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方言怎么不“打架”

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小夫妻来自不同城市,而孩子一般由父辈给带,父辈一般说方言,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育儿过程中普通话与方言“打架”,这种现象在不少宝宝身上都有显现。

有些孩子一张嘴,两三种方言跟普通话、英语混着往外蹦;还有些孩子两三岁还难开“金口”,跟家中语言环境太复杂不无关系。这让不少家长伤透了脑筋。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岁左右逐渐理解语义,但在这之前的1年,他处于语言的“吸收期”,已经开始练习控制发音、掌握语义,为日后的“开口说话”做准备。在1~14个月,孩子往往就能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能被他人理解的词了。如果家中存在不同地域的方言、口音,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干扰,可能说话晚一些,但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实际上,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门,小时大门是完全敞开的,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渐渐关闭。复杂的语言环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多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的语言学习能力反而可能更强。

孩子还拥有自我内化多种语言的能力。即使孩子在多语言环境下成长,也不会对其语言发育产生很大影响:这样的孩子一般说话较晚,且有可能出现各种方言混在一起表达的现象,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内化,便会分清各个方言的差别,游刃有余地切换。就像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那些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流利地切换普通话、台湾话、粤语和英语。所以,多种方言不但不会影响孩子对普通话的学习,还会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家长不必过于担忧,更不要因此破坏家庭关系。

本文Hash:fe0ddadd6a77e5c5e6d08d7546af53e06e9f5644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