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肥胖将导致3大疾病过度肥胖要治疗

核心提示:儿童过度肥胖危害大,据一项研究表明,大约有50%的孩子患有高血压,几乎15%的孩子患有糖尿病,75%的孩子有患心脏病的风险。

孩子肥胖的后果可不仅仅是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据美国webmd网站报道,新的研究指出那些过度肥胖的孩子,患上心脏疾病的风险比医生估计的还要大。在这项研究中,大约有50%的孩子患有高血压,几乎15%的孩子患有糖尿病,75%的孩子有患心脏病的风险。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2日的JAMA杂志上。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临床外科和儿科副教授马克·米夏尔斯基博士说:“过去,青少年过度肥胖只被当成日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仅仅会影响到成年人的健康。但研究表明过度肥胖的青少年已经患上心血管疾病。”

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6-11岁的肥胖儿童比例一路飙升,从1980年的7%跃升至2012年的17%。而年龄在12-19岁的肥胖儿童比例从5%增加到20%以上。

在2007年到2011年期间,研究人员先后对242名19岁以下正被接受减肥手术的孩子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孩子的体重系数达到50左右,这意味着身高180cm的人体重为308斤。研究发现,肥胖导致这些孩子有三大疾病风险。

首先是高血压,大约有50%的孩子患有高血压。早前美国加州大学曾经的一项研究显示,体重指数越高,收缩压高的几率就越大,肥胖男孩和女孩发生收缩压偏高的几率分别是体重正常同伴的3.5倍和9倍。

其次是糖尿病,几乎15%的孩子患有糖尿病。胖人中的胰岛素含量虽然不低于正常人有的甚至还高于正常人,但由于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受体缺陷,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作用,在一连串的反应下最终导致胰岛素的生成不足,引发糖尿病。

第三是心脏病风险较高,有95%的孩子至少有1项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5%的孩子有4项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米夏尔斯基博士表示,尽早对危险致病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变阻止疾病的恶化。一些重度肥胖的青少年需要进行减肥手术等强化治疗,以减少患早期心脏疾病、糖尿病发生的机会。此外,家长要注意从小就避免孩子肥胖,注意控制饮食,多吃蔬菜不要过量吃肉,同时注意不要总是在家看电视玩电子设备,要多外出走动锻炼身体,消耗身上的脂肪。

孕期营养缺乏或过度会导致孩子肥胖

  妈妈孕期营养缺乏或过度都可导致儿童肥胖

  教授指出,儿童肥胖的预防要趁早,孕期营养准备与保护不仅能促进胎儿正常发育,还能防止胎儿出生后发生肥胖。脂肪细胞具有“记忆”功能,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度均能使脂肪细胞在受到再度刺激后过度增生堆积,导致肥胖。准妈妈们应保持营养和进食的均衡,在孕期头3个月避免营养摄入不足,孕期后3个月避免营养过度和增重过快。

  对于婴幼儿,教授首先强调的是母乳喂养。出生后3个月内不应给婴儿喂固体食物。出生4个月时,已经肥胖的婴儿应该避免摄入高热量食物。到6~8个月时,要减少对肥胖婴儿的喂奶量,代之以水果、蔬菜。到了学龄前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食和运动习惯,不偏食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不吃西式快餐,少喝甜饮料,不要边看电视边喝饮料吃零食,每天保持一定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

  青春期的孩子身高和体重均会出现快速增长,这一时期对女孩来说尤其危险。一些女孩追求“苗条”,片面节食减肥,不仅阻碍了身体发育,而且一旦松懈就会反弹,反而造成肥胖,或者由于过度节食形成厌食症。此外,早期性活动和性刺激也会成为脂肪组织发育的强烈信号,加速女孩的脂肪堆积。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体重增加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现象,要学会正确选择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并向孩子传授正确的性知识和性别交往规范。

  “小胖墩”饮食要有选择

  教授说,肥胖儿童大多有嗜食致胖食物的习惯,如每天不吃巧克力就不行。对此,教授建议改正的方法是一步步脱敏:每天闻一闻、舔一舔巧克力,使自己对巧克力的兴奋快感得到满足,但不能吃下去,同时结合教育,便可在三个月后达到不吃、不想、不买巧克力的目标。

  “小胖墩”的父母应该有选择地让孩子吃或不吃某些食物。如果孩子年龄较小或肥胖程度较轻,可以让他们多吃含纤维素的或者非精细加工的粮食,少吃或不吃热量高而体积小的食品,少吃甜食等。对于中度肥胖的孩子,就应进一步限制他们的食物种类,禁食高热量食物或者加工很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白面粉、含淀粉多的土豆、油煎食品、糖、巧克力、奶油制品等。

  儿童不应该采取饥饿疗法减肥

  目前国内对儿童肥胖症的市场商业炒作超过了正规科学的医学干预,她明确提出:儿童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是不能恶意减肥的,禁止采用禁食、饥饿疗法快速减轻体重,禁止使用减肥药物或减肥食品,禁止使用手术和“振荡法”、“辣椒法”之类的物理治疗。

  教授则指出一些进行封闭训练、魔鬼集训之类的减肥机构有非法行医之嫌,他们训练的方式也不科学:过大的运动量刺激食欲大增,造成摄食量增加,脂肪不减反增。此外,千万不要觉得“不疼,就没有收获”,如果孩子觉得骨头、关节肌肉疼痛或不舒服就不应该再让他“坚持”,否则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或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使运动计划泡汤。对儿童而言,应该进行跑步、游泳、自行车等锻炼心脏和呼吸的有氧运动,也可辅以少量力量运动和柔韧性训练。

  温馨提示:现在的父母都很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应该是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去户外玩耍,才是爱。

  对于儿童减肥,各位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使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持正常的体重,平时也要多加锻炼,还要有好的饮食习惯。

  所以,儿童减肥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而不应该采取饥饿疗法,平时一定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锻炼身体,消耗身体内多余的热量。

导致孩子肥胖的几大因素

  小儿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增加,脂肪细胞数增加主要发生在胎儿期、出生后一年内及青春发育期,小儿所摄入的能量增高时脂肪细胞数会明显增加。

  但引起小儿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因素有:

  (一)遗传因素

  小儿肥胖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据报道,父母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只为8%~10%。双亲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的发生率约为40%。如果仅仅是母亲一方胖,那么,他们孩子的肥胖发生率为50%~60%,其中女孩为75%。如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可高达70%~80%,其中女孩可达90%~95%,男孩为70%~75%。母亲肥胖,子女中容貌像母亲者往往肥胖,父亲肥胖,子女中酷似父亲的也往往肥胖。

  双胞胎小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肥胖也非常相似。有学者用来研究这些双胞胎与其他兄弟姐妹,以及与更远的亲属的关系,以评价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Stunkard用体块指数作为肥胖的指标,比较美国科学院的双胞胎记录中的1974对男性单卵双胞胎和2097对男性双卵双胞胎。结果发现单卵双胞胎比双卵双胞胎的体重更相似,肥胖的遗传性计算也表明,体块指数差异中的2/3应归因于遗传因素。

  有学者用领养的或双胞胎小儿进行的研究来区分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在丹麦领养记录中的800名被领养者中,表明他们与养父母的体块指数之间没有相关性。而亲生父母的体块指数与其子女的体重增长有直接关系。这些数据都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生肥胖的危险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许多与体重调节有关的神经内分泌因素是由基因决定的,动物研究显示许多基因与肥胖相关,目前至少已发现有6种单基因突变可引起鼠肥胖发生。它们是agouti基因、ob基因、db基因、tub基因、fat基因、ad基因,其中有两个基因的研究较多,即ob基因与db基因,但是,这种基因变异在肥胖个体中很少发生。因此,基因的变异可能不是导致肥胖的决定性因素。有学者提出,基因提示肥胖的易感性,但在基因的基础上可能还有其他的作用因素如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导致肥胖。

  (二)环境因素

  目前已证实,在环境因素中,小儿的饮食与生活行为方式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食物,加上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可随心所欲,所以导致人们摄入的能量增加,而所消耗的能量减少,因而导致肥胖。

  小儿胎儿期是脂肪细胞数增长最快的时期,如果孕期母亲摄入过多或发生其他妊娠期病理,就很容易导致巨大儿出生。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孕期的保健营养,很多孕妇认为孕期营养将影响小儿的将来,于是,孕期无节制地饮食,加上现在大多数孕妇很少活动,甚至从怀孕开始就不上班,休息在家,活动量小,这样就在整个孕期结束时,不仅自己吃得很胖,胎儿也由于过度营养长得又大又胖。

  同时,在传统观念中,家长一直认为小儿胖是健康的标志。因此,家长从小儿一出世就会想尽各种方法让小儿多吃,造成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如过度喂养或以喂食作为安抚婴儿的手段,只要婴儿一哭就给其喂食,不管婴儿是否真的饿了,长此以往便使小儿养成过多饮食的习惯。还有,有些家长在小儿婴儿期过早添加固体食物,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小儿往往过早、过多地喂食米、面等碳水化合物,或有些家长在冲调奶粉时浓度过高,这也是不合理的,以上种种不良的喂养习惯都将导致婴儿肥胖。而且这种肥胖的 趋势将延续至成人,因为,婴儿期体内脂肪细胞数仍可由于过度营养而继续增加;

  其次,不良的进食习惯,如小儿常有睡前吃夜点心的习惯,以及吃甜食、吃含能量较高的快餐及饮含糖的饮料等,这也是不好的。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进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使人们更容易随心所欲地暴饮暴食,尤其是儿童,不懂得怎样健康饮食,更不懂得节制,只要没有家长的限制就会很容易失去控制,天长日久,造成脂肪不断堆积而导致肥胖。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肥胖小儿普遍存在运动量小,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有些家庭中父母长辈都喜欢吃含糖、脂肪高的食物,或喜爱油炸食品,喜食猪肉、鸡、面食等含高能量的食物,这也会造成孩子肥胖。

17求知网

本文Hash:7f9b117ca60ffdce12913f64e7e341bef6f28bb1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