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在中美洲有一个小国叫危地马拉,是个贫困国家。2009年危地马拉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848美元。美国的和平队经常派自愿者去那里服务。自愿者们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危地马拉人民提供了医疗、教育、农业生产等很多方面的帮助。可是有的时候自愿者的服务还会超越他们的初衷,为所有的人都带来不同反响的体验。

美国的媒体上曾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危地马拉的格拉纳多斯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学校舍。在环绕四周的简易房中间,小学校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和橘黄色的外墙显得格外得醒目。不过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美国和平队队员劳拉•卡特纳和孩子们亲手搭建起来的。现在它已经成了一个保护环境的样板。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劳拉来到危地马拉以后,发现那里到处都是废弃的塑料瓶和各种不可降解的垃圾,却没有一个回收的办法。劳拉还注意到她服务的那个村庄里小学校舍只有屋顶却没有四壁,不管天气好坏,孩子们都要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上课。于是劳拉就想利用回收的塑料瓶来做点儿什么。她发动了村里的大人和孩子四处收集塑料瓶和塑料袋,再组织他们把塑料袋填充到塑料瓶里去。瓶子收集得多了以后,他们就用铁丝网把瓶子一点一点垒放起来,做成四面墙壁,然后抹上水泥涂上油漆。就这样一个色彩鲜艳、轻巧坚固的校舍便建成了。

这样一间教室一共用掉了6000个塑料瓶,及自愿者和当地居民几千个小时的时间。看着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听他们在新建的校舍里朗朗的读书声,劳拉觉得开心极了。因为她不仅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真正的教室,更重要的是给当地的村民和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体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机会。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起中国的环保现状。中国的人口是危地马拉人口的一百倍,由此推算中国人消耗的能源和制造的环保垃圾至少也是危地马拉这个小国的一百倍。那么,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紧迫性应该也是危地马拉的一百倍。

的确,走遍中国,只要有人口流动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对环境的破坏。就说废弃的瓶瓶罐罐和塑料袋吧,无论是在铁路沿线,还是街道两旁;无论是在江河湖海的岸边,还是水里;无论是在树梢上石缝里,还是居民住宅四周;无论是在行人如窒的公园里,还是荒无人烟的山野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被人丢弃的饮料罐、塑料瓶和塑料袋,捡不胜捡。

有报道说,在中国仅瓶装水消耗量一项,在过去的十年中就翻了一番。现在的中国人每年要消耗210亿升瓶装水,假如按每升水可灌4瓶水来计算,仅瓶装水一项,每年就会产生840亿个塑料水瓶。

更糟糕的是塑料瓶装饮料仅占中国人所消耗的各类饮料的30%,另外的那70%包括了金属罐、玻璃瓶还有纸罐,大多数也都属于非降解性,或者低降解度的材料。

如果我们粗略推算一下,就会发现在中国每年仅因为饮料类产品而产生的环保垃圾总数就不止2520亿了。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相应的回收机制,用不了多久,属于中国的那片地球就可能被这些不可降解的垃圾所埋没。

自从1970年美国发起“地球日”运动,40年了,每年的4月22日这一天,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会做各种各样与环保有关的事,以表达自己为保护地球而努力的心愿。

从1991年开始,中国也开始参与了这个保护地球家园的国际化运动。可是地球这个已经快被人类消耗殆尽;已经异常脆弱的星球,她需要的不是一年一天,而是一年365天不间断的保护。

好在现如今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些中国人 的生活宗旨,尤其是在中国的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说是越来越强了。中国有14亿人口,而在地球上生存的共有60亿人。只有当地球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自愿从我做起时,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地球,才会成为可能。

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家长们都有责任,也完全可以胜任,从小教育孩子,并利用身边的每一个机会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惜属于他们的地球。

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从小做起

你的孩子满半岁了,或快一岁了,我们看到他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看到他能和爸爸妈妈交流了,夸奖他知道笑了,批评他时也会知道不高兴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任务就越来越多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样就是我们可以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了。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在座的一定也有所体会,一个习惯养成了,往往就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好习惯是一辈子的,坏习惯也是,所以,在教养孩子时,要特别注意他习惯的培养。我们的孩子很小,还没有性格可言,也没有理智可言,什么在支配他的行为,除了生物本能的反射,就是习惯,习惯会使孩子的很多的行为成为自然而然的东西,好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坏的行为也是,父母都是成年人,做事情时,习惯的支配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也受到你理性、思维的支配,而孩子不一样,他没有足够的知识构成支持他来进行思考和判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依循着习惯来做的,所以,习惯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和一种思维方式,对一种习惯的培养往往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习惯几乎可以说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是种子,而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他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关心孩子从小的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一种或一些好的习惯是怎么培养的呢?这就关系到一个习惯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习惯是一种固定的、重复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叫“动力定型”,所以,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习惯,限制孩子不良的习惯,就从孩子平时一点一滴的行为去着手。强化宝宝好的行为,限制和淡化宝宝不良的行为,在宝宝还没有掌握意识时就用“强化——形成反射——形成习惯”的方式来引导宝宝走好培养良好性格的第一步。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据美国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那么在孩子0至2岁这个阶段,家长应注意发展孩子的那么能力呢?第一阶段:零至六周。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身体的接触,需要爱和温暖。如果母亲能在这个时候喂养母乳,对孩子笑、说话、唱歌,目光要有接触,更能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关系;第二阶段:六周至五个月,接触环境。继续给婴儿爱和关心,经常拥抱。若婴儿表现出不开心,照顾者要有回应。同时可以让婴儿趴在地上,借此练习抬头及加强视觉能力。在婴儿头部左方距前大约十二寸处挂一个会转动的风车,用几种颜色的球体组成,或用不同颜色的做成各种动物,帮助婴儿集中注意力,学习用眼追踪物件,对以后发展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第三阶段:五个月至两岁,发展智力。多带孩子接触世界,并和孩子交流心得;帮助孩子社交,联系其他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一起玩,也鼓励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谈。这些训练,肯定会为您的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至少要从孩子认字开始。其实不必如此教条—现代父母讲究的是在孩子幼儿时期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由妈妈带着“读”书—妈妈抱着他一起翻看图书,同时讲述书中的故事,使孩子在听的同时,领悟读书的乐趣。据专家介绍,这项活动可早至从孩子一岁前开始。另外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每天 定一个时间(当然,时间由短到长,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点),由爸爸或妈妈和孩子一起看书、讲书,还可以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咱们去书里找答案”“咱们看看书上怎么说”让孩子产生对书的浓烈兴趣,使读书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之,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让幼儿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实习编辑:徐素秋)

本文Hash:ad86a50f5967f215ba03e64b732e766db09ccc67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