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好少年黄艺博遭网友非议

长得有些“官相”,文字有些“官腔”……昨日,一组关于“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的图片在网上突然走红,主人公名叫黄艺博,照片上的他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队牌,神情泰然,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还有网友翻出黄艺博以前的新闻报道,并进行逻辑串联,甚至怀疑黄艺博“自始至终有人为包装和炒作”的痕迹。黄艺博何许人也?昨日,记者连线黄艺博的父亲黄宏章。

“五杠”半身照引争议

据了解,黄艺博今年13岁,是华师一寄宿学校初一的学生,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黄艺博的博客开通于2011年2月8日,迄今仅发布了一篇博文和2个图片专辑。5月1日以前,该博客的点击率并不高,但截止到昨晚8时,博客的浏览量已超过90万,评论数千条。其中,一张黄艺博在少先队总队部阅读文件的半身照,浏览量达到3万,网友回复247条。照片中,黄艺博戴着“五道杠”少先队牌,表情严肃,认真地审阅着手里的文件。有网友评价“太有范儿了”,但是也有网友提出质疑,一名妈妈网友表示“看来家里关系挺硬。”

黄艺博在《开博前言》的博文中称,开通博客“是想表达自己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的修身齐家、济世安邦之信念、气度、襟怀、理想和抱负。”对此,网友“月下茶靡”表示:“明明是青春纯真的童年时代,却被培养成这样,模仿大人语气写的文章,不知道是该责怪社会还是责怪家长老师。”也有网友觉得文章内容空泛,疑为父母师长代写。前来博客围观的网友中,对黄艺博持肯定意见的人也有,赞扬黄艺博志向远大,多数人表示难以接受“官样小大人”。有网友翻出黄艺博以前的新闻报道: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出版20万字的个人成长实录,每月两次照顾福利院老人……网友认为,自始至终就有家长或者第三者人为包装和炒作的痕迹。

黄父回应准备注销博客

昨日下午一点,记者电话联系上黄艺博的父亲黄宏章后,得知网上对儿子“官腔、做作”的议论,黄父既气愤又无奈,表示需要与黄艺博母亲马晓丽商量后再决定是否同意采访。下午两点,记者再次联系黄宏章后,他同意接受采访。

“我和他妈妈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黄宏章激动地说,为了不让更多的“好事者”对儿子妄加评论,他想注销博客,但不知该怎么注销,当得知妈妈网暂时没有开通注销功能时,他有点手足无措:“我就是想早点平息这件事,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儿子受到伤害,他只是一个孩子而已。为什么有的人要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在我儿子的身上呢?”

黄艺博的母亲马晓丽也表示,儿子已经看到了网上对他的负面评论,因害怕孩子多想,马晓丽告诉儿子这只是正常现象,“别人的评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问心无愧就行。”

当记者提出希望与黄艺博本人联系时,黄宏章说孩子在上课,怕影响其学习。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良少年变爱心医师

每个人其实都很想活出别人心目中最好的自己,如果对方觉得你很善良,你就会希望自己变得很善良;同样的,我们如果觉得别人很坏,那对方会想反正你已经把我看扁,那我就变成你期待的模样。

如同萧伯纳小说《窈窕淑女》的原著其实和电影情节不同,小说中最后那个窈窕淑女伊莉莎其实并没有和教她成为淑女的亨利‧希金斯教授在一起,她说她在亨利面前会想要讲脏话,因为纵使她已经变成淑女,但在亨利心中她永远是那个在菜市场卖菜的粗俗女孩。

黑立国在摔角教练的鼓励下开始转变,不但拿到奖学金,也申请到UC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那时我们已经回台湾推动卡内基,他则在学校跟几个同学租了一个房子,常吃泡面刻苦的念书,老实说,我并不知道他大学想要念什么,刚开始他接触一些环保的科目,到了三年级有一天我们才发现,他竟然要念医学院。说来实在有点讽刺,这个从小最不爱念书、差点变成不良少年的孩子,竟然变成医生。

我记得创办成大医学院的黄昆岩院长写过几篇文章,他说现在的教育制度,让大部分的医学院学生都只是很会念书、很会考试,或是很想从医,因为可以多赚点钱。这些孩子不见得对关心病人、医疗伦理有热诚,对整个医学质量的提升其实没有帮助。所以他很希望成立一个委员会,透过口试,让那些真的以助人为乐,非常希望为病人付出,真心想当医生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这是非常好的理念。在美国就是这样,黑立国能进医学院也是蛮幸运的事,我想大概在口试的时候,教授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想要当一个为病人服务的医生。在美国医学院的口试,不只是问你为什么要当医生,还要给你临床的试题,例如说:如果有一个少女怀孕了,要你帮他堕胎怎么办?或是要你举一个在学校参加社团或帮助弱势团体的例子,这些都是只会死读书答不出来的问题。

黑立国当实习医生的时候其实很辛苦,几乎经常熬夜三十六小时待命,但薪水很低。实习结束后选择当家庭医师,因为他觉得家庭医生可以照顾比较多的病人,他看病的地方是一个小区的医院,到了第二年黑立国就当了这个小区医院的院长。

其实小区医院也有业绩压力,原来的院长就是因为这样常跟员工起冲突、造成医院员工离职率很高,后来决定由黑立国当院长。坦白说,黑立国的医术可能不是最好的,而且才刚在医院工作没几年,也跟西雅图当地的医学院没有渊源,却被选为院长,这应该跟他的沟通能力、对病人付出的爱心和热诚有很大关系。

他在当住院医师的时候,病人写给他的考核表,都对他相当赞赏,评分也很高。我到医院看他,看到医院的候诊室写着一句服务宗旨:“病人是我们的客人!”我想这种真的关心病人、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让病人觉得医生很重视他,满足他希望被照顾的感觉;这或许就是黑立国能当上院长,而且一当至今八年的主要原因。

黑立国曾经告诉我,和高血压的病人沟通最不容易,因为没有人喜欢天天吃药,所以经常会不信任医生,而医生要怎么让病人相信自己,照着医生的指示吃药,而不是只吃一半的份量或是压根没吃呢?这时沟通就变成非常重要的工作,对黑立国而言,“医术”到最后变成了一种“艺术”。

我后来发现,其实立国的爱心和价值观从小就始终如一,小时候喜欢小动物、喜欢探索大自然、结婚后会想要领养柬埔寨的小孩,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颗愿意付出的爱心,这样的价值观和爱心,才是我最引以为荣的地方。

一起来看看“另一只旧钟”的教育艺术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

”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200万次。

面对一只新装好的小钟,两只旧钟都有古道衷肠,可是,“一只旧钟”有教育但没有艺术,“另一只旧钟”是有教育又有艺术,很容易让人想起生活中的许多教育现象。

一个小男孩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希望自己长大,每长大1岁,他就自豪地说:“我是大哥哥了!”可是上小学一年级以后,他就非常后悔自己长大了。因为老师说以后就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想学就学、想玩就玩,每天都得写作业,每天都得按时上学,不交作业或者迟到了就得挨批评,不团结同学要挨批评,不遵守纪律也要挨批评……总之,要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做一个刻苦学习的好学生!男孩儿回家问妈妈上学是不是一直这样苦?妈妈说:“上学很快乐呀,写作业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按时上学就是锻炼身体,周六周日想睡懒觉就睡懒觉,妈妈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上学!”“妈妈不喜欢上班吗?”“喜欢!我更喜欢上学的儿子,看到你高兴地上学,妈妈上班就像上学一样高兴!”听了妈妈的话,男孩儿入学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

其实,妈妈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是一样的,只不过老师像“一只旧钟”一样从负面提出警告,进而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和害怕,妈妈则像“另一只旧钟”从正面引导,让孩子感觉到轻松和快乐。于是,上学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孩子上学的心态却改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随之提高。学习就像钟表的滴答摆动那样漫长而简单,只要每次付出一点点,最后就收获“3200万”那样巨大的进步与快乐。

“另一只旧钟”的教育艺术至少有两点可供家长模仿。

说正话不说反话,给孩子信心

教育就是期望对方接受忠告,怎样使自己的忠告入耳入心呢?首先就是给对方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把对方吓倒。“一只钟表”的“担心”和“恐怕”把刚要参加“工作”的小钟表吓得事情还没做就说“办不到”,以后“吃不消了”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等于给自己树立一个假想的敌人,人为地形成心理障碍。而“另一只钟表”鼓励小钟表“不用害怕”,小钟表就决定“试试”,一试果然没问题。孩子学习会遇到大大小小很多困难,家长要像“另一只闹钟”那样给孩子多提供正面信息,让孩子对困难形成积极的应对态度。

说小数不说大数,指导孩子操作

小闹钟涉世尚浅,第一次听说“3200万”这样的天文数字,他还没有积少成多、化难为易的丰富体验,所以“吃惊不已”,以至认为自己“办不到”,而“另一只钟表”指导它:“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小钟表能够操作这种“简单的事情”,最后他完成了“3200万”的工作任务。平时家长不但要给孩子提出正确的要求,更要善于指导孩子可行的操作过程,这样孩子才能像小钟表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地完成各种任务。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三 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

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岁月的沧桑让渔王攥了一大把捕鱼的经验和窍门,他想把这些秘笈传给儿子,渴望他们通过捷径再速成一个渔王。但是“招数”不对路,导致欲速则不达。

做父母的也拥有像渔王一样宝贵的人生财富,又何尝不急切想地传授给孩子呢?一位妈妈牵着儿子快走到幼儿园门口了,妈妈问儿子:“你是不是觉得今天走的时间短一些?”儿子点了点头。“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以前咱们绕了一个弯,今天没绕弯。你再跟妈妈重复一遍,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儿子重复了一遍,妈妈赞赏地摸摸儿子的头说:“对了,以后记着,啊?”儿子又很乖地点了点头。其实,孩子虽然对“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点头了,但他只是一种被动的附和与生硬的记忆,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几何原理。

这位妈妈和渔王一样忽略了有效教育的一个关键词:体验。

对于幼儿和小学生来说,教育的重心在于丰富他的“体验”,即直接经验。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发现,孩子的知识来源并不是父母耳提面命传授的直接结果,而是主动积极建构的成果,这就是说,他必须获得真实完整的生活、游戏与学习过程,既积累经验也遭遇教训,而只有经验没有教训的学习结果不能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获得“真才实学”,顶多只是死记硬背但不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这位妈妈可以换个方式让孩子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真实体验,比方说:

走到铺垫瓷砖的人行道上,妈妈在地面上圈出两米见方的正方形,指出正方形的任意两个顶点,然后问孩子:“这两点之间,我们怎么走最短呢?”然后让孩子量步,走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步数肯定少,走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步数肯定多。这种方式更加直观地向孩子展示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真实含义。

妈妈用手表或者手机与孩子一起计算两条路线所用的时间(当然走两条路的速度要一样),孩子通过亲自观察、比较可以得出“抄近路更快一些”的结论,其科学道理的实质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是一样的。这样即使孩子对“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等词汇不明白,但这三个词有机联系起来的几何原理他已经有所体验和领悟了,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本文Hash:be08e8c8d1cff2539f3631003c105c9959b06d00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