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心愿”别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一辈子没有特别的成就,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父母无法完成的梦想。于是,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被迫变成十项全能选手,弹钢琴、学跳舞、踢足球、唱歌、滑冰、参加智力竞赛、出书、当班干部,凡是好的东西样样不缺,孩子看起来像个超人,心里却对父母的严厉压迫充满怨恨。

  父母这种过分的要求,如果遇到天资聪颖的孩子,在表面上的确可以培养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天才,但有没有后遗症呢?一种明显的后遗症就是强迫型人格,对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力争第一。一旦遇到挫折,因为从小就饱受父母的高压恐吓,那个孩子很可能会一夕崩溃,转眼间变成一个颓废落魄的忧郁症患者。

  由于大多数父母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理想中的成功者,当父母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时,便出现一个问题,父母只能做到言传,而不能做到身教。在孩子机灵的眼睛里,父母只是空头理论家,而不是真正的实干家。父母这种表里不一的窘态,根本无法逃过孩子的眼睛。孩子可能迫于父母的威严,不敢点穿。

  其实,希望孩子成为全才并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逼迫的态度。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来的。在美国有一个华裔父亲,整天带着一张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报纸,他的孩子在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奖中获得金奖。他为孩子的成就无比骄傲,但却叹息道,孩子成人以后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无可否认的是,逼迫式教育虽然可以提高孩子的才能,却往往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人中豪杰,那么就从自己做起吧,千万不要年纪轻轻就放弃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出成功表率,那么孩子自然会模仿父母的积极人生态度,和父母一起进步。如果父母信任孩子,多给孩子鼓励、支持、爱护,帮助孩子发掘内在的灵性和才智,那个孩子虽然开始不一定鹤立鸡群,但稳定的心性和自然积累的自信定可帮他最终胜出。

相关资讯:

家长别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孩子身体健康同时还能有所作为这是作为家长的最大愿望。但是别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父母要记住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家长别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他有一句让老幼动容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伟人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人中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又非逼着孩子去当什么“人上人”不可,这不是害孩子吗?有了这种心理,对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学又冷静。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学。考试成绩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后,更会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着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此下去,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辈,变成了“人下人”。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所谓做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谓有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喜欢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的人;另一个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有些事情的结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说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一辈子“当自己”。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认为孩子的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成为孩子心灵里抹不去的阴影。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快乐地成为她自己,只要能够健康地长大,别的什么都不 要。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强迫他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不仅会让孩子感觉到迷失,更会戕害他们的心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愿望。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地自我发展。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小编总结:父母心里都有自己对孩子的期盼,但是千万不要强行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有更多自己的空间。如果强加自己的愿望给孩子,未必能对孩子的教育取得有多大的成效,反而会让孩子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目标。

“心愿”别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一辈子没有特别的成就,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父母无法完成的梦想。于是,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被迫变成十项全能选手,弹钢琴、学跳舞、踢足球、唱歌、滑冰、参加智力竞赛、出书、当班干部,凡是好的东西样样不缺,孩子看起来像个超人,心里却对父母的严厉压迫充满怨恨。

  父母这种过分的要求,如果遇到天资聪颖的孩子,在表面上的确可以培养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天才,但有没有后遗症呢?一种明显的后遗症就是强迫型人格,对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力争第一。一旦遇到挫折,因为从小就饱受父母的高压恐吓,那个孩子很可能会一夕崩溃,转眼间变成一个颓废落魄的症患者。

  由于大多数父母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理想中的成功者,当父母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时,便出现一个问题,父母只能做到言传,而不能做到身教。在孩子机灵的眼睛里,父母只是空头理论家,而不是真正的实干家。父母这种表里不一的窘态,根本无法逃过孩子的眼睛。孩子可能迫于父母的威严,不敢点穿。

  其实,希望孩子成为全才并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逼迫的态度。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来的。在美国有一个华裔父亲,整天带着一张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报纸,他的孩子在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奖中获得金奖。他为孩子的成就无比骄傲,但却叹息道,孩子成人以后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无可否认的是,逼迫式教育虽然可以提高孩子的才能,却往往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人中豪杰,那么就从自己做起吧,千万不要年纪轻轻就放弃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出成功表率,那么孩子自然会模仿父母的积极人生态度,和父母一起进步。如果父母信任孩子,多给孩子鼓励、支持、爱护,帮助孩子发掘内在的灵性和才智,那个孩子虽然开始不一定鹤立鸡群,但稳定的心性和自然积累的自信定可帮他最终胜出。

相关资讯:

本文Hash:984ba6bb782e03fb3b1c4e9e3574e619dcd46885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