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与老师的亲密关系

在孩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者。在我国,越到高年级的孩子,在学校度过的时间越长,与老师、同学相处得是否愉快,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孩子对知识的学习。我们会听到孩子说崇拜某个老师,他特别“有才”,或者特别“逗”,孩子会非常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而如果孩子对某个老师除了惧怕没有别的,他就会厌恶那位老师教的课,为了应付作业还可能会说谎。可见,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极大因素。一个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热爱学习、自我肯定。老师的肯定和关注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而现实情况是,孩子与老师间的亲密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建立。一方面,很多老师都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极少在生活中和学生有交流与沟通。这种止于课堂的关系是很难发展成为亲密关系的。另一方面,从家长和学生角度来讲,对老师往往敬而远之,或者出于功利目的发展不正常关系,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亲密关系,一方面需要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和学生有课余的接触交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感到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朋友,也可以交流和信任。另一方面,还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努力,发展与老师之间健康的亲密关系。

学会与孩子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

亦师亦友的新型亲子关系,对推动亲子共同成长有正面作用。亦友,体现了平等;亦师,则包含共同学习。因为有了孩子的带动,促进家长的成长,孩子带来的新信息,也是父母要求不断学习的动力。朋友型亲子关系新亲子关系:亦师亦友情景一:父母不介意对孩子说“对不起”,每天分享各自遇到的快乐事。周末,妈妈跟儿子在家看书。“栋栋,你看,这只小熊多可爱!”还没等儿子反应过来,妈妈又补充一句:“对不起,妈妈打扰你看书了。”“没关系,我等会就来看你的小熊。”儿子抬起头,表示理解。5分钟后,妈妈看到儿子合上书本了,才把她刚才觉得好看的小熊递给儿子,两人笑成一团。讲述人:王艳,媒体从业员儿子栋栋,5岁半之前看中央台的一个节目,我记得最深刻的,就是主持人在前半部分总结杨澜的育儿心得:如何跟孩子相处?就是和孩子交朋友。短短一句话,却引发我很多感想。今年3月,我跟儿子做了一个“平等交易”,我们约定,每晚睡前15分钟,大家都交换当日发生的开心事。开始时,都是由我先说,慢慢引导儿子告诉我他在幼儿园发生的事,后来,一到睡觉时间,他就主动倾诉起来。久而久之,我在平等的交谈中,除了知道他每天发生的事,还知道了他的感受和想法。试问,如果我不是跟儿子交朋友,他又怎么会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如此详细地告诉我呢?师长型亲子关系情景二:父母继续学习,不断充实,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莹莹:妈妈,为什么大象的鼻子可以吸水,但我们的鼻子不可以吸水呀?妈妈:……爸爸:因为大象的鼻子长,我们的鼻子短。莹莹:那大象怎样吃香蕉的呢?妈妈:(中气十足地回答)用嘴巴嘛!先用鼻子把香蕉卷起,然后塞进嘴巴。莹莹:它不用剥皮吗?爸爸:不用的啦,就这样吃!莹莹:我也想这样吃,我也想做大象!爸爸妈妈:……(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哭笑不得。)讲述人:姚志聪,外企策划人员女儿莹莹,4岁女儿可算是我的半个“老师”,她进幼儿园后经常回家表演诗朗诵,还严肃地指出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为了不被女儿嘲笑,我们夫妻俩就一丝不苟地按照儿童读物上的拼音进行强化练习。随着女儿背诵的诗歌不断增多,我们的普通话也越来越标准了。如果说学习普通话是被迫练习,懂得发散性思维想问题则是主动学习了。三四岁的孩子特别爱发问,而且他们的问题都让成人很难回答得圆满,我回答时既不能蒙,又要用她听得懂的词汇。而且每次回答的答案你得记清楚,因为她随时会用你说过的话”教“回你。偶像型亲子关系情景三:平凡的我们只要有比孩子强的地方,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偶像,这个一技之长在孩子眼中门槛很低,哪怕只是洗衣服特别干净。“今天同学都说你帮我做的房子手工最漂亮,妈妈,你最棒!”“是吗?谢谢你!”“妈妈,以后我什么都不学,只学你那样做手工。”“只会做手工不能养活自己的哦。”妈妈说。“不可能,像妈妈那么棒怎么会养不活自己?”女儿满足地说。讲述人:谭小文,幼师女儿佳佳,3岁新亲子关系:亦师亦友在儿童的眼里,凡是比他厉害的人,他都称为偶像,所以他们有很多偶像,家长首当其冲,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偶像。我的职业要求我会画画、会做手工、会跳舞,而且在幼儿园里要领导小朋友做游戏,这些都令女儿羡慕得不得了。她时时希望自己能迅速长大,迅速成为一名老师,成为可以统领一群孩子的人。专家意见新亲子关系彰显进步亦师亦友的新式亲子关系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的心理教育,便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亦友,体现了平等;亦师,则包含共同学习。因为有了孩子的带动,促进家长的成长,孩子带来的新信息,也是父母要求不断学习的动力。这样相辅相成,对推动亲子共同成长有正面作用。在亦师亦友过程中,父母还需要适时对孩子有一定的约束,让父母的话产生权威。父母可以利用之前建立的“偶像形象”,跟孩子共同订立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以便长大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至于在朋友、师长和偶像这三者关系中,父母如何把握好各个度,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慢慢摸索,不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如今的年轻父母更倾向于放下爸爸妈妈威严的姿态,跟孩子平等地交往,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的变化令亲子关系产生微妙的张力,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的角色亦师、亦友、亦偶像。(兼职编辑:黄嘉玲)

孩子的压力大小与亲子关系相关

在完成一天忙碌的工作后,有的父母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减少与孩子沟通、互动的时间。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了压力。Look!为什么现代亲子互动少?都会地区的父母,工作压力大,工时也比较长,且多半为双职工家庭,父母双方都投入职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许多家长在孩子一出生后便交给祖父母带,甚至采24小时托婴的方式,自然缩短了与孩子互动的时间。而非都会区的爸爸妈咪,可能因为经济因素,需到热闹的地区或外地工作,回到家的时间比较晚:有些家长则是失业在家,虽然看似与孩子互动的时间很多,实际上父母易把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品质反而不佳。亲子互动与孩子压力的关系从小开始建立亲子关系以儿童心理学来说,3岁以前必须建良好的好亲子依恋关系,当孩子在探索阶段碰到挫折时,要有安全的堡垒给予他信心与抚慰,让他愿意继续尝试。建议家长从小就与孩子建立好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否则之后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前几年强调亲子互动的品质,最近却开始重视亲子相处的时间。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临床社工组督导宋家慧表示,亲子关系是需要时间去建立厚度的,即使品质再好,但是如果相处的时间非常短,力量是很薄弱的,作用仍然不够。提醒家长,应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做好时间管理,建议每天至少空出半小时的亲子共处时间,陪伴孩子,听他说说心里话。在与孩子互动的这段时间,重要的是爸爸妈咪能够全心陪伴孩子,而不是放孩子在一旁玩,自己看电视或做其它事,这样就无法达到“互动”的效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半小时的亲子互动时间并不难,像是:孩子睡前的说故事时间,爸爸妈咪可以念故事书给孩子听;或是晚餐时间将电视关掉,全家人一同吃晚餐聊天;晚餐后,可以带小宝贝到住家附近公园散散步等,从日常生活中空出属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时间。Look!为什么现代孩子压力大?现代社会充斥着“直升机父母”,一旦孩子碰到困难,父母会立即出面帮孩子解决。这些孩子表面看起来毫无压力,却无法学习自己去面对挫折,容易碰到小事就崩溃,造成孩子挫折忍受度低、遭遇困难时的心理压力高,只想一味地等待父母来援助。另一种父母是对孩子有过多的期待,希冀他是零缺点的。以孩子玩黏土为例,完美主义的家长,看到孩子自己在发明黏土的玩法时,可能会对他说:“黏土不是这样玩,应该一种颜色一种颜色黏。”过于期待孩子凡事都规规矩矩、符合心中完美形象的父母,即使不是用打骂的方式,但在生活上容易打击到孩子的信心、增加他的心理压力。此外,不适当的赞美也可能造成现代孩子的压力。有些家长会用“比较式”的赞美,例如:你画的比小美漂亮……,这意味着孩子要与他人比较和竞争,当孩子比别人好时,容易自满,甚至会去鄙视他人;当孩子比较差时,就会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难,让心理压力倍增。适度赞美给予信心许多家长过于渲染孩子的行为,可能只是完成了―件小事,爸爸妈咪情感表现却十分激动,这样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沾沾自喜,一旦孩子遭受挫折时,很容易就因受不了而被击倒。另―种家长则是担心给予孩子赞美,会让他太过骄傲自满,因而吝于给孩子鼓励,但这种作法,也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费了一番功夫才完成的结果没被看到,以后就不愿意再去努力尝试了。家长要如何拿捏赞美的方式,才不会过与不及呢?最好的作法是当孩子完成事情时,立即给予具体的回馈,但是不要是物质上的鼓励,可以是一个 抱或微笑。另外,赞扬孩子时,不要只讲他成功的部分,而应多提及孩子不怕困难的努力过程。亲子互动与孩子压力的关系预防压力帮助宝贝放轻松抒压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有宣泄压力的管道。如果家长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有了说的对象,他就有解压的窗口。此外,爸爸妈咪也要学着引导孩子表达出心里的想法,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当他生气或哭闹时,不要压抑或责骂他,才不会让孩子难过时不敢表达出来,把不愉快的情绪全憋在心里。专家表示,有时候孩子是可以自己放松的,反倒是大人不让他放松。举例来说,孩子碰到不开心时,往往透过“玩”来放松心情,但有些家长会把“玩”这件事变得过于有教育目的,希望透过玩来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甚至当孩子玩球玩到一半时,突然把他抱去玩沙坑。这样照表操课的作法,也让孩子紧张起来、无法放松身心。妈咪应适度给孩子选择要玩什么的权力,也让他有放松的机会。小编总结:工作再忙、再累,父母回家后都应该抛开工作的烦恼,给孩子安排一段全身心投入的亲子时间。对孩子少一点责骂,多一点赞扬,并时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现孩子有异常的表现,可能是出于压力,那父母就该好好跟孩子沟通,了解压力所在,帮助孩子解压。(兼职编辑:陈月卿)

本文Hash:70c277accbfdf73c5a7e7f71270697a96f93311d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