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孩攻击他人的心理分析和对策

  第一周,妮妮会经常“欺负”1岁半的囡囡,有时候走过囡囡身边时突然狠狠地掐一下囡囡的胳膊;有时候,她会走过去在囡囡的脑袋上用指甲狠狠的抠。1岁半的囡囡因为语言表达还不是很好,总会哇哇大哭,然后指着自己的痛处说:“痛痛!”

  第二周开始,由于小盆友增加,发现,妮妮与其他孩子之间抢夺玩具和图书的情况比较多,有时候是妮妮抢别人的东西,有时候是别人抢妮妮的东西,但是,很明显,每次争夺的时候,总会出现争吵甚至动手的场面。好在大部分情况都被老师观察到,并提前制止了。

  就在前天,妮妮发现宁宁手上的书,就想去拿,但是宁宁不肯,妮妮一着急,竟然在宁宁的手臂上连咬了两口,宁宁立刻委屈得掉眼泪,手臂也肿起来了。当天傍晚,妮妮父母特意留下来带着孩子向对方父母赔礼道歉。谁知,第二天中午时分,宁宁想看妮妮手中的书,刚想伸手去拿,妮妮又扑上去咬了一口。这下,宁宁妈妈也生气了,因为妮妮下口实在太“狠”了! 后来和妮妮妈妈深入沟通以后,发现妮妮在之前的集体生活中也有攻击他人的行为,在家里也会咬妈妈,而且咬过以后没有一点愧疚感。我们也观察到,孩子在汇乐园“欺负”过其他孩子后,就若无其事地走开,如果师不把她叫过来,她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为什么3岁的小女孩会有如此多的攻击性行为呢?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这么狠心呢?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和妮妮妈妈深入沟通后,了解到妮妮的妈妈在2岁之前都自己带孩子,2岁后妮妮的集体生活经历如下:

  1、 妮妮在2岁后被送到一家倡导爱和自由的家庭式教育机构,机构实行混龄,2至9岁的孩子都放在一起,耳濡目染学会了打人。

  2、 大概大半年后,妮妮又去了一家幼儿园,在那里曾与班上最调皮的全托小男孩在一起,和那个小男孩之间经常互打,并出现了咬人的现象。

  妮妮爸爸妈妈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据妮妮爸爸说,自己经常会有缺乏安全感。后来,妮妮爸爸受邀来做了一个沙盘游戏,沙游显示,妮妮爸爸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母亲的关爱,所以妞妞出生后就特别关爱,甚至对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比较难把握;同时,妮妮爸爸严重缺乏安全感,这种心态可能也潜移默化传递给了妮妮。

  分析:

  一、 成也“爱和自由”,败也“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是蒙特梭利提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原本这是一种提倡正面管教的理念,但遗憾的是,传入中国后,被有些人全盘接受并刻板执行。结果,爱和自由被放大化,被绝对化,从而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作用。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期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受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影响。一般来说,童年生活经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我们对于消极的影响往往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全盘接受,一是全盘否定。而很少有人会选择取父母之精华,弃父母之糟粕。因此,许多成人由于自己的童年生活缺乏爱和自由,所以会特别关注孩子“爱和自由”的需求,而忽视孩子身心发展需不需绝对的自由。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越是年幼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较低,身心发育不完善,是非判断能力差,选择能力弱,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去选择,她的选择往往是错误的或者是影响他人的。这时候,自由的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作为师长,其实还是有一个作用,是引导。我们需要帮孩子引导一个方向,再让孩子去选择。可见,给孩子爱,是需要绝对的。父母和老师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去爱孩子,在引导孩子的时候,才会站在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被许多制度和规章的条框所限制。而给孩子自由,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由肯定是要受限制的,这个限制的尺度因为孩子的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

  爱和自由最大的原则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但这个大原则具体落实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时,却不一样。

  比如,让孩子在游泳池里玩水,8岁的孩子在浅水区套个游泳圈可以让孩子自由地玩,但是2岁的孩子呢,即使套了游泳圈,成人也是需要时刻陪在孩子身边。

  再比如,5岁的孩子可以自由地上下楼梯,老师只需要眼睛注视就可以了,而让3岁左右的孩子上下楼梯的时候,老师不仅仅需要注视,而且需要引导和保护。因为3 岁的孩子上下楼梯时缺乏平衡感。那么如果让3岁的孩子和6岁的孩子一起上下楼梯而无老师帮助,很有可能出现6岁的孩子因为推拉而伤害到了3岁的孩子。

  二、 成也“混龄”,败也“混龄”

  混龄教育是这几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助于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从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但遗憾的是,孩子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善,认知水平不高,从而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孩子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会特别地多,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

  试想一下,一位 5岁的孩子看到一位2岁的孩子时,她不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比2岁的孩子强而特别照顾2岁的孩子。相反,她会希望公平,让2岁的孩子做和自己一样的事情,当她发现2岁的孩子有特权时,她会嫉妒。如果老师不引导,完全让孩子自由解决,那么冲突就产生了。冲突产生时,2岁的孩子就有可能在身体和心灵上受到伤害。比如,5岁的孩子会打她,拧她,有时候,甚至表面上好好的,但偷偷地欺负2岁的孩子,如果2岁的孩子不会表达,老师根本就不知道或者不引导,那么,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就会陷入无助的恐怖场景当中。

  过早接触没有引导社交规则的集体生活,让孩子提前接触了弱肉强食的社会残酷性,孩子在受欺负的过程当中,因为极端的无助而陷入恐惧当中,从而积蓄了许多的愤怒,这种愤怒的情绪在其他社交场景中,如果遇到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孩子,就有可能通过“欺负他人”的形式爆发和发泄。

  妮妮的情况,有很大因素就是因为曾经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积蓄在心中的愤恨相当的多。我们发现,她在新的环境当中缺乏安全感,老师走近时,会不由自主地后退(可见,对老师不信任);老师想去抱抱她的时候,她的身体是僵硬而抗拒的;老师想和她说话的时候,她的神情是左顾右盼的。对于我们来说,要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只有老师放下架子,主动与妮妮去亲近。

  再比如说,5岁以上的孩子知道嘲笑他人,捉弄他人,并会从嘲笑他人捉弄他人中获得快感,如果嘲笑和捉弄的人是同龄人,对方马上会反击,嘲笑和捉弄他人就不是那么容易,如果5、6岁的孩子与2、3岁的孩子在一起,偶尔有一次,大孩子因为捉弄小孩子而获得了快感,没有并成人发现,大孩子就有可能偷偷地再次捉弄小孩子,那么,对于小孩子来说,将长期陷入无助和恐惧的境地中。

  可见,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自由和受保护的尺度也不一样。我们成人知道这个原则,也会灵活使用这个原则,但是孩子不知道。可见,年龄跨度很大的混龄,如果老师不加引导,不见得是好事。

  建议:

  建议一:

  帮助孩子排解掉负面情绪由于孩子欺负他人时的“狠”劲,可见孩子的愤怒和仇恨心理,这种心理必须要有一个出口发泄掉,孩子的心灵才会变得更加纯净。

  在家里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狠打充气动物,沙包来发泄负面情绪;游泳,游泳会让人又有一种回到母亲子宫的感觉,温暖而舒适,从而达到情绪的放松和正能量的补充;按摩,也是放松身心的一种好方法,妈妈不妨每天可以给孩子按摩一会;培养兴趣爱好,让孩子拥有一些兴趣爱好,可以转移孩子许多注意力。比如3岁的女孩可以开始教她唱歌,接触一些小乐器,舞蹈,骑自行车等;

  建议二:给孩子自由,同时要建立规则

  给孩子太多自由其实把孩子推向了无规律的生活。孩子越小越需要家长老师给孩子一个选择的范围。就好像把年幼的孩子放在池塘里养,等孩子大一些,再放到湖里,再长大,才放到大海里。一下子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她反而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看起来很有主见,其实有些有主见是执拗的表现。真正的主见是讲道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不讲道理的执拗。比如妮妮,明明困得不行,让她在寝室睡觉,她会说我睡不着,我睡不着的。让她下楼后,她又会装得很可怜的说,“我要去睡,我困死了,眼睛都睁不开了”。这明显让人感觉,她是在享受控制成人的快感。如果孩子感受到控制成人的快感,她的执拗心理其实得到了强化,结果就是成人讲话,孩子不愿意倾听。可见,当孩子做了一件事情时,虽然孩子可能自己也会有情绪,我们成人也要表达我们的情绪。在倾听孩子情绪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让孩子学会倾听我们的情绪,这样的交往才是平等的。

  建议三: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思想

  3岁左右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因为争夺物品而出现的冲突会特别多。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比如,自己想玩别人手中的东西,要会说:“我想玩你手中的玩具,能给我玩一下吗?”如果对方不愿意,可以说:“我们一起来玩这个东西,怎么样?”如果对方还是不愿意,可以说:“你玩好了给我玩行吗?”也可以说:“我给你玩这个,你的东西让我玩一下好吗?”方法是多样的,要让孩子学会试试各种方法。 如果别人抢了自己的东西,孩子需要说:“我不喜欢你抢别人的东西,你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你想玩,我可以让你先玩,但是你必须要征得我的同意。”“你抢了我的东西,我非常不高兴。现在,我不想再给你玩我的东西了。”“如果你还要抢我的东西,我要告诉老师了。”

  建议四: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当孩子发生打人咬人的事件时,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只需要坚定地告诉她,不可以。而且要让她知道成人的态度。(因为她现在严重伤害了他人,这时候,只有规则,没有自由。)然后要教她用语言和行动向其他小朋友表示友好的方法。父母要告诉她,你把小朋友咬伤了,你去向小朋友道歉。你可以教她道歉的方法,示范给她看。然后让她自己走过去,自己去说。这种道歉才会是有效果的。比如:“对不起,我把你咬痛了。你很难受。我下次不咬你了。如果再咬你,你也咬我吧!”(要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对方的感受),然后让孩子学会用手轻抚对方,表达安抚和友好。她会觉得咬伤别人,要安抚那么长时间,不划算,如果对方也要咬她作为回报,她以后也会少点这种动作。自由和责任要建立关系。打人是没有这个自由的,除非你能够承担打人后的责任。因为承担责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压力和负担,所以会有所收敛。

  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的小编温馨提示: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对方父母道歉(父母向对方父母道歉没有必要让孩子看到)。因为父母在道歉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妈妈已经道歉了,自己没有必要了。

  (编辑:荀满满)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探析和对策


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中国社会在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中,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家庭“高稳定,低质量”的特点。近几年来,离婚现象快速发展。相应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之家”。他们不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同时享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天平的倾斜。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认识、情绪、情感、学业、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全家庭的孩子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社会带来不少压力。拒国家青少年犯罪调查组证实,青少年犯罪有不少比例来自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流浪、自杀等事例中也有不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教师特别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探析

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的最大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或母)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具体特征如下:

1.自卑、忧郁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孩子的推委,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他们觉得父母的争吵让别人知道很丢人。家庭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人一等,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以至于萎靡不振、破罐破摔。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尤其是第三者插足而造成家庭离异的。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对老师和同学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很不合群。

3、仇视、报复

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由于对父母的憎恨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仇视身边的人,甚至仇视整个社会。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报复心理。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因而吵架、斗殴的事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

4、消极、厌世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整天郁郁寡欢,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如我们班的一名学生由于父母离异生活上无人照顾,学习上无人督促,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一次数学老师因其作业不完成批评了几句。他竟然要跳楼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反正也没有人要我,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产生心理失衡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我们教师应更加关注:

1、给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点温暖

单亲孩子的爱天平的失衡的。他们心中非常渴望爱。我们要用爱心去陶冶,使他们领略人世间的可贵情感。在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照顾,在学习上耐心地加以辅导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还是有人爱他,关心他的。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班的焦大海同学和弟弟随父亲生活。由于父亲要为生活而奔波在生活和学习上对他们无暇顾及。 们总是蓬头垢面而被同学们取笑,此时他们总是低下头不说话。并且由于学校离家远,午饭也是经常没有着落,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发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在中午的时候给他买一些面包和饮料,让他吃饱能安心上课。有时为他提供一些学习用品。并且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他和关心他。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已经有所提高,在他脸上也看到了笑容。

2、建立心理咨询投送箱

倾吐、发泄是心理的需要。我们要给孩子一些倾吐、发泄的驿站。可以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学校也可成立“知音姐姐”信箱,让学生用写信的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的郁闷情绪。我们学校成立了“小林信箱”收到了许多同学的来信。每一封信我们都做了回答。对信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进行及时疏导和矫正,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其中有一封信来自我班的张强同学。他在信中说,致使他沉迷于电子游戏中,零用钱用完便去偷,但是偷后心中即害怕又后悔,不知该怎么办。我读完他的信心中一阵刺痛。我找张强做了一次长谈。而后我通知了他的母亲。让她和我一起督促张强认真学习。慢慢地张强离开了游戏机。他的学习进步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3、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防止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除此之外,我们要积极向离婚家庭父母宣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使家长继续承担起监护、抚养、教育孩子的社会责任。只有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如我班的李浩同学一开学就连续几天不完成家庭作业。问其理由总是说放在家里了。几经教育不见成效。我进行了家访才得知他在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因父亲很忙,无人督促造成他回家后热衷于看电视和玩游戏机。于是我与其父亲商量了具体措施共同督促孩子的学习。才两个星期李浩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应得到理解和体谅。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应倍受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将爱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一样拥有一片蔚蓝、晴朗的天空。 相关资讯:

分析单身女人的害怕心理

不要忘了为孩子做心理按摩心理压力过大女人"造人"难成功对孩子第一反抗期的特别关注专家:解读宝贝心理

单身女人的害怕心理:

1、青春的尾巴抓不住。在这个崇尚青春的社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已成为每个女性孜孜不倦的追求,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女性最担心的问题是“皱纹在不知不觉中间爬上面庞”。减肥瘦身,美容养颜,健身美体,SPA香熏水疗,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因为我们怕岁月留痕,怕就此失去女人的魅力。

2、恐婴一族怕怕怕。当性不再只有传宗接代的意义,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要孩子,找个什么样的男人生孩子?自然成了困扰现代女性的头痛问题,许多女性怕在不合适的时候有了孩子,更怕生了孩子后就此沦为黄脸破,怕生了孩子后都会改变容颜、身材、工作和老公,还有生活的浪漫和希望。

3、永远到底有多远。“将爱情进行到底”是所有女人的心声,因此,女人都怕真心被辜负。然而,在今天的物欲社会,爱情会被很多的东西冲击和取代,遭遇外遇便是最直接的后果。总之,婚姻这座天堂时时都有“失火”的危险,需要男女两性共同去保护和救援。

4、没钱的婚姻像根草。如果你不是一个追求事业成功的女性,你就可能把自己的一生投注到了一个男人身上。嫁个有钱人“,其实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谁不想过物质富足的生活?所以,女人都怕自己嫁了个垃圾股而不是积优股或者潜力股,所谓的”有情饮水饱“不过是自我安慰的麻药而已!有钱的婚姻才是宝,人人争着要。

5、独立的支点不能少。人格独立,需要经济做基础。虽然时代赋予了女性独立的更多空间,可是她们依然害怕失去自己独立的支点:事业型的女性最怕事业挫折,怕没有公平竞争的规则;一般的女性怕失去职业,怕年龄、生育和压力对工作的影响,怕上司的骚扰与刁难,更怕35岁之后变成一个麻木的家庭主妇。

6、寂寞的高跟鞋。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这就是她们的两难心态。她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她们不再依附于男人,她们把家的定义修改为:”买一套房子,等于有了一个家。“可是,事业最成功,如果连家都没有,人生难免寂寞。这一点,杨澜深有体会—”生活比成功更重要“,成功的女人,事业家庭应当双丰收。

7、单身女人的害怕心理包括别让疾病来敲门。”吃什么别吃亏,有什么别有病“,虽然这世界变化太快,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不会断的,我们不愿意自己被疾病侵袭,也不愿看着亲人承受痛苦,更怕就此失去亲人;另一个角度,作为独生子女都要负担双亲,家人身体出状况,小辈是个沉重的负担。

本文Hash:f5f6030a5a03b86f692ff85330be782f8cec529b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