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营养勿入误区

如今,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社会物质供应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健康营养意识成为公众养生的主流,被寄托了未来希望的孩子们,更是被家长们养在“蜜罐子”里。

“什么营养吃什么”,成为绝大多数家长安排孩子营养膳食的中心思想。然而,孩子吃了营养的东西真能营养健康吗?慢慢地,营养学家发现中国的家长们正在踏入一个又一个儿童营养误区。

误区一:儿童进补人参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合理地补充营养供其机体和智力发育所需,很有必要。但补之不当则适得其反。

过去,人参是难得一见的进补珍品,而今却泛滥于市场,甚至被添加进一些儿童保健品中,市面出现越来越多人参冲剂、人参口服液、人参补脑元……,据称,人参能活气补血,有助青少年强壮体格、智力发育。

但“少不食参”的说法自古便有,人参和含参食品健康儿童不宜使用。健康儿童服用人参会削弱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容易感染疾病,会出现兴奋、激动、易怒、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亢进症状。人参可促进性腺激素分泌,健康儿童长期补参会导致性早熟。服参过多对心脏也有害,血压、血糖降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儿童因身体虚弱等需用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合理剂量酌情使用。

误区二:滥补营养元素

“孩子喝了××钙加锌儿童口服液,个儿也长高了,人也聪明了。”在强大的广告宣传下,给孩子补钙补锌的观念风靡全国家长,于是加钙、加锌类儿童保健食品迅速在市场攻城略地,来势汹汹。

不错,钙是儿童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生长所必须的重要营养元素,而锌的益脑功效也早已经过临床实验证明,得到全球医学营养界公认。然而,大多数家长却忽略了一个适度的问题。

补钙过多会导致低血压。科学研究表明,儿童补钙过量会造成低血压,并使他们日后有罹患心脏病的危险。怀疑有佝偻病或缺钙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不可摄入过多或补充不足。

补锌过量易致锌中毒。儿童缺锌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补锌过量造成锌中毒则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疼痛、精神萎靡,甚至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儿童补锌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确定科学的服用剂量,以确保安全可靠。

而补鱼油类过多则易致高钙血症。鱼油富含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D摄入过量,儿童机体钙吸收增加,会导致高钙血症,表现为不想吃东西,表情淡漠,皮肤干燥,呕吐,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

专家表示,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有一定的量,一般不挑食、偏食的孩子通过一日三餐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一些家长凭感觉随意给孩子补充营养品,殊不知过量的营养对身体反而有副作用,特别是热量补充过多,会造成儿童的肥胖,给孩子的成长埋下很多隐患,均衡营养才是最关键的。一般来讲,不是被确诊缺乏某种营养素,不要随意补充。确需补充,也应该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误区三:西式早餐三件套

早餐是儿童摄取所需能量和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日三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我国营养和医学部门对近万名城市儿童饮食状况的调查发现,每天经常吃早餐的儿童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且年龄越小,比例越高。而在食用早餐的儿童中有52%~56%存在早餐安排不科学、食品种类单一、营养成分不均衡的现象,只有34%的家长在准备早餐时,注意了营养搭配问题。

宝宝营养补充有误区,宝妈们勿踩

  

雷区一:牛奶+鸡蛋的早餐方式。

  很多妈妈觉得外国小朋友身体比较好,都是喝牛奶的原因。于是,早餐中也为宝宝搭配牛奶。实际上由于地域差异,宝宝早餐没有谷类食品,如馒头、面条、稀饭等,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还有若宝宝喝完牛奶,最好喝少量水清洁口腔。

  

雷区二:蔬菜削皮吃有营养。

  其实蔬菜连皮煮汤很有营养,如带皮煮的萝卜汤、丝瓜汤。另外,菜叶比菜梗有营养,比如煮青菜汤就很有营养。

  

雷区三:摄入高蛋白就是营养好。

  宝宝的肾脏尚未发育完善,如果天天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如肉、鱼、虾等,宝宝的肾脏难免不堪重负。所以,要告诫妈妈们高蛋白不等于营养好,营养好是指膳食合理,多样、平衡、适量。

  

雷区四:水果和蔬菜互相代替。

  很多妈妈认为,蔬菜水果都是一类的,宝宝吃其中一样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水果中富含维生素较多且果肉细腻,利于消化,但含无机盐少,含糖多,吃多了会有饱腹感;而蔬菜粗纤维含量多,利于肠蠕动不易引起便秘,而且无机盐含量高,是含钙、铁等食物的来源。

  

雷区五:动物内脏等于动物肝脏。

  内脏对孩子的发育大有裨益,但是肝脏内经常存有有害成分,不宜多吃。其实,动物内脏还包括心、肺、腰。妈妈们可以多给孩子吃些此类动物内脏。

  所以,给宝宝补充营养一定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而且为了避免宝宝偏食挑食,在烹调食物时要注意色、香、味俱全,食物要切碎切细,符合宝宝的口型才容易接受。

培养宝宝切勿陷入12大早教误区

家里有小宝宝,做父母的一定特别开心,虽然做父母的都爱孩子,但不知不觉中,也会走入误区。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本文Hash:0273e00b3de1783836ba7c04ecbd392064dde471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