当爸爸,爸爸长大了当爷爷。

——蛋蛋妈妈

“孩子在幼儿时期,想看父母洗澡、想和父母一起洗澡、看父母换衣服等行为,这是儿童对成人的身体好奇心使然。如果我们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其他事物的探索上。如果我们刻意地回避,孩子就会对我们的身体有更大的好奇心。所以,当孩子有这样的要求时,父母可以应孩子的要求,坦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干涉、调侃或耻笑。如果孩子的这一行为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父母换衣服或睡觉的时候故意闯入,以了解成年人的身体。这样会让孩子认为了解身体是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只能偷偷摸摸,这对孩子的性心理的发展是不利的。”

无意之中看到以上这段文字,觉得很受启发,因此在对待孩子探知两性身体时,我们很少在他面前遮掩,大大方方,顺其自然,孩子反而没有好奇心,觉得很自然。对男女同厕,他只有一种想法:就是男孩子可以看男孩子,女孩子可以看女孩子。

——叶皮皮妈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由想到前阵子,我女儿也出现这种情况,她上厕所时边嚷边做出这个样子:“妈妈,男孩子都是这样尿尿的。”而且还大笑。我引导她说,男孩子是这样的,你是女孩,不应该这样上厕所,男孩跟女孩是不一样的。起先我也有些担忧,因为不止一次 但我装作很不以为然,也不跟她一起笑。过了一段时间,她就不再这样了。我想这只是孩子感觉好奇和有趣,你不特别地去纠正,可能也没事,但如果你一再说,有可能孩子还会故意这样,反而久之会成习惯的。

——彦彦妈

孩子性别教育的三个原则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及早教育。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岁以前是比较好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面对孩子提出的两性方面的疑惑,家长务必正确引导和耐心解释,不要回避或者欺瞒孩子。孩子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等等。这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回避或闪烁其词,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来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观念。父母不能让小孩子从小就产生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孩的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小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子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

家长声音——

这个也担忧,不可思议!这个时候,正是教育男女有别的好时机,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啦,她女儿这么说估计是某个重男轻女的人给她灌输男孩好的关系。我女儿小时候看她爸爸站着,她也说自己要站着上,后来我跟她说你是女孩,女孩是坐在马桶上的,她就知道啦!后来上了幼儿园,回家就说男孩子和爸爸一样是站着小便的,我们女孩子全部都是坐着小便的,说得很平常。

——加宝

我倒觉得小时候这样混在一起比较好,因为没有歪念,呵呵,借这个时机可以让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

我平时挺注意这方面的教育的,所以还特意买了幼儿性别区别的书来给孩子看,现在他基本了解了男女的概念。他说,自己长大了要当爸爸,爸爸长大了当爷爷。

——蛋蛋妈妈

“孩子在幼儿时期,想看父母洗澡、想和父母一起洗澡、看父母换衣服等行为,这是儿童对成人的身体好奇心使然。如果我们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其他事物的探索上。如果我们刻意地回避,孩子就会对我们的身体有更大的好奇心。所以,当孩子有这样的要求时,父母可以应孩子的要求,坦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干涉、调侃或耻笑。如果孩子的这一行为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父母换衣服或睡觉的时候故意闯入,以了解成年人的身体。这样会让孩子认为了解身体是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只能偷偷摸摸,这对孩子的性心理的发展是不利的。”

无意之中看到以上这段文字,觉得很受启发,因此在对待孩子探知两性身体时,我们很少在他面前遮掩,大大方方,顺其自然,孩子反而没有好奇心,觉得很自然。对男女同厕,他只有一种想法:就是男孩子可以看男孩子,女孩子可以看女孩子。

——叶皮皮妈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由想到前阵子,我女儿也出现这种情况,她上厕所时边嚷边做出这个样子:“妈妈,男孩子都是这样尿尿的。”而且还大笑。我引导她说,男孩子是这样的,你是女孩,不应该这样上厕所,男孩跟女孩是不一样的。起先我也有些担忧,因为不止一次 但我装作很不以为然,也不跟她一起笑。过了一段时间,她就不再这样了。我想这只是孩子感觉好奇和有趣,你不特别地去纠正,可能也没事,但如果你一再说,有可能孩子还会故意这样,反而久之会成习惯的。

——彦彦妈

本文Hash:d3f3f3a4a58068389b9da7bc61e43490749ccd5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