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夏季对付蚊子叮咬的4种东西

大蒜:被蚊子叮咬后,可以将一瓣大蒜切开,用它的横切面擦拭蚊子叮咬处,直到感觉有些发热为止。不过皮肤过敏者应慎用。

食盐:把盐直接放在蚊子叮咬的地方揉搓,直到感觉发热、发胀为止。用盐水涂抹叮咬处也可以。

肥皂:蚊子在叮咬的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这种物质会引起肌肉酸痒,使人感觉被叮咬处又痛又痒。而肥皂中含有高级脂肪酸的钠盐,这种脂肪酸的钠盐水解后呈碱性。肥皂的碱性与蚁酸的酸性中和,能迅速消除痛痒。

维生素B1:服用少量维生素B1,或者用维生素B1溶化在洗澡水中洗澡或擦身,也能防蚊。因为蚊子很不喜欢维生素B1的味道,当然避而远之了。

夏天宝宝被蚊子叮咬传播的4种疾病

炎热的夏天蚊虫多了不仅咬得人难受,最可怕的就是这些蚊虫叮咬之后很容易传播四种疾病,这是最让人担心害怕的问题。自然界中能导致人体发病的无脊椎动物也叫医学昆虫。由医学昆虫引起的传染病称为虫媒传染病。危害人类健康的医学昆虫包括蚊、蝇、虱、蚤、蜱、螨等。蚊子可以传播疟疾、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等传染病。跳蚤可以传播鼠疫、斑疹伤寒。虱子能传播伤寒、回归热。白蛉可传播黑热病等。苍蝇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在飞行和停落的过程中边进食边排泄,将一些细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进行机械性传播,污染人们的手、食物或水源而使人感染。其幼虫还能寄生于动物或人的组织或器官,引起蝇蛆病。经蚊子传播的疾病可分为——

寄生虫病1: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疟原虫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单细胞生物。感染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出汗、黄疸、贫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降低、肾功能损伤。脑型疟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

寄生虫病2:淋巴丝虫病

在我国,淋巴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其成虫均寄生在感染者的淋巴系统中。急性期主要出现过敏和炎症反应,以及周期性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大多发生在小腿内侧及内踝上方,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有时可形成脓肿。当成虫寄生于精索、附睾和睾丸附近的淋巴管时,还能引起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全身症状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进入慢性期后(通常见于反复感染的病人)可致淋巴管腔狭窄或阻塞。

病毒性疾病1:乙脑

乙脑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吸血昆虫蚊子叮咬感染健康人。夏秋季节儿童多发。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如嗜睡、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病毒性疾病2:登革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在我国海南、广东南部和台湾常有流行。典型的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2~7天,起病急,畏寒高热,可伴有剧烈头痛及眶后痛、背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颜面潮红、眼睑浮肿及结膜充血,全身可见斑丘疹。同时可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不典型的登革热只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登革出血热多见于14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主要区别是有出血倾向。

登革热一般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病死率极低。而登革出血热则病死率较高,决定其预后的关键在于是否早期积极治疗。

防蚊的主要措施

1.搞好环境和居室卫生,消灭和控制蚊虫孳生地。例如清除杂草、填平水坑,将盆、桶等各种能够积水的器皿倒置等。

2.采取避免蚊虫叮咬的措施,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3.室外作业者需穿长袖衣和长裤。

一起来看看夏季3种天气的自护提醒

夏季里,一些极端的天气也许会给宝宝带来伤害,比如炎热、暴风雨、台风等。爸爸妈妈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预防的措施,做好防范准备。

第1种:电闪雷鸣时

夏天的雨以暴风雨居多,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暴风雨往往又伴随着打雷和闪电,给我们的曰常生活带来危险性。如果有雷电,就有遭到雷击的可能性。此时待在户外,危险性就更大。因此,带宝宝出门前,特别是去比较远的地方时,要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自己所要去的区域的天气状况。

如果在户外

观察天空,是否有黑暗的云层、闪电、刮风。不要等打雷下雨了才急忙找地方避雨,看到云层变低(比如变黑、变厚),就要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最好的躲避雷电的地方是到一栋坚固的建筑物里或者客车、轿车上,车窗一定要关闭,不要离开汽车。避免停留在小棚、野外、露天看台等场所。

如果周围没有庇护场所,也要注意远离树木,在开阔地要蹲伏在地上,与树木保持两倍树高以上的间距。两脚并拢,两手捂住耳朵,避免雷声对听力造成损伤。

如果父母、孩子是和很多人呆在一起,每个人之间要相隔2米。

远离自来水及自来水管,因为水和水管都是导电体。这时候游泳、跋涉、潜水都是不安全的,也不要站在水坑处。

避免接触金属物品。远离晾衣绳、栅栏等物,如果父母和孩子身上背有背包,也要取下背包,因为背包上多半含有金属配件。如果已回到屋内,一定要等到最后一次闪电或雷声响30分钟后,才能出去户外活动。

如果在室内

不要用自来水。水是导电体,因此,在打雷闪电的时候,不要冼淋浴、洗手、洗碗或者洗衣服。

不要使用有线电话,闪电可能击中户外的电线,导致触电。也不宜使用手机,雷电产生的电波可能击中手机。

不要使用电器设备,比如电视、电脑或者其他电器,并且把插头拔下,保证安全。

不要靠近窗户、门,不要走到阳台上。

如果有人遭到雷击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受到雷击的人身上瞬间带电,因此其他人救护时,要戴上绝缘手套或用其他绝缘物接触受雷击者的身体,将其平放在干燥的地方,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第2种:狂风呼啸时

及时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关于强风暴的预报消息,做好抗风准爸。风暴到来之前,首要工作是检查房门、窗户、屋顶是否牢固并关闭,如有损坏要修理,或临时把窗门钉死。室外天线要收回室内。家中爸好手电筒(装好电池)等照明工具,贮好清水,爸好粮食和不易变质的食品,以防停水、停电和交通受阻。准备好急救药品,预防不测。

刮风期间若正在行路之中,要注意瓦片、玻璃、木条等物从空中落下,还要随时留意路上是否有被吹断的电线,不要踩电线电缆,要绕道行走。

沿海,警惕台风

每年夏季,沿海地区都要遭受台风的袭击,台风所到之处,“杀伤力”极大。因此,住在沿海地区或要带孩子去海边旅游的爸爸妈妈要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有无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出现。

台风到来之前:

制定一个灾害预防计划,保证每个人都知道一旦台风到来,应该到哪里去躲藏,也要给宝宝教授简单的安全常识。

在家里和汽车上都准备一个灾害预防包,包括一个急救包、罐装食物、开罐器、瓶装水、装好电池的收音机、手电筒、防护服以及如何关闭电源、气源、水阀的提示。

台风过程中:

待在屋里,将门和窗户关好。如果你们一家人乘坐在汽车上,不要试图跟台风赛 ,要迅速离开汽车,躲到附近坚固的建筑物里去。如果在户外,要尽量躲藏在沟渠中或者可以容身的低矮地方,平躺在里面。

远离掉下来的电线或者破损的建筑物。

第3种:骄阳似火时

孩子们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约为大人的3倍。然而,孩子的皮肤内防护紫外线穿透的黑色素却很少,因而很容易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灼伤。而且,紫外线的损伤是一个不断加重的过程,它是有“记忆”、会累积的。小时候接受紫外线过多,虽然一时看不出来,但它的危害会累积下来,在长大之后体现出来,出现色斑、皱纹,患皮肤癌的概率也会提高。

外出之前的预防措施

户外活动可选择在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5点以后,以保证孩子在温度相对低的时间出来活动。即便在这些时候,也尽可能让孩子在树阴下玩耍,避免阳光的暴晒。不做剧烈运动,以防孩子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随时转移位置。特别是带着还不会走路的小宝宝出来玩,要随时注意调整童车的位置。因为太阳在不停地移动,光线也会随之变化,原来晒不到的地方,过一会儿就有可能就被太阳晒着了,随时调整童车的位置可以避免太阳直射宝宝。

给孩子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质地或真丝质地的衣服,颜色尽量浅一些,这样不至于吸收太多的热量,款式要宽松,便于透风。特别是在夏日的中午,外出时要给孩子戴宽檐、浅色遮阳帽,撑上遮阳伞,穿透气性良好的长袖薄衫或长裤。由于紫外线也会损伤孩子的眼睛,所以,不要忘了给孩子准备一副遮阳镜。

使用防晒护肤品。孩子外出活动时,特别是去水边或游泳池,身体暴露的部位如脸、耳、四肢,应涂上婴儿专用防晒露,6个月以上的孩子即可使用。当孩子从水中上来后,一定要马上擦干身上的水珠,随后即披上浴巾。因为湿皮肤比干皮肤更容易让紫外线穿透,使紫外线加倍被吸收。

防晒霜被皮肤吸收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在出门前20分钟到半小时涂抹是比较适宜的时间。

即使在阴天或雨天依然有部分紫外线穿透到地面,仅是比有日光的时候强度低一些,所以仍要做好防晒工作。

晒伤后的急救措施

轻微的晒伤,皮肤会出现红、肿现象及刺痛的感觉,此时要帮孩子擦些痱子粉或用冷毛巾敷,以减轻不适感。轻微晒伤快则两三天即痊愈,慢则需一个星期才会好。

严重的晒伤,皮肤除了出现红、肿现象,还会有水泡,且有严重的热痛感。这时一碰到皮肤,孩子马上会喊痛。此时暂不要为孩子换衣服,以免弄破水泡,并立即到医院诊治。

孩子晒伤之后,除了用药治疗外伤,应让孩子安静休息,多喝水,以补充失去的水分。另外,不要让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本文Hash:be7e80412f0876887d4b11bcdf54cbe687adf47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