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哪些问题

早产儿的机体功能尚处于人体器官及生理功能发育的不成熟时期,随着日龄的增长,会慢慢达到“矫正月龄”而趋向成熟。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既要避免血药浓度不足所致的无效治疗,尤其是早产儿败血症,也要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所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早产儿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口服用药往往疗效不好,所以对早产儿不宜采用口服给药。早产儿臀部的肌肉不发达、体温偏低、血液循环较差,局部吸收不足,吸收也会较慢,使药物难以进入血液,所以肌肉注射药物的作用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于是静脉给药成了最能保证早产儿有效血药浓度的用药途径,也是首选的给药途径。但早产儿静脉用药速度难以掌握,液体和药物输入较快,可加重不良反应;如果速度太慢,药物的作用又会发挥得较慢,因此,最好使用微量静脉注射器给药,以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2.早产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较高,也常伴有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这可以影响一些药物的血浓度和药物的作用,由于与血中白蛋白结合的药物减少,使血液中的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增加,容易引起药物的过量反应,这也是医护人员要注意的。3.早产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有些药物容易大量透过血脑屏障,使脑内药物浓度增加,容易引起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就易引起第八对脑神经损伤。4.早产儿肝内酶系统尚不成熟,氯霉素可导致循环呼吸衰竭(灰婴综合症);磺胺类药物可以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溶血现象。5.早产儿肾脏尚未发育成熟,青霉素G、氨基甙类抗生素等药物主要是经肾排泄的,由于药物的排泄减慢,可引起药物毒性增加。因此,早产儿使用这类药物时,合理调节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以及间隔时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休克或肾脏功能不全的早产儿,更应注意肾脏排泄缓慢而造成药物蓄积引起的中毒危险。6.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应采用新生儿或早产儿的剂量,没有这种剂量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

使用抗生素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临床使用的药品中,抗生素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如不加以注意,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对机体造成损害。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一种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所有细菌,只有使用对引起感染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因此应根据患儿的临床情况及结合有关化验结果正确选用抗生素。2、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各种给药途径各有其优缺点及应用指征,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采用口服给药,宜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的制剂。有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口服后极少吸收入体内,故不能用口服法治疗全身性感染,但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对严重感染则应采用静脉给药。3、合理掌握剂量:抗生素的剂量一般可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但应根据患儿的生理、病理状态而适当调整。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肾脏、肝脏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较低,药物半衰期较长,因此出生1个月内宜按日龄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时亦应根据肾功能受损情况调整剂量。4、掌握疗程:一般抗生素宜使用致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3—4天。如果急性感染在用药48—72小时后临床效果欠佳,可考虑调整用药。但应注意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停停用用,也不能过于频繁调换抗生素,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用药后短时间内症状未见好转,就盲目认为该药不灵,而频频调换其它抗生素,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的反复,延误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则有导致二重感染的可能。二重感染又称继发感染,是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一种新的感染,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胃肠内敏感细菌被消灭,造成菌群失调,致使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继发感染。5、合理联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原理各不相同,作用环节不同,毒性反应也不一样,任意联用抗生素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合理联用,才能增加疗效,降低毒性。6、不能片面追求使用新药、进口药。抗生素疗效好不好,主要决定于细菌对所选的药物是否敏感,否则,再新再贵的药也无用。7、在使用抗生素期间,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有可疑现象,如皮疹、荨麻疹等,要及时采取措施,或减量或停药,或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切勿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目前将抗生素盲目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现象相当普遍,应引起广泛注意。

使用抗生素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临床使用的药品中,抗生素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如不加以注意,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对机体造成损害。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一种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所有细菌,只有使用对引起感染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因此应根据患儿的临床情况及结合有关化验结果正确选用抗生素。2、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各种给药途径各有其优缺点及应用指征,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采用口服给药,宜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的制剂。有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口服后极少吸收入体内,故不能用口服法治疗全身性感染,但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对严重感染则应采用静脉给药。3、合理掌握剂量:抗生素的剂量一般可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但应根据患儿的生理、病理状态而适当调整。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肾脏、肝脏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较低,药物半衰期较长,因此出生1个月内宜按日龄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时亦应根据肾功能受损情况调整剂量。4、掌握疗程:一般抗生素宜使用致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3—4天。如果急性感染在用药48—72小时后临床效果欠佳,可考虑调整用药。但应注意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停停用用,也不能过于频繁调换抗生素,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用药后短时间内症状未见好转,就盲目认为该药不灵,而频频调换其它抗生素,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的反复,延误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则有导致二重感染的可能。二重感染又称继发感染,是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一种新的感染,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胃肠内敏感细菌被消灭,造成菌群失调,致使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继发感染。5、合理联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原理各不相同,作用环节不同,毒性反应也不一样,任意联用抗生素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合理联用,才能增加疗效,降低毒性。6、不能片面追求使用新药、进口药。抗生素疗效好不好,主要决定于细菌对所选的药物是否敏感,否则,再新再贵的药也无用。7、在使用抗生素期间,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有可疑现象,如皮疹、荨麻疹等,要及时采取措施,或减量或停药,或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切勿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目前将抗生素盲目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现象相当普遍,应引起广泛注意。

本文Hash:ebf8af78b9afe3364465bafd2414e33e62e96423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