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注意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在座的一定也有所体会,一个习惯养成了,往往就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好习惯是一辈子的,坏习惯也是,所以,在教养孩子时,要特别注意他习惯的培养。我们的孩子很小,还没有性格可言,也没有理智可言,什么在支配他的行为,除了生物本能的反射,就是习惯,习惯会使孩子的很多的行为成为自然而然的东西,好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坏的行为也是,父母都是成年人,做事情时,习惯的支配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也受到你理性、思维的支配,而孩子不一样,他没有足够的知识构成支持他来进行思考和判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依循着习惯来做的,所以,习惯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和一种思维方式,对一种习惯的培养往往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习惯几乎可以说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是种子,而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他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关心孩子从小的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一种或一些好的习惯是怎么培养的呢?这就关系到一个习惯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习惯是一种固定的、重复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叫“动力定型”,所以,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习惯,限制孩子不良的习惯,就从孩子平时一点一滴的行为去着手。强化宝宝好的行为,限制和淡化宝宝不良的行为,在宝宝还没有掌握意识时就用“强化――形成反射――形成习惯”的方式来引导宝宝走好培养良好性格的第一步。

  孩子还很小,爸爸妈妈可能会因为说这些有点早,但是这时的孩子刚刚懂得交流,刚刚能从外部获得信息,夸奖了知道高兴,批评了知道要哭,而他自身的价值观念还是空白,这样的阶段,正是爸爸妈妈们强化宝宝的某些行为,帮助他形成习惯的开始阶段。

注意培养孩子诚实的好习惯

注意培养孩子诚实的好习惯

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中,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等待着家长和老师去发现和挖掘,往往这些万众期待的第一次都将有掌声和鲜花的陪伴,但还有少许的第一次不在家长和老师的“绘画”范围内,而这些第一次往往好坏参半,好则在白纸上添上一抹色彩,不好则变成一个小小的污点。那这个污点能不能抹掉,则要看大人是怎么看待的了。

曾经在培养幼儿好习惯》这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四岁的小姑娘,有一天从幼儿园拿回来一个小的塑料拼装玩具。她从口袋里拿出时很开心,妈妈看见了立即说“你是不是在幼儿园玩的时候玩高兴忘了放回去,就带回家了?”她说是小朋友送给她的。妈妈没有深究,只是让她第二天将玩具还给人家。可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妈妈居然又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另一个小玩具,无论怎么问她都不说是怎么到她的口袋里的。爸爸生气了,将她关到阳台上,她哭了许久也无人理她,只好承认是拿了幼儿园的玩具。爸爸妈妈严厉地批评她,告诉她幼儿园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都不许私自拿回家,这个行为是不对的,而且做错了事,说谎则更不对。

其实,这个小姑娘只是在犯了一个她不知道是错误的错误。把自己喜欢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错了吗?跟爸爸妈妈说谎时因为面对他们的责骂感到害怕而自我保护,就算知道诚实诚信,当时也会忘光;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也就是因为喜欢,想自己也同样拥有,而这种拥有在成人眼里是错误的想法。小姑娘的妈妈做法是对的,但对幼儿的评价则不太妥当。因为幼儿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幼儿只不过把心中所想讲了出来,而这个“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害怕大人的责骂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对于幼儿的第一次“犯错”成人可以尝试说服教育而非责骂教育。

班上一个叫涛余的男孩子在中班也曾发生过上述的事情。他将小朋友柜子里的文具带回家,说是小朋友送给他的。第一次他的妈妈相信了他,到第二次的时候,面对他说“同学送的”产生了怀疑,和老师取得联系后,经过调查才得知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问原因,他说“我喜欢呢,我也想要呢”。妈妈很生气,当着老师的面就打孩子耳光,还生气地责怪涛余“你这么小就偷东西啊,妈妈告诉过你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犯了错还说谎,以后长大了怎么办?”也许是当兵的缘故,性格豪爽的妈妈在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的情况下狠狠的批评、责怪他,严厉而肯定的语言强化了孩子的错误。

其实,面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父母大可不必这么激动,打、骂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虽然孩子的发展和父母原先设想的有一点点违背。什么是小偷?什么是说谎?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根本就分不清,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反复强调孩子的“小偷行为”和“说谎行为”而不耐心和孩子沟通讲道理的话,那“小偷”、“说谎”两个贬义词就会被家长强化。而且,孩子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遇到孩子不诚实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不能想追求真理那样较真,在“澄清事实”上钻牛角尖,这样会引起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适宜的方法是家园齐心协力、集中注意力做好善后工作,平时利用有利时机跟孩子有好沟通,找一些典型的事件将给孩子听,让其在适宜的时候明白诚实的道理,从而可避免孩子的再次犯错。

对错是判断事物正误的是非 标准,好坏是判断人品高低的道德标准。作为孩子孩子的父母和老师,要善于对待孩子遇到的第一次,好则表扬,错要循循善诱,因为培养幼儿不说谎,养成诚实的好习惯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和心愿。

注意培养孩子诚实的好习惯

注意培养孩子诚实的好习惯

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中,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等待着家长和老师去发现和挖掘,往往这些万众期待的第一次都将有掌声和鲜花的陪伴,但还有少许的第一次不在家长和老师的“绘画”范围内,而这些第一次往往好坏参半,好则在白纸上添上一抹色彩,不好则变成一个小小的污点。那这个污点能不能抹掉,则要看大人是怎么看待的了。

曾经在培养幼儿好习惯》这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四岁的小姑娘,有一天从幼儿园拿回来一个小的塑料拼装玩具。她从口袋里拿出时很开心,妈妈看见了立即说“你是不是在幼儿园玩的时候玩高兴忘了放回去,就带回家了?”她说是小朋友送给她的。妈妈没有深究,只是让她第二天将玩具还给人家。可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妈妈居然又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另一个小玩具,无论怎么问她都不说是怎么到她的口袋里的。爸爸生气了,将她关到阳台上,她哭了许久也无人理她,只好承认是拿了幼儿园的玩具。爸爸妈妈严厉地批评她,告诉她幼儿园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都不许私自拿回家,这个行为是不对的,而且做错了事,说谎则更不对。

其实,这个小姑娘只是在犯了一个她不知道是错误的错误。把自己喜欢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错了吗?跟爸爸妈妈说谎时因为面对他们的责骂感到害怕而自我保护,就算知道诚实诚信,当时也会忘光;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也就是因为喜欢,想自己也同样拥有,而这种拥有在成人眼里是错误的想法。小姑娘的妈妈做法是对的,但对幼儿的评价则不太妥当。因为幼儿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幼儿只不过把心中所想讲了出来,而这个“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害怕大人的责骂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对于幼儿的第一次“犯错”成人可以尝试说服教育而非责骂教育。

班上一个叫涛余的男孩子在中班也曾发生过上述的事情。他将小朋友柜子里的文具带回家,说是小朋友送给他的。第一次他的妈妈相信了他,到第二次的时候,面对他说“同学送的”产生了怀疑,和老师取得联系后,经过调查才得知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问原因,他说“我喜欢呢,我也想要呢”。妈妈很生气,当着老师的面就打孩子耳光,还生气地责怪涛余“你这么小就偷东西啊,妈妈告诉过你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犯了错还说谎,以后长大了怎么办?”也许是当兵的缘故,性格豪爽的妈妈在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的情况下狠狠的批评、责怪他,严厉而肯定的语言强化了孩子的错误。

其实,面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父母大可不必这么激动,打、骂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虽然孩子的发展和父母原先设想的有一点点违背。什么是小偷?什么是说谎?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根本就分不清,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反复强调孩子的“小偷行为”和“说谎行为”而不耐心和孩子沟通讲道理的话,那“小偷”、“说谎”两个贬义词就会被家长强化。而且,孩子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遇到孩子不诚实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不能想追求真理那样较真,在“澄清事实”上钻牛角尖,这样会引起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适宜的方法是家园齐心协力、集中注意力做好善后工作,平时利用有利时机跟孩子有好沟通,找一些典型的事件将给孩子听,让其在适宜的时候明白诚实的道理,从而可避免孩子的再次犯错。

对错是判断事物正误的是非 标准,好坏是判断人品高低的道德标准。作为孩子孩子的父母和老师,要善于对待孩子遇到的第一次,好则表扬,错要循循善诱,因为培养幼儿不说谎,养成诚实的好习惯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和心愿。

本文Hash:9c5fd22f93d395ae5e343ee97dc7811b98c456f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