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也需要教,孩子的进食反射需要训练

这不是笑话。人在吃入半固体或固体食物的过程,包括牙齿的咀嚼,舌将食物搅拌并送至口咽部,然后吞咽等;而吞咽过程中,在气管开口处的一块小软骨会反射性地自动将气管口盖住,以防食物掉入气管引起呛咳,这进食的全过程,涉及口腔及其周围与之有关的30余条肌肉的协同动作,其协调靠大脑的控制。大脑的这种控制能力并非全部生来具有,相当一部分要靠后天的训练获得。这种训练的核心是指形成进食所需的条件反射。

因此,在小孩生后4个月,父母刚开始用匙给婴儿喂半固体食物时,几乎每个婴儿都或多或少地会用舌将食物顶出或吐出。有时不顶出来,但在吞咽时有硬噎状表现。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与吞咽的协同动作有关的条件反射尚未形成。但经过多次的试喂,以上情况就会逐步改善,直至孩子能“熟练”的吞下半固体食物。这种熟悉进食所需的时间每个孩子不一,有些孩子经过数次试喂便适应,而有些则长至一两个月才能学会“吃”。这正如学龄儿童学习能力有差异一样。当然,这种差异并非智能的差异,而是适应性心理素质的差异。

小儿的运动和智能发育,每一种主要项目的发育完成都有一个关键时刻,过了这个关键时刻再去学习就会有困难。在出生后4~12个月。如延误半固体和固体食物的喂食将会导致完成这个动作的困难,而发生本文开头中3岁半的小孩不会咀嚼,甚至上小学了仍以牛奶为主食的情况。在临床上发生这种情况常见与两种父母的孩子。第一种,在初次试喂时,见婴儿把半固体食物顶出或吐出,就误认为他们不肯吃或不喜欢,几次下来就放弃了;或见孩子有哽噎表现则害怕,觉得应长大一些再喂糊状食物。第二种,母乳充足,以为不需要加米糊等辅食也会长大,等到一岁断奶后再给稀粥、米糊,这时孩子则较难适应吞咽固体食物。以上情况都被人为地推迟了训练咀嚼??吞咽动作的时间。对原来就“学食”慢的孩子,就更增加了训练的难度。

这种延迟喂半固体、固体食物造成的后果是:1、错过了关键时刻,随着年龄的增大,喂食训练难度会增加;2、孩子因此形成心理障碍,因“哽”而产生对固体食物的惧怕甚至拒绝的心理;3、因进食量不足而致营养不良,甚至生长迟缓。

对营养不良这一后果,有的父母很难理解,因为不吃粥饭没关系,牛奶可以替代;或是用“营养好”的东西打成浆放在奶瓶里喂也一样可以解决。事实上,以上两种途径都满足不了小儿营养在量上的需要。人体的能量60%~70%来自碳水化合物,因此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每日至少须要75~100克(1.5~2两)谷类主食方能满足此供能需要。如完全以米粉加入牛奶中用奶瓶喂食,则每日至少给1000毫升牛奶才能满足需要。但是,对婴儿喂食牛奶量,每日不宜超过700毫升。

因此,父母应在婴儿满4个月大起添加各类食物,比如米糊、面糊,并逐步在其内添加各种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例如蛋黄、鱼泥、肉沫等。当出牙后还应给薄软的软面包或馒头,粥内加入碎菜等,给小儿训练咀嚼。这样孩子可以顺利地过度到成人饮食并保证营养供给。

采编自《儿童与健康》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生活教练”

  北京某电视台曾做过一档考验小学生生存能力的节目。节目给每个小选手十五元钱,让他们从市中心打面的到近郊指定的农户家里拿一杯水,然后再返回电视台,规定时间是一天,午餐自己解决,同时要求老师和父母只能在孩子不知晓的情况下暗中跟随,但不能提供任何帮助。

  当全程节目录播结束时,人们大跌眼镜,发现这些平常娇滴滴的孩子竟能用不同的方式让自己的这趟旅途尽量舒适――有的孩子打面的时会和人砍价或少坐一站,省下的钱以便美餐;有的孩子则节约中饭,余下的钱多坐一站路,省点力气……父母们不禁感叹孩子的生存能力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有人提出,父母的百般呵护却没有孩子的生存能力,孩子的生存能力是否不需要培养?

  南京脑科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民洁认为,现在的孩子从各种渠道接受的信息量要比父母当年多得多,但仍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是识别危险的能力,以及必要的防范措施,而不是通过不接触来避免危险。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金一虹的看法是:

  第一,父母一方面觉得孩子不会做事,一方面却又替孩子做很多事。

  这就像教孩子游泳,仅仅是给他救生圈,那孩子永远也学不会,但若放手让其扑扑水,没有了依赖感,孩子就能逐渐学会。这个过程,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完成。

  第二,锻炼孩子要在具备一定安全系数的环境里,以及在成人关注的目光下,就像学车、学艺都要有教练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生活教练”。

  北京的尝试很好,安全系数也高,让孩子“跳一下”就能达到目标。但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南京建邺区一位15岁的女孩因不满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而独自离家,虽然靠给餐馆打工生存下来并平安无恙地回家了,但也很危险。其实,在生活中父母每时每刻都有锻炼孩子的机会,比如孩子说钮扣掉了,父母可以顺势拿出针线教孩子怎样钉扣子。

什么孩子需要言语能力的训练

  Q?

  A,无论是运算还是解应用题,都名列前茅,可就是学习语文显得极为无能。例如,汉语拼音总出现错误,或者提笔忘字,刚学过的生词就忘得一干二净,或者错别字连篇。还有的儿童虽然记得所学之字,但不能很恰当地用之于组词或造句,不会作文,不能快速阅读。

  语文能力低下的孩子通常不爱看带文字的图书,只爱看小人儿书或电视,爱下棋,爱玩各种玩具,性格上显得较为幼稚,看上去缺少自我意识,说话简单,语汇不丰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他们喜欢直观而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对历史、地理、人物不感兴趣。他们内心世界不够细腻,脾气较为粗糙,通常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能力也较差。

  在智力测验中,这类孩子通常言语智商分数要明显低于操作智商分数,而且对言语测验显得不耐烦,不感兴趣。在言语能力落后的孩子中,男孩占多数。心理学家假定,这是由于男孩子通常左脑发育比女孩子晚,左脑主要管言语,由于女孩子左脑较早优势并从小接受更多的言语刺激,所以,言语能力强于男孩子。而学习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言语能力,所以在中小学阶段,经常是女生的学习成绩高于男生。

  研究表明,言语能力的落后有一些是由于对语音的听知觉的落后造成的。国外的研究更是证明,听知觉学习能力落后是语文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在听知觉方面的落后的表现及应如何正确地针对孩子的弱点进行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文Hash:d3560f33a80c6ff75cb2268d6fd94cbac61d979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